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静之死:大唐第一冤杀案(1 / 1)

事实上,李渊和李世民的矛盾早就有了苗头。李唐建国之初,发生了一件举国轰动的案件:开国功臣刘文静被杀。这两者之间有联系吗?

还是老套路,咱们先聊聊故事吧。

刘文静(568—619),首都户口,爷爷刘懿是北周的石州刺史,老爸刘韶是隋朝的高级将领,在战场上阵亡殉国,被隋朝政府追赠为仪同三司。

刘文静虽然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可这样的家庭背景,注定了他的人生不会平庸。据史料记载,刘文静是个器宇轩昂,风流倜傥的大帅哥,而且胸怀大志,谋略过人,因为父亲的功劳,早年承袭了仪同三司的待遇,后来出任晋阳县令。

隋朝几乎有个定律:有颜值、有气质、有才华,还有雄心壮志的官宦子弟,多数都有一颗躁动不安的心,比如李密、杨玄感、刘文静等人。

时值天下大乱,各地起义军泛滥成灾,隋朝政府几乎失去了抵抗的能力,刘文静便想着搞出点什么事儿,专业的说法叫政治创业。

刘文静是个有能力的人,寻常的官员自然入不了他的法眼,在茫茫人海中搜寻了一段时间之后,刘文静将目光锁定在太原留守李渊、晋阳宫副监裴寂、李渊二公子李世民的身上,经过一番刻意结交,大家成了好朋友。

隋大业十三年(617),刘文静被捕入狱,原因是和瓦岗军首领李密有姻亲关系。

说白了,当时李渊正在谋划起兵造反,刘文静在他的地盘被抓,根本就没有生命危险,可起兵毕竟是大事,在摸清楚刘文静的态度之前,不能不谨慎啊。

有一天晚上,李世民来到了大牢之中。

刘文静:“哟,二公子来了?”

李世民:“嗯,咱们不谈儿女私情,聊点儿天下大事。”

刘文静闻弦歌而知雅意,他先把李世民夸了一番,随后说出了他的看法:李密围攻洛阳,皇帝又远在江都,各地起义军泛滥,形势一片大好。如果唐国公能够振臂一呼,高举义旗,天下不难平定。隋末战乱以来,太原还算是平静,许多盗贼、流民都愿意前来避难,如果唐国公可以将他们召集起来,可立得十万大军,到时候趁着东都内乱,中央朝廷无暇他顾的良机,一举拿下关中,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到半年时间就可以完成帝业。

事实上,刘文静的想法和李渊不谋而合。人生贵在缺少知己,面对掏心掏肺的刘文静,李渊确实没啥可隐瞒的,也没有再继续观察的理由。

把刘文静放出来,他以后就是老子的人了。

男人和女人,一旦突破了身体的防线,关系就会发生质变。

男人和男人,一旦突破了心理的防线,关系也会发生质变。

从此时开始,刘文静正式成为李渊的座上宾,在李渊的造反事业中,刘文静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时,马仔刘武周弄死了自己的老板王仁恭,监军高君雅、王威担心北部的局势变得混乱,于是劝李渊招兵买马,先行平叛。

李渊思来想去,觉得刘文静是最能贯彻他战略思想的人,于是任命他为招兵的主要负责人,几天的时间,刘文静就给他弄来了好几万人马。

出山第一功,你值得拥有。

李渊在太原起兵之后,开设大将军府,刘文静担任大将军府司马,裴寂担任大将军府长史。刘文静认为,李渊的军势虽然很浩大,可北方的突厥却是心腹之患,因此主动请求前往突厥,为李渊解决这个麻烦。

到达突厥之后,刘文静靠着三寸不烂之舌,成功说服始毕可汗和李渊合作,条件便是大家一起进长安,政权、土地归李渊所有,金银珠宝、美女都归始毕可汗所有。虽然有点儿卖国的嫌疑,可是对李渊来说,刘文静既解决了太原城的后顾之忧,又带回来2000匹战马和数百名突厥精骑,可谓功德圆满。

李渊围攻长安的时候,给刘文静安排了一个活计:防守隋朝大将屈突通。

当时,刘文静认为潼关是战略要地,因此将大军转移到潼关以西。屈突通派大将桑显和前来交战,刘文静率众顽强抵抗,随后乘敌军松懈之际,派遣大军绕道,直接灭了桑显和的主力部队。屈突通见势不妙,准备逃奔洛阳,刘文静率军在后面彻夜追击,最后成功俘获屈突通,为李渊立下了汗马功劳。

隋大业十三年(617)十一月,李渊进位大丞相,刘文静改任大丞相府司马,进封光禄大夫、鲁国公。武德元年(618),李渊登基称帝,刘文静被封为门下省纳言。纳言是唐朝建国之初的官职,后来改为门下省侍中,其实就是宰相。

