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圣明天子也懂套路(1 / 1)

时间回到会昌六年(846)四月,唐宣宗李忱登基的第一个月。

也许,在朝臣的眼里,李忱毫不起眼,没有任何优点,又是宦官拥立的,帝王生涯肯定会被一路操控,大唐的前途堪忧。然而,他们被打脸了。李忱用一道贬斥李德裕的诏书,证明了自己的强势和主见。随后,李忱下令,乱棍打死赵归真等道士,并且恢复了佛教的地位。几天时间,朝臣就改变了认知:这位皇帝手段老辣,思想睿智,意志坚决,俨然一位登基已久的成熟天子。

会昌六年(846)五月,翰林学士、兵部侍郎白敏中晋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是李忱提拔的第一位宰相。

白敏中(792—861),华州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人,大诗人白居易的弟弟。长庆二年(822),白敏中考中进士,入朝为官,先后担任大理寺评事、殿中侍御史、户部员外郎。论才学和名声,白敏中和白居易相差万里,如果不出意外,白敏中恐怕会走上一条熬资历的仕途。然而,事情却出现了转机。

会昌二年(842),唐武宗李炎打算起用白居易为相,李德裕很不情愿,考虑到白居易德高望重,名声在外,李德裕不敢得罪,于是说了一番冠冕堂皇的话:陛下,白居易年近古稀,年迈多病。任命他为宰相,虽然是陛下的恩德,但繁杂的事务恐怕会让他的身体不适,刚好其弟白敏中有才情,不如让他代替白居易,也好成全陛下的爱才之心。就在当日,白敏中晋升为知制诰、翰林学士。

彼时,白敏中已经50岁,却还混迹在官场的最底层,堪称失败。然而,李德裕的一句话就改变了他的命运,这样的恩德,在家烧香拜谢也不为过。

武宗时期,白敏中对李德裕非常恭敬,李忱上位后,政治风向转变,白敏中见风使舵,瞬间变成了攻讦李德裕的政治急先锋。白敏中让李德裕感到恶心,却让刚上位的李忱视若珍宝。后来,白敏中紧跟李忱的步伐,比如挖掘李德裕的八卦,搞臭他的名声,让李忱有贬斥李德裕的官方理由。事实证明,君臣配合得天衣无缝,李德裕被贬到天涯海角,最终无疾而终。

李德裕被贬的几年时间,白敏中先是晋升为宰相,后来改任中书侍郎、刑部尚书。此后,白敏中又升任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爵太原郡公。

当然了,以德报怨这种事,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而已。

有一次,李忱和白敏中在宫中闲谈。

李忱:“先前,朕为宪宗皇帝发丧,去陵墓的路上遇到大风雨,朝臣和六宫嫔妃都四散逃走避雨,只有一个身材高大、面多胡须的山陵使扶着宪宗的灵柩不走,爱卿还记得这个人吗?”

白敏中:“陛下,臣记得非常清楚,此人叫令狐楚。”

李忱:“那太好了,令狐楚现居何职?”

白敏中:“陛下,令狐楚在十多年前便已经去世了。”

李忱:“皇天不佑善人,朕还想重用他呢。他有后人在世吗?”

白敏中:“他的长子令狐绪现在担任随州刺史。”

李忱:“为人如何?是不是可以做宰相?”

白敏中:“令狐绪小的时候得过风湿病,身体不好,不过令狐楚的次子令狐绹是前湖州刺史,很有才气,可堪大用。”

李忱:“好,擢令狐绹为考功郎中、知制诰,让他进京面圣。”

大中二年(848)二月初十,令狐绹晋升为翰林学士,成为李忱的心腹幕僚。这就是李忱,感恩而又怀旧,想得到他的信任,不需要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只要某件小事做到他的心坎,就可以获得出人意料的回报。

为了做好皇帝,李忱给自己选了个偶像——唐太宗李世民。据史料记载,李忱经常阅读有关李世民的文章,比如《金镜》《贞观政要》,他甚至将《贞观政要》写在宫殿的屏风上,没事就朗读几句经典名句,以此警示自己。

有一天,李忱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自己想做圣明君主,不仅要有掌控全局的气魄,还要有明察秋毫的本领。比如他,根本不了解朝臣啊。于是,他叫来翰林学士令狐绹:“爱卿,咱们大唐朝廷有多少官员?”

