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屠杀齐王的行为,已经引起了李唐皇室、宗室成员的忌惮。准确地说,李世民的高压统治让他们感到绝望。
汉王李元昌,唐高祖李渊的第七子,李世民同父异母的兄弟。
李元昌从小就聪明好学,精通隶书和行书,书法作品如行云流水,古意盎然,又善于作画,尤其画得一手好马。李元昌表示,他只想做一个安安静静的书画家,不想搞什么政治。然而,李世民却非得赶鸭子上架,给他封了个梁州刺史。
据史料记载,李元昌在梁州干了几件出格的事儿,至于是什么事儿,史书也没有记载,就是一笔糊涂账。总之,李世民对他非常不满,于是下诏严厉申斥,让李元昌觉得非常没有面子。
李元昌开始觉得,李世民这个兄弟有点靠不住,以后想要依靠他来收获稳稳的幸福,完全就是一种奢望,因此想给自己找个新的靠山。
要么是现在的皇帝,要么是以后的皇帝。
李元昌在梁州的时候,每年都会前往长安城述职,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那点事儿人尽皆知,考虑到李承乾是正统,虽然表面上有些糊涂,但是为人还算正直,李元昌准备将宝全部压在他的身上。
为了获得李承乾的信任,李元昌每次前往长安,都会找李承乾交流感情。他们叔侄二人年纪一般大,共同爱好非常多,比如:看别人打架。
据史料记载,李承乾和李元昌将身边的将士分为两队,二人各统领一队,让他们身披毛毡甲胄,手拿竹制长矛,摆下战阵,大声呼喊着交战,直到打得头破血流。将士中有不听命令的,吊在树上抽打,有人甚至被打死。
李承乾曾经放下豪言:“假如我今天做了大唐的天子,明日就在禁苑中设置一个万人营房,与汉王分别统领,观看他们厮杀,岂不痛快!”
李承乾甚至还说:“我要是做天子,必然任情纵欲,有劝谏者一律杀掉。杀个几百人,众人便会自守安定了。”
这句台词,隋朝的废太子杨勇曾经也说过。历史证明,说出这样话的人,要么是不成熟,要么是被人编排的,总之下场都很惨。
值得一提的是,李元昌和李承乾看人打架的事儿是《资治通鉴》记载的,《旧唐书》和《新唐书》的记载是另外一回事儿。
贞观十六年(642),李元昌满怀抱怨地回到长安,几乎每天都要出入太子宫。两人同睡一榻,开始交心了。
李元昌:“太子啊,叔叔希望你能早点做皇帝。”
李承乾:“为什么呢?”
李元昌:“最近入宫,看到你爹身边有个会弹琵琶的宫人,希望你做了皇帝之后,能够把她赏赐给我!”
这句话的信息量简直是太大了。
想想看,李世民召见李元昌,怎么会让他看到弹琵琶的宫女,莫非兄弟俩说话的时候,李世民还安排了艺人在一旁献技?如果李世民都要沉迷于综艺,为何要限制自己的儿子?
再想想看,李元昌的特长是书法和绘画,至于音乐,史书根本没有提及,李元昌怎么会突然对琵琶感兴趣?
再想想看,李元昌为了得到一个默默无名的宫女,竟然唆使李承乾谋反,这是何等疯狂?只能说,疯狂到极致的事儿,必定有蹊跷。
李承乾都不敢相信:“你说真的?”
李元昌二话不说,直接掏出一把刀,在手臂上划了几条口子,并用布帛沾满鲜血,用火焚烧布帛,将灰尘融入酒里,随后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此时的李元昌,已经不像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而是活脱脱的野蛮人物啊。
李元昌如此激进,肯定是受了李世民的刺激,心中满怀着愤怒和怨恨。他最终的目的就是奋起反抗,他自己玩不过李世民,只好搭上李承乾这条大船,说白了,叔侄二人在搞世纪豪赌,希望玄武门之变能够在贞观朝继续上演。
令人觉得奇怪的是,史书上并没有记载李世民对李元昌和李承乾搅和到一起这事采取什么措施,甚至连最基本的责骂也没用,完全是放任自流。这种感觉很像是在表达:李承乾,你就拼命地作吧,为父看着你自取灭亡。
李世民和李承乾的恩怨,基本的脉络就是:李承乾做了一些李世民不喜欢的事儿,李世民经常在公共场合斥责李承乾的失德,而且不给他辩解的机会,还拼命地宠爱魏王李泰。李承乾只好处处赌气,希望引起父皇的重视,或者把他叫进宫去,来一次深度的父子交流,可李世民自始至终都没给这个机会。李承乾无奈之下,只好自暴自弃,而且不再和老爹请安,父子二人老死不相往来。
然而,荒唐无度只是李承乾的表象,也是他引起老爹注意的手段而已。李承乾对眼前的局势非常清楚,老爹无比嫌弃他,魏王李泰又在威胁他的地位,如今的局势,不就是玄武门政变之前,老爹李世民面临的局势吗?
