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漼表示,老爹虽然不喜欢他,可他还是做了皇帝,这就是命。登基之后,李漼弄死了李玄伯、虞紫芝、王乐等术士,将王宗实封为骠骑上将军。随后,李漼开始任命新的宰相班子。毕竟,新皇新气象,基本操作还是要有的。
作为帝国的掌舵人,未来的路该走向何方呢?
李漼在思考,可一直没有想清楚。
大中十三年(859)十二月,一次常规的朝会,答案终于浮出了水面。当时,宰相告诉李漼,浙东传来消息,有个叫裘甫的私盐贩子造反了。
对李漼来说,这绝对是个坏消息。古往今来,帝国由盛转衰的标志不是土地兼并,不是贫富分化,而是战争。要么是军阀混战,要么是农民起义。安史之乱让大唐帝国四分五裂,经过几代帝王的努力,大唐终于缓过气来,如今又爆发农民起义,而且是在富饶的江南,李漼确实有点慌张了。
宝应元年(762),唐代宗李豫统治时期,浙东就爆发过一次起义。
当时,朝廷发布告示,要征收754—761年间浙东地区拖欠的赋税。很显然,老百姓拿不出那么多钱,只能拒绝纳税。台州官府派小吏袁晁去捉拿百姓,当他到达乡下后,看到了这样的场景:老百姓为了交钱,把自己的儿女插上草标,像牲口一样牵到大街上叫卖。老百姓没有饭吃,只能拿树皮、白蟹刺根头(会导致便秘)充饥,以至于饿得皮包骨。整个浙东,犹如人间炼狱。
袁晁虽然为官府打工,可看到此情此景,还是动了恻隐之心。他告诉领导,这差事他办不了。领导当场暴走,赏了他一顿鞭子,随后将他驱逐出府。
养伤之际,袁晁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带领百姓奔小康。伤好之后,袁晁振臂一呼,率领百姓攻占了台州府衙,短短半个月时间,袁晁拥兵二十万,威震江南。然而,袁晁只是个小吏,没有眼界,不懂得拉拢地主势力,也不懂得结交读书人。起义之后,袁晁将几十名老乡提拔为“公卿官僚”,搞起了自娱自乐的小朝廷。一年之后,起义军就被大唐战神李光弼镇压。
袁晁虽然失败了,可他的造反精神犹在。说白了,农民起义就像广场舞,刚开始大家都害羞,可只要有人站出来秀一波,其他人就会放下心理负担,跟着一起嗨。时间久了,这个地方绝对会成为广场舞文化最繁荣的地方。
百年过后,裘甫站了出来。
原因还是一样,官府想要钱,老百姓没有活路可走。当然,浙东能成为造反频发的地方,除了百姓彪悍,还因为浙东是赋税基地。朝廷想要钱,只能找江南,而浙东又是江南的经济中心。
大中十三年(859)十二月,裘甫带人攻占了象山县衙(今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
在台州官府看来,闹事的只有一百多人,属于小规模群体事件,闹不出什么大动静。于是,浙东观察使郑祗德任命了两名副将,让他们率领三百名官军前去弹压。毫不客气地说,这是台州官府最愚蠢的一次判断。
咸通元年(860)正月初四,裘甫和官军在桐柏观(今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境内)交战,讨击副将范居植战死,讨击副使刘勍(qíng)只身逃走。说白了,老百姓早就想造反,碍于官军的存在,他们还在观望,如今官军吃了败仗,他们便决定投靠裘甫。
咸通元年(860)正月十四日,裘甫攻下剡县(今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开仓放粮,招募新兵,部队瞬间暴涨到四千人。从裘甫的行军路线来看,他几乎是以最快的速度向北运动,目标是拿下绍兴、杭州,乃至苏州、杭州等地,而不是在老巢象山自娱自乐。这样的战略格局,和普通起义军领袖还是有区别的。
很遗憾,裘甫的崛起并没有引起官府的重视。
咸通元年(860)二月初十,浙东观察使郑祗德再次调兵,可他却只加派了五百官军,双方在剡县以西交战,官军再次大败。第一次获胜,可以说裘甫出其不意,官军措手不及;可第二次获胜,在百姓看来,裘甫就是个狠角色。很快,各地的绿林好汉、响马强盗、亡命之徒相继前来投奔,队伍越来越壮大。
裘甫早年贩卖私盐,走南闯北,见过世面,头脑灵活。他预感到,队伍可能会越来越大,为了激励人才,方便管理,他将编制扩充为三十二个,让亲信负责管辖。同时,裘甫自称天下都知兵马使,改元罗平,还铸了一颗刻着“天平”二字的大印。至于抢劫财富,招兵买马,铸造兵器,都不在话下。
事情越闹越大,浙东观察使郑祗德开始着急了。
毕竟,江南是经济重镇,不是军事重镇,常驻军队太少,而且太平已久,军队的战斗力可以忽略不计。郑祗德一边向朝廷告急,一边向浙西方面的兄弟单位求援。碍于大局,浙西调派了七百名官军,这已经是他们能做的极限。
不可否认,他们是平叛的生力军,郑祗德不敢大意,好酒好肉地招待,而且还给他们准备了十三倍的战争激励奖金。即便如此,他们还是提出了条件:如果打仗,他们可以上场,但是要让浙东的官军打先锋,做炮灰。
浙东官军不干了,凭什么浙西官军吃香的喝辣的,拿高额的工资,危险系数还比他们低?他们觉得不平衡,于是暗中咒骂。接下来,奇怪的剧情开始上演:浙东将领开始称病,拒绝出行;有人骑马掉下来,摔断胳膊摔断腿;有些人直接厚着脸皮,找官府要高额的奖金……
史书记载,两浙太平已久,官军的斗志消耗殆尽,府库的兵器损毁严重,因此才打不过农民起义军。这样说有一定道理,可人祸才是最主要的。毕竟,浙东观察使郑祗德性格懦弱,不懂军事,镇压不住下属,这才是根本原因。
郑祗德毫无作为,朝廷终于失去耐心,李漼决定,由前任安南都护王式前往浙东平叛。郑祗德调回长安,担任太子宾客。
临行前,李漼问道:“爱卿,你可有好的平叛方略?”
