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歌手韩磊有一首成名作《向天再借五百年》,写出了中国绝大多数帝王的内心独白。毕竟,没有不想活五百年的皇帝。
大中十一年(857),李忱47岁。虽然谈不上年富力强,精力旺盛,却也不能说英雄迟暮,老态龙钟。然而,李忱却时常感到惶恐、惊惧,他害怕死亡了。
不能说李忱自私,他是个优秀的帝王,心中装着江山社稷。眼看着大唐帝国在走下坡路,有太多的问题需要他去解决。李忱不缺金钱、不缺权威,可是缺少时间,年华老去,岁月如流,伴随而去的,可能是他未竟的梦想。
作为帝王,他希望将大唐帝国重新带回繁荣昌盛的时代。
作为父亲,他希望将一个完好无缺的帝国交给子孙后代。
然而,时间在哪里呢?李忱也不知道。
大中十一年(857)十月,李纯独坐宫中,时常想起一些往事。那还是十一年前,李忱刚刚登基,第一件事便是杖杀道士赵归真等人,将罗浮山(中国十大道教名山之一,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名士轩辕集流放到岭南。在他的眼里,道士就是江湖骗子,长生不老就是虚妄之事,完全不可信。
岁月变迁,改变了李忱的阅历,也改变了李忱的认知。曾经强烈鄙视的神仙之术,长生不老,如今却似真似假,时常爬上李忱的心头。
不可否认,李忱动心了。
有时候,人们选择一件东西,不是相信它的真实,而是在现实的压迫面前,人们别无选择,只能冒险一试。历史就是这么有趣,父亲李纯也是这般心思,巧的是,父子殊途同归,都因为想争取时间,走上了一条通往灭亡的道路。
大中十一年(857)十月,李忱派遣宦官秘密前往罗浮山,将道士轩辕集接到了大明宫。李忱心里清楚,这件事不光彩,可他始终幻想,老天爷或许会眷顾他,让他遇到长生不老。
大明宫内,李忱虔诚地问道:“仙人,真的有长生不老吗?”
在这个世上,能确定药品是假药的只有一种人,那就是生产者。毫无疑问,轩辕集就是生产假药的那批人。十多年前,道家名士风光入宫,享受无限荣耀,最终却惨死宫门,血淋淋的教训历历在目,轩辕集不想再走上这条路。
轩辕集回答道:“陛下,您是帝王,只要屏弃欲念,崇尚道德,自然会有长命延年的福气,哪还用求取长生不老呢?”
李忱无言反驳。
接下来的几个月,轩辕集虽然住在宫中,却始终不愿谈及长生不老的话题,李忱被逼无奈,只好放他返回罗浮山。然而,李忱并没有死心,他退而求其次,让医官李玄伯,道士虞紫芝、王乐为他炼制丹药,开始服用。大中十三年(859),因为服用丹药过度,李忱的背部开始生毒疮,随后一病不起,整日卧床休息。
李忱正值壮年,却突发疾病,这让满朝文武非常诧异。不过,他们都是聪明人,看到道士出入禁宫,也就明白了其中的猫腻。和初唐相比,中晚唐的文臣没有犯颜直谏的风骨,皇帝吃丹药是他的自由,如果皇帝驾崩了,换个人当就是。就这样,大家达成默契,放任李忱游走在死亡的边缘。
群臣表示,李忱可以吃丹药,但是太子的人选需要早点定夺。
李忱的子嗣很多,几年前,就有朝臣问李忱为什么不立太子,李忱的回答很简单:“如果立了太子,要朕何用?”