全世界都抛弃了李承乾,可他没有抛弃自己。
危机来临的时候,李承乾也在积极准备,为自己寻求生机。
比如,暗中豢养刺客纥干承基等人,想要找机会以暴力手段解决掉自己的竞争对手。比如,挑选可以合作的重臣,准备在关键时候给予李世民迎头痛击。
长安城暗流涌动,任谁也挡不住即将来临的疾风骤雨。
在李承乾的部署中,有一个人非常重要,他就是凌烟阁功臣、潞国公、吏部尚书侯君集。
据史料记载,侯君集出生在官宦家庭,祖辈和父辈都是朝廷的将军,头上也有公爵的头衔。小的时候,家长就给侯君集请了老师,教他学习弓箭,可侯君集性格非常急躁,学了好几年也没学到精髓。
说得不好听一点,侯君集天资愚钝,不是学武的材料,应该有自知之明,可谁能想到,他最后居然恬不知耻地说自己很“勇武”。
事实证明,一个人的能力并不重要,有好的发展平台才关键。
长大之后,侯君集误打误撞,加入了秦王府,后来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不少军功,不仅积累了战争经验,还得到了李世民的赏识。玄武门之变,侯君集出了大力,李世民登基之后封他做了左卫将军、潞国公,赐邑千户。
贞观四年(630),侯君集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开始参与朝政。
能够得到皇帝的重用,是件可遇不可求的事儿。
此时,侯君集开始反思人生,拥立之功可以让他在朝廷站稳脚跟,可要想进一步发展,还是得有真本事啊。侯君集不是科班出身,靠着野路子起家,这也是他的一块心病,升任兵部尚书之后,侯君集便拜到了大神李靖的门下,一方面想找他学习兵法,一方面想傍上李靖这棵大树。
后来,他跟随李靖征伐东突厥和吐谷浑,混到了许多军功,也奠定了他在李唐的军事地位。遗憾的是,侯君集的性格本来就浮躁,再加上灭掉东突厥和吐谷浑后,侯君集总觉得自己战功彪炳,是唐朝的救世主,骄傲得不得了。
贞观十三年(639),高昌国王鞠文泰和李世民闹掰了,侯君集临危受命,前去教训高昌。此次战役,侯君集展示了非同一般的军事素养,原本是很好的结局,可侯君集却在战役之后,暗中抢劫了高昌国的财富,还放纵士兵胡作非为。
回朝之后,侯君集被御史大夫狠狠地参了一本。
这件事情闹得太大,李世民也不想护着侯君集。为了平息舆论,李世民在公众场合训斥了侯君集一顿,还将他灭高昌国的功劳一笔勾销。
侯君集的心理不平衡了,我千里奔波,立下了汗马功劳。按照自己写的剧本,回家之后应该是百姓夹道,美女送花,李世民再给他加官晋爵,让他的人生到达**啊。然而,侯君集想到了开局,却没预料到结尾。
自己被御史坑了一把,被李世民臭骂了一顿,功劳簿被没收了,身上还有发战争财的政治污点,这算怎么回事儿?这也就罢了,李世民怎么说翻脸就翻脸啊,太不讲究了,这样的老板,实在是让员工很心寒啊。
怨恨在侯君集的脑子中不断发酵,他在许多场合都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要说专业素养,侯君集是唐朝的顶尖水平,可是说起情商的话,侯君集恐怕要拉低平均水平。
侯君集跟着李靖学到了专业知识,却没有学会急流勇退的大智慧,以至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远。抱怨没有任何用处,反倒让同事觉得你不好相处,让老板觉得下不来台。于是乎,一批大臣给李世民上奏,说侯君集仗着军功,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做,强烈要求李世民派个御医,看看侯君集的脑袋后面是不是有反骨。
李世民:还是算了吧,老侯也不容易!
遗憾的是,李世民的宽容并没有让侯君集闭嘴。随后,侯君集竟然和自己的老师李靖闹掰了,他觉得李靖并没有将全部本事都传授给他,并声称李靖仗着自己逆天的本事,想要搞谋反活动。
中国有句古话,叫在太岁头上动土。
李靖何许人也?
李世民眼中的大神,给他官都不想要的人,说他想要造反?
李世民把李靖叫进宫中,就这个问题和他交换看法。
李靖回答得无比霸气:“陛下,如今天下太平,臣传授给侯君集的本领,足够他应付当前的局面……”
此话一出,侯君集还有任何翻身的可能吗?
