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缠不休的党争:君子斗不过小人(1 / 1)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斗争,有斗争的地方就有派系,在庙堂之上,称之为党争。牛李党争,堪称中晚唐最重要、最奇特的历史事件。

奇特一:斗争时间之长,历史上无与伦比。

算起来,牛李党争是从元和三年(808)宪宗时期的对策案开始,在穆宗时期经历了发酵,到了敬宗时期,由于李湛不管朝政,以至于发生全面冲突。大中四年(850),核心主角李德裕在崖州亡故,历时四十二年,甚至后面都还有余波。

奇特二:涉案官员之多,令人瞠目结舌。

斗争的主角都是朝廷高层,比如宰相。一般的官员都是配角,往往是被迫卷入党争的旋涡中不可自拔。著名诗人白居易,在朝为官数十年,经历德、顺、宪、穆、敬、文、武七帝,正好经历了牛李党争的全过程,虽然他有意不参与党争,可还是难免被动地卷入其中。

奇特三:双方没有明确的执政理念,纯属权力斗争和意气之争。

有人提过出身论,说牛党多为科举进士,出身是庶族、中下层士族地主;李党多为门荫入仕的公卿子弟,是高层士族。有人提出政治理念论,说牛党喜欢勾结宦官,姑息藩镇,李党喜欢抑制宦官,打击藩镇。然而现实很打脸,比如维州之争,李德裕的处理方案已经很完善,可牛僧孺偏偏要反对,虽然他反对的理由很多,可归根结底,就是不想让李德裕做成这件事,仅此而已。

这里必须介绍牛李党争前期的几个主要角色。

牛派代表人物:牛僧孺(779—847)、李宗闵(787—843)、李逢吉(758—835)

李派代表人物:李吉甫(758—814)、李德裕(787—850)

元和对策案

元和三年(808)四月,唐宪宗李纯为了选拔人才,特意开了“贤良方正直言极谏”恩科,鼓励官员给朝廷进言,朝廷根据官员的谏言水平给予提拔。

恩科的考策官是户部侍郎杨於陵、吏部员外郎韦贯之。虽然朝廷鼓励大家讲真话,指出朝廷的过失,可绝大部分官员说话都很谨慎,尤其提到关键的问题,往往避而不谈,让考官十分扫兴。然而,伊阙县尉牛僧孺、陆浑县尉皇甫湜、进士李宗闵关于削藩改革,提了许多建设性意见,成功地脱颖而出。随后,翰林学士裴垍、王涯出任复试官,将他们三人评为“上第”,相当于考试前三名。

考试到这里,基本上尘埃落定了。

不过,宰相李吉甫突然发难了,原因很简单,牛僧孺等人觉得朝廷对藩镇用兵不合理,而李吉甫是主战派最活跃的宰相。对李吉甫来说,牛僧孺等人就是一帮书生,看不懂国家大事,还喜欢出口乱喷,必须治理一番。

于是,李吉甫命人暗中调查,最终搞到了绝密情报:皇甫湜是复试官王涯的外甥。结论呼之欲出,这次恩科可能有猫腻,主考官杨於陵、韦贯之、裴垍明明知道这个事实,却没有提醒李纯,大家都有徇私舞弊的嫌疑。

李吉甫的指控有理有据,没人可以反驳。李纯大怒之下,将翰林学士裴垍撸为户部侍郎,翰林学士王涯撸为刑部员外郎,韦贯之贬为果州刺史。没过几天,韦贯之被贬为巴州刺史,王涯被贬为虢州司马,杨於陵被贬为岭南节度使。至于牛僧孺、皇甫湜、李宗闵,一同被撸到地方为官,消沉了多年。

关于牛僧孺,历史的评价是为官正派,胸怀韬略,有匡扶天下的大志。身为县尉,响应朝廷号召就事论事,也没想过要去得罪宰相李吉甫。可历史就是这么凑巧,李吉甫为了大局,为了面子,他必须镇压反对的声音。

在吃瓜群众看来,李吉甫身为宰相,心胸狭窄,嫉贤妒能,于是朝臣们集体上奏,逼迫唐宪宗李纯罢免李吉甫的宰相头衔。于是,最搞笑的一幕发生了:在这场闹剧中,李吉甫既丢了官职,也丢了面子,牛僧孺等人从天子门生降格为地方小吏,空自耗费了数年青春,谁也没讨到好处。