当然,这只是李忱的托词。按照规矩,郓王李温是长子,也是最合适的太子人选。然而,李忱却不喜欢这个儿子,于是将他放在十六王宅养育,反而把其他皇子放在大明宫。在众多的皇子中,李忱最中意的是四皇子李滋。然而,如果李忱想立李滋,就要说服群臣破坏长子继承制的规矩,阻力可想而知。基于这样的考虑,李忱宁愿拖着,也不愿向群臣妥协。
大中十三年(859),李忱病倒,立太子一事必须有个决断。
在李忱看来,皇位肯定不能交给长子李温,为了让李滋上位,李忱做了个疯狂大胆的决定:依靠宦官集团,强行扶持李滋上位。当时,李忱叫来枢密使王归长、马公儒,宣徽南院使王居方,将李滋托孤给他们,并让他们发誓遵守诺言。与此同时,李忱找来了右神策军中尉王茂玄,嘱咐他为李滋上位保驾护航。
那么问题来了,李忱为什么这样干?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明白李忱为何觉得李温不适合做皇帝。
史书没有明确的解释,但有两个原因可能很关键。
原因一:李温小的时候经常患病,整天泡在药罐(籓邸时常经重疾,郭淑妃侍医药),考虑身体的因素,李温确实不适合做皇帝。
原因二:李温,也就是后来的唐懿宗李漼,执政后期骄奢**逸、昏庸无道,以至于激起暴乱,很有昏君的体制。李忱可能看出了李温的秉性,因此宁愿让宦官集团参与立储,也不愿把江山社稷交给李温。
原因三:李忱觉得这些宦官品行不错,他胸有成竹。
据史料记载,四名宦官接旨后,立马着手安排。有神策军护航,有实权宦官坐镇指挥,问题确实不大,唯一的隐患就是神策左军中尉王宗实,这位老兄和他们一直不和。不过,他们已经做出了安排:调王宗实担任淮南监军。
王宗实很纳闷,可这是李忱的意思,他无法违抗。当时,王宗实在大明宫宣化门接旨,随后走到银台门,在这里遇到了神策左军副使亓(qí)元实。
亓元实:“王将军,您准备就这样放弃自己的前程?”
王宗实:“那能怎么办,这是皇帝的意思。”
亓元实:“哼,我看未必。陛下已经卧病在床一个月了,就连王将军你都好久没见过陛下本人了吧。”
王宗实:“你的意思是?”
亓元实:“你的调令有问题,需要和陛下当面核实。”
王宗实恍然大悟,于是和亓元实一起来到李忱的寝殿,发现李忱已经驾崩,宫内正在准备丧事。王宗实意识到这是个绝佳机会,于是怒吼道:“王归长,陛下已经驾崩,你却擅自矫诏,调我为淮南监军,这可是欺君之罪啊。”
这是李忱的疏忽,他让王归长等人拥立李滋,却没有写下圣旨。面对矫诏欺君的指控,王归长无法解释,只能匍匐在地上,疯狂告罪。说白了,李忱没有看错人,王归长没有夺权的能力,甚至连自保的能力也没有。
对手很弱智,王宗实轻轻松松就搞定了局势。随后,他派遣宣徽北院使齐元简前往十六宅,迎接郓王李温入宫。这里需要介绍一下宣徽院。
唐初,宦官首领叫内侍监,是皇帝的后院大总管。后来,皇帝将权力分给宦官,逐渐形成了左右神策军、枢密使和宣徽院,这三大体系构成了北衙,与以宰相为核心的南衙形成了对抗。
左右神策军,掌管禁宫、长安城的兵权。
枢密使,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贴身秘书,可以影响皇帝的决策,尤其在皇帝驾崩的关键时期,枢密使有机会矫诏,属于实权人物。
宣徽院,皇家的内务府,首领叫宣徽使。皇帝的吃喝玩乐由他们掌管,最著名的就是雕、鹘、鹞、鹰、狗五坊。宣徽院分为南院和北院,历史证明,南院使和皇帝似乎更加亲近,地位相对较高。
大中十三年(859)八月初九,王宗实以唐宣宗的名义发布诏书,立郓王李温为大唐皇太子,改名为李漼,由他掌管军国大事。与此同时,王宗实假传圣旨,将王归长、马公儒、王居方等宦官悉数诛杀。
大中十三年(859)八月十三日,27岁的李漼登基为帝,史称唐懿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