令狐绹:“陛下,六品以下官员太多,都是由尚书省吏部主拟授职。五品以上的官员,由中书门下政事党节制授理,他们各有名籍,叫作具员。”

李忱叹气道:“你看,朕连朝中有多少大臣都不知道,如何能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呢?”随后,在李忱的要求下,宰相们整理了《具员御览》五卷,李忱将它放在桌案上,时常翻看,凡是奏折中提到的官员,李忱都会一一查证。

李忱不只是注重形式,在管理官员上,他还是有自己心得的。

有一次,李忱外出打猎,来到长安北边的泾阳(今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遇到一位打柴的樵夫。在李忱的眼里,如果要给地方官员打分评价,老百姓是最有话语权的,于是准备借机考察一番。

李忱:“老乡,你是哪里人啊?”

樵夫:“泾阳人。”

李忱:“你们泾阳县令叫什么名字?”

樵夫:“泾阳县令李行言,李大人。”

李忱:“李大人为官如何?”

樵夫:“李大人圆滑不足,做事比较固执。”

李忱听到此处,显得有点兴趣:“哦?此话何意?”

樵夫:“李行言为官强势,有一次抓了几个强盗,这些强盗跟北衙禁军有些交情,北司就点名要他放人,李行言不但不放,还把他们杀了。”

谁都知道,禁卫军是宦官集团的势力,行事嚣张跋扈,李行言敢跟禁卫军叫板,还能安然无恙地活着,确实是个狠角色啊。

李忱不动声色地说道:“吏部官员何在?将此人记下来。”

一个月后,李行言直接晋升为海州刺史。按照规矩,李行言需要入宫拜谢,李忱为了鼓励他,又赐了金鱼袋和紫衣。

在唐朝,高级官员每天都要上朝议事,为了防止不法之徒混入宫廷,朝廷给高级官员都会配备“身份证”,也就是鱼符。一般用木头或金属精制而成,其形为鱼,分左右两片,里面刻有官员姓名,在何衙门任职,官居几品,俸禄几许,出行享受何种待遇等信息。太宗时期,朝廷又发明了装鱼符的鱼袋,三品以上的官员佩戴金鱼袋,五品以上佩戴银鱼袋。至于紫衣,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以穿。也就是说,李行言享受着超过自己地位的待遇。

李行言谢恩的时候,李忱问道:“知道你为何能得到朕的赏赐?”

说罢,李忱指了指桌子上的奏折,并将此前经过一字不漏地说给他听。那一刻,估计李行言汗流浃背,如果上面写的都是龌龊事,后果不堪设想啊。

还有一次,李忱到渭水狩猎,路过醴泉县(今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的一处佛祠,看到父老乡亲都在堂中设斋祈祷,派人打听后才知道,这是老百姓在祈求任期已满的醴泉县令李君奭(shì)能够留任。很显然,这不是预先安排的剧情。

当时,李忱暗中记下了李君奭的名字。没过多久,怀州(今河南省焦作市)刺史出缺,李忱给宰相写了一张条子,要求将此职授予醴泉县令李君奭。宰相们纳闷了,区区县令竟然能上达天听?然而,当李忱讲完整个故事的时候,宰相们恍然大悟,纷纷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李忱破格提拔县令,并非真的想重用,而是向外界传递一种信息:我虽然深处禁宫,可对天下大事了然于胸。做官的愿意造福一方,朝廷肯定会关照,如果敢为虎作伥,欺压百姓,天子的屠刀也不是放着好看的。

还有一次,建州(今福建省建瓯市)刺史于延陵入朝辞行。

李忱:“建州距京师多远?”

于延陵:“回陛下,八千里。”

李忱:“你到任之后,为政的善恶朕都会了如指掌。不要以为那地方远在天边,其实就像在朕的阶前,你明白吗?”

福建确实远离中原,于延陵以为李忱在空言恫吓,因此没把李忱的忠告放在心上,反而做起了逍遥自在的土皇帝。他绝对想不到,李忱一直在盯着他,没过多久,朝廷就将于延陵贬为复州(今湖北省天门市)司马。

据史料记载,李忱记忆力超群,宫中负责打扫的杂役太监,凡是他看过一眼的,都可以记住他们的名字和职责。因此,当宫中有什么事情,李忱可以随时点名,而且每次派任都毫无差错,以至于宫中的宦官敬畏不已。

李忱在江西逃难的时候,曾经登临百丈山,写过一首诗:

大雄真迹枕危峦,梵宇层楼耸万般。

日月每从肩上过,山河长在掌中看。

仙峰不间三春秀,灵境何时六月寒。

更有上方人罕到,暮钟朝磬碧云端。

李忱有“山河长在掌中看”的气魄和胸襟,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明察秋毫。身为天子,胸怀江山社稷、日月乾坤,固然可以拔高他的格局,让百官仰视,可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让百官产生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