两边合计了一下,只能甩锅给对方,因此顺理成章地成了死敌。

长庆科考案

时间一晃,就到了唐穆宗李恒的时代。

长庆元年(821)三月,朝廷照例开科取士,这次是在礼部举行的常规科举考试,主考官是礼部侍郎钱徽、右补阙杨汝士。

考试之前,举子杨浑之(父亲是刑部侍郎杨凭)想走捷径,于是给宰相段文昌送了许多名贵书画,条件是能换得段文昌的保举,通过复试。无独有偶,有个叫周汉宾的考生找到翰林学士李绅,也就是写“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那位诗人,希望恩师可以助他一臂之力。

在唐朝,考生为了提高被录取的概率,一般都会提前向朝中权贵、重臣投递自己的得意之作,古时称之为“行卷”。据史料记载,大诗人王维年轻的时候进京赶考,就曾向岐王李隆范行卷,李隆范碍于身份,没有承诺让王维获得状元,于是将他的作品转交给李隆基的亲妹妹玉真公主,玉真公主欣赏王维的才华,于是找主考官谈话,对其施加压力,最终王维获得了状元。

也就是说,考生走权贵的门路,在唐朝是很正常的现象。段文昌、李绅也这么认为,于是给主考官钱徽打了招呼,而钱徽也答应得非常爽快。

谁料想,榜单出来之后,杨浑之、周汉宾双双落选。再瞧瞧入围的人选,裴撰(裴度的儿子)、郑郎(谏议大夫郑覃的儿子)、杨殷士(中书舍人杨汝士的弟弟)、苏巢(李宗闵的女婿)等十四名权贵赫然在列。

一个宰相,一个翰林学士,答应别人的事却没办成,颜面掉了一地。主考官本来点了头,后来却出尔反尔,更让段文昌和李绅恼火。当时,段文昌直接找李恒告状,说钱徽、杨汝士、李宗闵等人在这届科举考试中存在徇私舞弊的行为。

李恒叫来翰林学士李德裕、李绅,知制诰元稹,询问他们的意见。

李德裕是谁?

——李吉甫的儿子。想当年,李吉甫撸掉李宗闵的功名,确实有打压晚辈,嫉贤妒能的嫌疑,可李宗闵后来回朝,一直给李家上眼药,这让李德裕非常不满。李恒派李德裕调查李宗闵的女婿是否作弊,确实是找对了人。

元稹又是谁?

据史料记载,元稹虽然是著名的大诗人,却只是一位低级官僚,有一天,李恒的妃子读到元稹的诗歌,觉得水平不错,李恒才对他产生兴趣。后来,经过太监崔潭峻、宰相段文昌的推荐,元稹才被提拔为李恒的近臣。不仅如此,元稹的岳父叫韦夏卿,翰林学士李绅就是韦夏卿的幕僚,关系错综复杂。

他们给出的建议很简单:这件事情恐怕有猫腻,为了慎重起见,李恒可以重新组织考试,测试一下上榜者的真实水平。随后,李恒派中书舍人王起、大诗人白居易为主考官,他们用公开公正的方式举行了复试,结果却令人大吃一惊:除了孔温业、赵存业、窦洵三人勉强过关,其余十一人全部落选。

也就是说,段文昌等人的指证毫无问题,这次科举考试确实存在徇私舞弊的现象。段文昌收受贿赂,李绅提拔门生,本就违反了考试制度,是贼喊捉贼的行为。但是差别在于,钱徽等人是成功作案,而段文昌等人是作案未遂。

值得一提的是,钱徽手里握着段文昌、李绅走后门的保举书信,而且有人劝钱徽将书信公之于众,可钱徽觉得,这是私人之间的书信来往,而且这件事他干得理亏,于是拒绝出示,保了段文昌、李绅的前途。

李恒注重证据,而不是当事人的辩解,于是最后做出了这样的判决:贬主考官钱徽为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刺史,贬李宗闵为剑州(今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刺史,贬杨汝士为开江(今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县令。

