李世民:糊涂一时,病急乱投医(1 / 1)

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李唐皇室的命运转折点来了。长安郊外翠微行宫,一代天骄李世民突然驾崩,享年51 岁,在位二十三年,史称唐太宗。

李世民的驾崩,真的让人有些猝不及防。

在唐朝历史上,有四个皇帝都活过了六十岁,唐高祖李渊69 岁,武则天81 岁,唐玄宗李隆基76 岁,唐德宗李适63 岁。事实证明,如果不出意外,唐朝皇帝的寿命还是比较高的。身为皇帝,李世民的物质生活条件是最好的,而且是军人出身,身体底子好,就算死亡,也不该如此突然啊。

关于李世民的去世,应该有几个综合的原因。

比如,李唐皇室有遗传的“风疾”,按照如今西医的说法,应该是心脑血管疾病,唐高祖李渊、唐高宗李治、唐顺宗李诵、唐穆宗李恒、唐文宗李昂、唐宣宗李忱都有这个毛病。临床表现就是头晕目眩、抽搐**、口眼斜歪等,如果严重的话,是很有可能突然死亡的。

比如,李世民还有“气疾”的毛病,临床表现是害怕高温和潮湿,尤其是在夏天的时候痛苦不堪。李世民相对节俭,可还是为自己修建了玉华宫、翠微宫等郊外行宫,专门用来避暑。

比如,李世民打了一生的仗,身上可能会有很多伤疤,遇到潮湿闷热的天气,对身体的破坏作用也是很大的。

比如,李世民接连遭遇玄武门之变、长孙皇后去世、齐王李祐谋反、李承乾谋反等祸事,精神状况非常糟糕,也直接影响了身体的健康。

客观地说,这些原因都会影响李世民的身体健康,可真正的罪魁祸首,或者说触发李世民暴毙的,应该是李世民长期服用的金丹。

据史料记载,李世民曾经派遣王玄策前往天竺,不巧的是,碰到天竺国内发生了政变,王玄策被人抢了个精光,随后逃到吐蕃。他觉得这样回国很没面子,于是借了一支军队打回天竺,镇压了暴乱。

在天竺的时候,王玄策碰到了一个名为那罗迩娑婆寐的术士,这位老兄忽悠王玄策,说自己已经活了两百年,有长生不老之术。王玄策先是搞了体外检查,觉得此人很有神仙的风范,再看了看气度,觉得人畜无害,思来想去,要是把他进献给李世民,那可是大功一件啊。

就这样,王玄策把这位老骗子带回了长安城。

李世民年轻的时候,对长生不老之术是嗤之以鼻的,他还嘲笑过秦始皇和汉武帝英明一世,糊涂一时。可到了晚年,李世民的心态也开始转变了,一来自己的身体状况确实很糟糕,二来太子李治还需要成长的时间,李世民希望自己能有更多的时间铲除帝国的隐患。

于是,李世民急迫的心情,到了病急乱投医的地步。

李世民觉得天竺的老兄仙风道骨,仙气缭绕,看起来好像有一点道行,本着试一试的心态,李世民下令让他给自己配药。所谓的长生不老药,其实就是刺激神经亢奋的药物,一般都有铅和汞之类的重金属,服药之初,李世民觉得这款长生药确实可以让他的精力充沛,因此越陷越深。

贞观二十三年(649)四月,李世民突然发现,自己到了油尽灯枯的状态。

在李世民的潜意识里,他并不相信长生不老,当初尝试这种东西,也是为了让自己的身体状况变得更好。事实证明,李世民最初的判断是对的。古往今来,人都会犯错,李世民是个聪明人,他已经明白了这些,再去找天竺人的麻烦已经没有意义,更何况服用金丹并不是件光彩的事儿。

此时此刻,李世民就想着一件事:帮太子李治挑选最得力的辅政大臣,让他可以顺利登基,安心做一个守成的帝王。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已经有十八位开国元勋相继去世,他们是:李孝恭(591—640)

魏征(580—643)

杜如晦(585—630)

房玄龄(579—648)

秦琼(?—638)

萧瑀(575—648)

高士廉(575—647)

段志玄(598—642)

屈突通(557—628)

殷开山(?—622)

柴绍(578—638)

张亮(?—646)

侯君集(?—643)

张公谨(594—632)

长孙顺德(生卒年不详)

李靖(571—649)

虞世南(558—638)

刘政会(?—635)

还有六人尚在人世:

国舅长孙无忌(约597—659)

尉迟敬德(585—658)

刘弘基(582—650)

程知节(589—665)

唐俭(579—656)

李世(594—669)