不管是刘文静,还是裴寂等人,他们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想的事无非是李渊做皇帝后能够加官晋爵,光宗耀祖。刘文静做了门下省的领导,也有鲁国公的爵位,按理说应该功德圆满了,可他的心里就是不太舒服。

原因很简单:裴寂是尚书右仆射、魏国公。

在唐朝的官职体系,纳言和尚书右仆射都是宰相,可尚书右仆射是从二品,而纳言是正三品,说白了,刘文静比裴寂的政治地位要低一级。

客观地说,和裴寂相比,刘文静学识渊博,能说会道,还会领军打仗,运筹帷幄,堪称是文武全才。事实上,刘文静自己也是这样想的,他觉得裴寂只不过擅长溜须拍马,取悦李渊,总觉得李渊是在偏袒裴寂。

好吧,大家都还在创业,这口气就先忍下了。

武德元年(618)七月,西秦霸王薛举侵犯泾州,李渊任命李世民为行军大元帅,刘文静担任元帅府长史。然而,李世民却在半路高烧不止,拉起了肚子,于是将军务全权委托给刘文静和殷开山。这哥俩不听李世民的嘱咐,擅自出兵,结果大败而归,回朝之后,刘文静被李渊剥夺了所有官职。

武德元年(618)八月,李世民、刘文静等人再度发兵,成功将薛家父子剿灭。刘文静原以为李渊会将他官复原职,谁曾想,李渊的诏书竟然是这样的:恢复刘文静光禄大夫、鲁国公的爵位,加封民部尚书(户部尚书),领陕东道行台左仆射。

俺们之前可是朝廷的纳言,名副其实的宰相啊,如今却成了小小的民部尚书,裴寂的下属?还给俺们来了个陕东道行台的宰相,虚职啊!

喜欢和别人攀比,是人类的天性。

刘文静、裴寂和李渊三人原本就是好朋友,刘文静嫉妒裴寂,这种事情自然拿不上台面去说,因此他想了一个比较愚蠢的办法:每次他们二人在李渊面前奏对的时候,凡是裴寂认为正确的,刘文静都要提出反对意见。

起初,李渊和裴寂还以为刘文静确实是因为意见不一致,才会在朝堂上唱反调,久而久之,他们终于发现刘文静这是在故意搞事情。刘文静的行为让李渊非常不痛快,裴寂更像是吃了苍蝇似的。

如果刘文静的才华比不了裴寂,那么裴寂身在高位,可能对刘文静还会比较包容,毕竟对敌人的包容会得到大家的赞赏嘛。然而,刘文静的本事比裴寂强了不止一个档次,这就让裴寂没办法淡定了。

刘文静不知道裴寂和李渊是铁哥们儿吗?当然知道。

遗憾的是,刘文静毕竟是个文人,骨子里有文人的劣根性,满腹才华却恃才傲物,功比天高却心胸狭隘,他自以为可以坐裴寂的位置,却不知在铁哥们儿(李渊和裴寂)这种关系的面前,再多的功劳,再多的言语也是徒劳。

事实上,裴寂没有整刘文静,反倒是刘文静自己后院起火了。

有一次,刘文静和弟弟刘文起一起喝酒,酒醉之后,口出怨言,甚至拔刀击柱,放出了狠话:“此生一定要斩杀裴寂,方能解心头之恨!”

你瞧瞧,这是一个政治家该说的话吗?裴寂是李渊的兄弟,你杀他和谋反有什么区别?这还不算什么,更离谱的还在后面呢。

刘文静也不知犯了什么太岁,家里竟然出现了闹鬼的事情,他在家里如坐针毡,无所适从,最后决定请几个巫师前来家中除鬼。据史料记载,这帮巫师在半夜三更披头散发,拿着刀横劈竖砍,还搞起了“厌胜”之事。

古人喜欢用法术或者祈祷方式来遏制敌人,专业说法叫“厌胜”。比如,制作一个布娃娃,在上面写上你讨厌之人的名字,然后扎满钢针,埋在后花园里,天天诅咒他。由于这种办法隐蔽又方便,所以在宫廷斗争中经常被用到,也正因为如此,才会被各个王朝的统治者严令禁止。

当然,这种事情如果没被发现,自然没啥事儿,悲剧的是,刘文静的秘密居然被小妾给举报了。据说,这位小妾很崇拜刘文静,可刘文静把她玩腻了之后便将她抛在一旁,这让她非常不爽,小妾找到了娘家的哥哥,通过他的嘴,将刘文静私下说要杀裴寂和行厌胜之事捅了出去。

李渊当即传旨:派遣裴寂、萧瑀共同审讯刘文静一案。

各位看官,裴寂和刘文静的矛盾已经公开了,而且此案牵涉到裴寂本人,李渊居然派出这样的调查团,这岂不是故意整刘文静?