这一次,李宗闵又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而给他挖坑的人,就是李德裕、元稹、李绅等人,等他再次回朝,势必掀起一场更大的暴风雨。

裴元之争

长庆元年(821)十月,成德、幽州叛变,李恒派裴度去做前方的作战总指挥,可裴度上任只有一个月,就有朝臣说裴度在前线不给力,建议皇帝撤掉裴度。据史料记载,散布流言的就是翰林学士元稹、神策军知枢密魏弘简。

元稹是唐朝大名鼎鼎的诗人,写过“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名句。当然,白居易、韩愈、李白等人也都入过庙堂,也想做大官,一展胸中的宏图大志,可他们都有自己的底线,能干就干,不能干就拉倒。

起初,元稹和李白等人一样,保留着文人特有的耿直洒脱和悲天情怀,可因为性格的原因,经常得罪权臣,然后被贬至地方。到了后来,元稹想通了,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必须先在朝中站稳脚跟,巴结宦官集团就是最便捷的路径。

自从搭上宦官的门路,元稹的仕途高歌猛进。做到了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知制诰,元稹便想着更进一步,比如做宰相。当时,宦官魏弘简表态了,会帮助元稹做到宰相的位置。放眼望去,满朝文武只有裴度是元稹最大的绊脚石,这位老兄经历宦海数十年,有很高的威望,再加上河北暴乱,裴度奉命出征,如果获得胜利,肯定会继续受到李恒的重用,元稹的前途也就没了保障。

这种情况下,元稹要么放下做宰相的心思,要么打压裴度。

元稹没有多想,他联合魏弘简,大肆阻挠裴度的平叛战略,以至于让一向沉稳有度的裴度大发雷霆。当时,裴度上了一道非常强硬的奏折:

王庭凑、朱克融虽然在河北嚣张跋扈,臣和将军们在前线奋战,迟早可以将他们一网打尽,还天下太平。可朝中的奸臣朋比为党,搅乱朝政,陛下对他们信任有加,臣等也无可奈何,如果陛下不能以雷霆之势剪除他们,危害的可是陛下的天下啊。自从朝廷兴兵讨伐幽州和成德以来,臣上奏陈述用兵方略,但接到的朝廷诏书却指令不一。前不久,臣上奏朝廷,请求到京城当面向陛下陈述用兵方略,奸臣最害怕的却是臣向陛下揭发他们的罪过,所以百般阻挠臣进京。陛下如果想扫平幽州、镇州,应当先肃清朝廷奸党。

裴度是老臣也是重臣,手握兵权,李恒对他非常忌惮,因此就借坡下驴,将魏弘简贬为弓箭库使,元稹贬为工部侍郎。然而,这只是缓兵之计。长庆二年(822)二月十九日,李恒还是下诏,将元稹提拔为工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不过,元稹上位之后并没有打算替李恒分忧,他将矛头直接对准裴度,准备将他一撸到底,以泄心头之恨。接下来,元稹给李恒上奏,希望能赦免成德军镇的王庭凑,停止用兵,任命裴度为司空、东都留守,保留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并让裴度立即到洛阳任职,不再回京师谢恩。

意图很明显,让裴度到洛阳养老。

不过,元稹还是低估了裴度的能力。裴度为人正直,忠君爱国,李恒找不到理由打击他。更何况,李德裕、李宗闵、韩愈等文臣,李光颜、李朔等名将都是裴度一手提拔起来的,裴度还保护过刘禹锡这样的名臣,可谓桃李满天下。最主要的是,裴度从来不引荐无才的亲友为官,也从不和自己推荐过的人结为朋党,徇私舞弊。单论人品道德,十个元稹骑快马也赶不上裴度。

在朝臣的力保下,李恒让裴度先回到长安,再做打算。

老天很喜欢和人开玩笑,它给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可能给你打开一扇窗;当它给你打开一扇窗的时候,可能也给你关上所有的大门。所谓高处不胜寒,走得越高,成为万众敬仰的人物,越容易遭人暗算。

长庆二年(822)五月底,一场阴谋将裴度和元稹双双挫败!