王式信心满满:“请陛下给臣一支军队,臣自然有信心平叛。”
站在旁边的宦官提醒李漼:“军队越多,花费越大。”
王式回答道:“战事拖的时间越久,对朝廷越不利。”
就这样,李漼将忠武、义成、淮南等地的军队全部交给了王式。事实证明,任命王式的消息传到浙东,民心很快就稳定下来。
官军哑火的时候,裘甫正在掠夺衢州、婺州、明州、上虞县、唐兴县、余姚县、慈溪县、奉化县、宁海县,起义军所过之地,青壮男子悉数充军,不愿入伍的百姓,要么被活活打死,要么惨遭**,可谓哀鸿遍野。
最要命的是,裘甫好像迷失了奋斗方向。
刚开始的时候,裘甫一穷二白,于是想着攻占绍兴、宁波等大城市,先把肚子混饱。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裘甫不仅能吃饱饭,还实现了财务自由,他反而不知道人生的意义何在了。更何况,大家都是为了生存,生存就需要粮食和钱财,只要在江南打游击,就有吃不完的粮食,花不完的钱财,谁还愿意走出江南?
刘暀(wǎng),裘甫的谋士,给他出了个主意:先攻占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以此作为根据地,再派五千人驻守西陵,修筑堡垒,抵御官军的进攻。在长江边上搜集船只,找机会进取浙西,劫掠扬州等地。修缮石头城(今江苏省南京市),等待其他义军的支援。任命刘从简为大将,让他率领一万人进取福建。如此一来,江南尽归裘甫,就算子孙后代守不住江南,也可保这辈子的荣华富贵。
很遗憾,裘甫直接来了一句:“你喝醉了,明天再议吧。”
在刘暀看来,裘甫已经丧失了斗志,接下来恐怕就是自取灭亡。第二天,刘暀假装喝得酩酊大醉,大摇大摆地离开了叛军基地。
过了几天,有个叫王辂的进士说道:“刘暀说的,乃当年孙权占据江东的谋划,然而当年是因为天下大乱,孙权才有机会。可如今浙东虽乱,但中原固若金汤,想和朝廷划江而治恐怕非常困难。最好的选择就是在海边选一块宝地,进可以在陆上种地,退可以入海自保,这才是万全之计。”
事实证明,裘甫动心了。如果对手是郑祗德,裘甫可能继续北进,搞更大的事业,可朝廷起用了王式,裘甫只有一个想法:保住现有的胜利果实。
裘甫摇摆不定的时候,王式已经来到浙东,完成了工作交接。
第一步:砍了一批官军将领,让官军重新燃起了斗志。
第二步:拔除了裘甫安插在官府的间谍,让他成为睁眼瞎。
第三步:开仓放粮,将摇摆不定的百姓争取过来。
第四步:联系江南的吐蕃人、回纥人。据史料记载,他们是战争降俘,早年间被流放到江南,已经落地生根,在王式的劝说下,他们重新拿起武器,组建了一支百余人的精锐骑兵。
第五步:征调江南的土兵,他们不能做主力,却可以保卫乡土。
就在此时,各道援军也赶到了越州。王式给他们的任务很简单,切断裘甫通往海上的道路,切断裘甫的援军,找机会在大后方捣乱。
最后,王式下达了对裘甫的剿杀令。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率先起义,刘邦得了天下。东汉末年,张角起义,曹操、孙权和刘备得了天下。隋朝末年,王薄起义,关陇的李渊得了天下。历史证明,天下大乱的时候,能笑到最后的,肯定不是第一支起义军。这是历史的宿命,裘甫也逃脱不了。咸通元年(860)六月二十一日,裘甫战败投降,起义宣告失败。然而,裘甫起义是一把火,燃烧的却是整个大唐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