据史料记载,太子李承乾也察觉到了侯君集的负能量,鉴于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江湖法则,李承乾打算和侯君集深入结交,看看有没有合作的可能。侯君集有个女婿叫贺兰楚石,在东宫担任卫士,李承乾便让他去给岳父传话,一来二去,侯君集就成了太子府的贵客。
作为官场上的老油条,侯君集一眼就看穿了李承乾的用心。
侯君集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他得不到李世民的认可,因此想利用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再加上自己在军中的威信,尝试让长安城换个主人。
李承乾:“侯大人,本太子深陷困局,你有何良策?”
侯君集:“魏王殿下深受陛下的宠爱,臣担心太子殿下会有隋太子杨勇被免为平民的灾祸,如果有敕令宣召您进宫,应当提前防备啊。”
面对李承乾抛出的橄榄枝,侯君集眼睛都没眨一下,伸手就给接住了。
说白了,侯君集和李承乾互为棋子,互相利用。
李承乾收编侯君集的时候,还用重金收买了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此人是前太子李建成的亲信,李建成被杀之后,李安俨为李建成拼死搏斗,李世民认为他忠诚,因此百般信任,让他掌管着禁卫军。李承乾也不知用了什么办法,将此人收为己用,让他帮忙刺探李世民的消息,随时将宫中情形向他汇报。
除此之外,杜如晦的儿子杜荷也加入了李承乾的阵营。杜荷扬言,天象已经出现了变化,李承乾应该顺应天命,立即起兵。李承乾只需要假称得了重病,李世民就一定会来探视,可以趁此机会除掉李世民,自己做皇帝。
主意确实不错,可毕竟人算不如天算,事情还是功亏一篑。
贞观十七年(643)三月,朝廷平定齐王李祐的叛乱之后,诛杀了四十四名齐王同党,李世民虽然下令不再追究,可主管官员却不敢大意。他们暗中摸索,又发现有不少人牵涉到齐王李祐,其中李承乾豢养的杀手纥干承基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纥干承基被关押在大理寺的牢狱之中,按照唐朝的律法,纥干承基是死路一条。就在此时,狗血的剧情发生了:纥干承基为了给自己争取一条活路,竟然把李承乾联合朝中大臣,想要暗中起兵谋反的事情给抖搂出来。
李世民先发制人,派军队控制了太子宫,将李承乾、侯君集、李安俨、杜荷等主要涉案人员全部抓了起来。由于此案牵涉重大,又是被人举报,李世民担心有不实之处,于是派遣长孙无忌、房玄龄、萧瑀、李世等重臣,联合大理寺、中书省、门下省一起审理这起谋反案。
长孙无忌是李承乾的舅舅,房玄龄是元老大臣,萧瑀是有身份的世家,李世更是超然的存在,再加上几大部门监督,这件案子确实没有什么操作空间。
长孙无忌等人仅仅花了两三天的时间,就将事情的来龙去脉查得一清二楚,他们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太子李承乾谋反一事属实!
李承乾对老爹不满是肯定的,可是真到了动刀子的地步,李世民也很伤心。他召集重臣,打算商议出处理的办法。说白了,这件事情虽然是国家大事,可也是李世民的家务事,群臣根本就不好多说话。
大臣们面面相觑,不知所措,等待李世民最后的裁决。
通事舍人来济(隋朝大将来护儿的儿子)看到场面有些尴尬,于是站出来主动进言,他也不说父子二人的对错,只说李世民一直以来都是慈父形象,太子身为他的儿子,如果能够得尽天年就好了!
对齐王李祐,李世民说杀就杀,毫不犹豫。可是面对李承乾,李世民确实犹豫了。也许李承乾是他最疼爱的儿子,得到了他的栽培;也许李承乾谋反未遂,场面并不是很难看,李世民思之再三,决定放他一马。
贞观十七年(643)四月初六,李世民下诏:将太子李承乾贬为庶民,终身囚禁在右领军府中。李世民本来想留汉王李元昌一条性命,可群臣却因为赦免李承乾在先,如果不严惩其他人的话,可能会群起而效之,再加上李元昌确实有罪过,因此极力劝说李世民杀了李元昌。
据史料记载,李世民和大臣们争论了老半天,最后还是抵不过大臣的轮番进谏,下诏让汉王李元昌在家中自尽。涉案的侯君集、李安俨、赵节、杜荷等人,确实不存在冤枉,直接被处死。太子左庶子张玄素,右庶子赵弘智、令狐德棻(fēn)等人因为在太子教育问题上有严重的失职之罪,全部被贬为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