刘弘基算是李世民的心腹,但是这些年来南征北讨,身体状况也非常糟糕,而且他的政治才华算不上突出,难以挑起重任。

唐俭嘛,心思向来就不在政务上,没事就喜欢酗酒,李世民给他发了好几次辞退通知,早已经淡出了权力中心。

尉迟敬德、程知节是武将,算是聪明人,可搞政治不是他们的强项,再加上年纪太大,只能待在家里享清福,关键时刻为李治站台还是没问题的。

李世民掰着手指头数了数,可以托付大事的人不多啊。

长孙无忌是国舅爷,业务水平一流,肯定算一个。

李世,这些年在外征战,和李治基本上没打过什么照面,手中却又执掌兵权,李世民在世的时候可以镇压,李治做了皇帝,那可就说不好了。

其他的人,比如政治新星褚遂良算一个,于志宁、张行成、高季辅、柳奭(shì)(李治大老婆王皇后的舅舅)等人也可以帮李治撑一撑场面。

李世民病危的时候,频繁和李治在后宫商议人事安排,他思来想去,最不放心的还是李世,于是郑重其事地叮嘱道:“雉奴啊,李世才智有余,可你毕竟对他没有恩德,恐怕日后他不会服你啊。过一段时间,朕先将他降职,让他离开长安,朕死了之后,你再起用他为尚书省仆射,如果他愿意服你,你就重用,如果他稍微有点迟疑,你立即将他处死。”

此时此刻,人性在政治利益上的残酷无情,体现得淋漓尽致。所谓的君臣恩宠,如鱼得水,在皇室的利益面前,就像是经不起严寒的秋叶。

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李世民下诏:封李世为叠州(今甘肃省甘南市迭部县)都督。

病危之际,李世民突然下了这样一道诏书,这让不少人都很迷茫。

不过,还是有人看懂了李世民的安排,比如长孙无忌、李世。李世是个聪明人,接到皇帝的诏书后,立马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他没有多余的解释,没有多余的抱怨,几乎是二话不说,连夜收拾行装赶往叠州赴任去了。

对此,李世民颇为欣慰。

数日之后,李世民的病情加重,上吐下泻,李治在跟前日夜服侍,一连数日都没吃东西,以至于鬓边平添了许多白发。父子即将永别,李世民再也没抱怨李治的不成熟,反而是一番赤子之心让李世民感动不已。

李世民摸了摸李治的脸颊,欣慰地感叹道:“雉奴啊,你这么孝敬朕,朕就算是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你去把长孙无忌找来,朕有话对他说。”

据史料记载,李世民仰卧在龙榻上,脸上毫无血色,谁也不会把他联想成当年驰骋疆场、意气风发的秦王殿下。此时此刻,李世民看着长孙无忌,几次三番想要说话,却都没有说出。

长孙无忌凑上前去,君臣二人相顾无言,泪流满面。

李世民为何单独召见长孙无忌,又为何一言不发,如果所料不错,恐怕是为了最后观察长孙无忌是不是真有辅助太子李治的心思。在长孙无忌饱含深情的痛苦之中,李世民找到了他想要的答案,因此让他先行回去。

两日之后,李世民再次传旨,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一起叫到宫中。

李世民气息微弱,谨慎地嘱咐道:“二位爱卿,太子仁孝,朕如今将他托付给你们了,希望你们能够善加辅佐啊。”

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接连表了忠心。

李世民又对李治说道:“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在,你不用担心江山社稷。”

就在此时,李世民单独嘱咐了褚遂良:“爱卿啊,长孙无忌对朕非常忠诚,朕能有江山社稷,他功不可没,朕死之后,万万不要让小人进谗离间啊!”

没过多久,李世民便驾崩了。

如何评价李世民的一生,没有谁能做到绝对的公平。

只能说,纵横在枭雄之中,他是勇武的,也是受幸运女神照顾的。开疆拓土,使四夷臣服,使唐朝威严遍及四海,他是受万人敬仰的。贞观之治,名臣辈出,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李世民功在中原百姓。

事实上,令我最欣慰的是,李世民是个有血有肉的凡人。

玄武门之变,我们不做评价,但李承乾、李祐、李泰、李恪的悲惨下场,李世民要负起责任。不管怎么说,不是每个皇帝的子孙都会卷入政治斗争,都会因此惨死,既然发生了这些事情,李世民既是父亲,又是皇帝,如何去推卸责任?

强力推行封建制度,这是李世民的狭隘,也是凡人的庸俗表现。强开高句丽之战,有家国天下的考虑,也有征服欲的作祟,这一点和隋炀帝无异。

其实我最想说的是,李世民或许生错了时代,或许死得太早。贞观时期,唐朝处于国力缓慢复苏的阶段,李世民有很多事情想去做,却没能去做,这是他的遗憾,也是历史的遗憾。就拿松赞干布挑衅中原,文成公主下嫁一事,李世民也是受尽了委屈,他不是不想打,也不是不敢打,可是为了国家,他还是压制住了自己的欲望,这一份忍辱负重的胸怀,真的值得后人尊敬。

千年已过,这位帝王的功过是非已经不太重要了,他留下的唯有遍及五湖四海的汉唐文化,象征着中国“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民族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