事情是这样的:王庭凑反叛之后,围攻深州的牛元翼,朝廷有意保牛元翼一命,于是想方设法地营救。当时,韩愈奉命出使,任务之一就是说服王庭凑放牛元翼一马。有个教书先生叫于方,他想捞个升迁的机会,于是找到元稹府上,说自己有解除深州之围,救出牛元翼的妙计。于是,元稹召见了他。

元稹:“你说有妙计献上,赶紧说,说不出来我就把你轰出去!”

于方:“大人,在下有两位朋友,一个叫王昭,一个叫于友明,都是燕赵人士,熟悉河北的风土人情,如果派他们潜入成德军中,说服王庭凑手下的将领,不难救出牛元翼。”

元稹:“你在做梦吧,你凭什么说服叛军将领?”

于方:“在下需要二十张兵部和吏部的空白委任状,门客带着这个宝贝,不愁大事不成。”

战争时期,兵部和吏部是会拿空白委任状激励将领的,但这种事情需要皇帝点头,如果主管官员私底下干,很可能会掉脑袋。元稹刚刚做宰相,行事必须谨慎,可正因为是新任宰相,需要干出点惊天动地的大事,以此稳固自己的地位。

元稹想了想,都是为了救出牛元翼,本着为朝廷分忧的精神,答应了此事。当时,元稹找到兵部和吏部的官员,给他们送了点礼物,要了二十张空白的委任状,交给了于方。谁曾想,这件事引起了兵部尚书李逢吉的关注。

李逢吉和裴度一样,都是宪宗一朝的老臣,也做过宰相。当年平定淮西的时候,李纯让裴度挑起重担,李逢吉的心里就不太平衡。裴度在前线屡立战功,李逢吉又妒又恨,背地里经常给他上眼药水,阻挠裴度在淮西建功。

李纯何等英明,盛怒之下撸掉李逢吉,让他到蜀中做了东川节度使。后来李恒做了皇帝,李逢吉派自己的侄子前往长安,结交了当时的权宦——神策军枢密使王守澄,在宦官的干预下,李逢吉重新回到长安,做了兵部尚书。

李逢吉视裴度为政敌,又听说元稹行贿到了兵部衙门,于是一个借刀杀人,一箭双雕的毒计便在他心里慢慢成形。

据史料记载,李逢吉让亲信李赏去找裴度,说元稹和于方暗中活动,准备招募一批刺客刺杀裴度。裴度和元稹之间有旧怨,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而且派刺客刺杀朝臣,这也是有先例的,只要裴度相信,这件事就没完。

谁曾想,裴度如猴子一般精明,他相信元稹恨自己,可动用杀手来刺杀他,是不是有些太过疯狂了?再者说,元稹的谋划,无名小辈李赏怎么会知道?

裴度的意思很简单,敌不动我不动,敌人动了也得忍着。

离间计失败,李逢吉便想来个釜底抽薪之计。随后,他指使李赏将元稹行贿尚书省的事情,还有元稹派人刺杀裴度的事情捅到了神策左军,禁军知道便意味着皇帝李恒也知道了这件事情。

李恒玩归玩,可遇到这种大事还是很上心的。他赶紧下旨,命尚书左仆射韩皋、给事中郑覃、兵部尚书李逢吉等人审问这个案件。最后调查结果出来,元稹行贿之事属实,阴谋刺杀裴度的事情无中生有。

在李恒看来,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他也不想看到朝廷因为裴度和元稹的事情闹得鸡飞狗跳,难以控制,因此各打五十大板:将元稹贬为同州(今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刺史,裴度贬为尚书右仆射,二人不再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事实证明,阳谋斗不过阴谋,君子更是难以斗过小人。

在这场战役中,才华横溢、投机取巧的元稹和忠贞耿直、老辣成熟的裴度都不是小人李逢吉的对手。裴度和元稹双双落马,兵部尚书李逢吉被唐穆宗李恒任命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成了这场阴谋笑到最后的人。

元稹被贬同州后,恐怕都没有想到这件事情的幕后主使是李逢吉,他愤懑难平,给唐穆宗李恒上了一道奏表,奏表的结尾说:“臣若余生未死,他时万一归还,不敢更望得见天颜,但得再闻京城钟鼓之音,臣虽黄土覆面,无恨九泉!”

元稹一直到被贬,心中装着的都是到长安城为官。

李恒不想搭理,毕竟,你含恨九泉,与朕何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