裴寂和萧瑀当堂审理之后,得到了刘文静的供词:臣刘文静,在陛下起义的时候担任大将军府司马,和裴寂地位相当。如今裴寂身居尚书左仆射,得到陛下的赏赐无数,而臣的官爵和赏赐却与众人无异,这才心生不满。

这番说辞的真实性是值得怀疑的,刘文静虽然心中不满,一直以来也只不过和家人抱怨,如今面对自己的死敌,居然敢说出这样的话,岂不是指责皇帝用人不当,论功行赏不公平吗?如果是这样,刘文静就是大逆不道啊!

因此,这件事极有可能是裴寂伪造了证词。

据史料记载,李渊看了供词之后,定了个基调:刘文静有谋反的心思。此话一出,朝中大臣纷纷侧目:皇帝这是故意搞事情啊。

当时,满朝文武大臣都不相信刘文静会造李渊的反。礼部尚书李纲,包括主审官萧瑀更是直接表态:刘文静虽然心生不满,但绝不是谋反。遗憾的是,李纲和萧瑀的话语权太轻,并没起多少作用。

李世民得知此事之后,急忙跑到宫中为刘文静求情:“陛下,刘文静是太原起兵的倡议者,按理说,他比裴寂的资质更老,等到夺取长安,他们的地位变得悬殊,刘文静这才心生不满,口出怨言,但并无谋反之心啊。”

时值武德二年(619),李渊不过占据了关中,洛阳、河南、河北、山东和江南都还在其他枭雄手里,说天下大局已定,完全是胡扯。如果从大局考虑,刘文静的谋略和智慧对李渊有百利而无一害,李渊怎会舍得杀他?更何况,李渊在夺取长安之后,将裴寂和刘文静表彰为“太原元谋功臣”,特意赐给了他们免死金牌。

换句话说,李渊虽然不喜欢刘文静,却也没必要杀他,纵然想杀他,刘文静还有免死金牌可以保命。然而,李世民的出现让李渊产生了警惕,一个是骁勇善战的秦王,一个是智谋超群、心机深沉的文人,如果他们搅和到一起,岂不是要将李唐天下搞得天翻地覆?

这样的猜测并非空穴来风。李渊是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可能早已经将秦王府和太子府之间的利益关系看透了,也预料到两个儿子会因为皇位继承掀起一场风波,这才提前结束刘文静的性命,遏制秦王府的势力。

李世民年轻气盛,爱惜人才,再加上刘文静和他私交甚好,因此上表求情,却在不经意间将刘文静往死亡深渊推了一把。即便如此,李渊还是在犹豫要不要杀刘文静,可就在此时,裴寂的一番话彻底葬送了刘文静所有的生机。

裴寂密奏李渊:“陛下!刘文静的才能和谋略确实在众人之上,但生性猜忌阴险,当今天下未定,外有劲敌,今若赦他,必遗后患啊。”

言外之意,刘文静拥有经天纬地之才,但是心胸太过狭隘,如果李渊没有处理好此事,刘文静必定会心生嫉恨,如果他投奔到别处,后果不堪设想。

此言一出,李渊顿时心生杀机。是啊,对国家的长治久安来说,一个人的才华真的可有可无,皇帝的承诺也可有可无,唯有铲除所有威胁才是王道。李渊最后力排众议,传下诏书:诛杀刘文静、刘文起兄弟,抄没其家产。

此时,距离李渊起兵不过两年,距离李唐开国不过一年,年仅52岁的开国功臣刘文静竟然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赐死,这里面的水不深吗?

刘文静临行之前,发出了最后的感叹:高鸟尽,良弓藏,此言不虚啊。

刘文静被杀一案,可以肯定是冤案。遗憾的是,在皇权斗争中,别说杀个开国功臣,就算是杀掉皇子也在所不惜。刘文静被赐死,李唐失去了一个可以呼风唤雨的鬼才,换来了短暂的和平。也因为刘文静被杀,房玄龄、杜如晦等人才能站到前台,帮助李世民开创了贞观盛世。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为了清除李渊的旧臣,几乎是不惜一切代价和手段。裴寂身为一代名臣,李唐的开国元勋,在贞观朝几乎毫无地位,被李世民玩弄于股掌之间,被贞观一朝的名臣联手整治,最后只能在老家郁郁而终。

贞观三年(629),裴寂去世,李世民立即下诏为刘文静翻案,并追封刘文静的所有官职,还让他的儿子刘树义袭封了鲁国公的爵位。

古往今来,皇帝都以遵奉老爹为大孝,老爹的决策,能不变就不变,老爹的旧案,能不翻就不翻。然而,彼时的李渊还是太上皇,李世民就不顾一切地想要翻案,这只能说明一件事:李世民对李渊有深深的怨恨(不止一件事可以证明),而刘文静被杀,更是毫无疑问的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