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人许敬宗:高手过招,句句上道(1 / 1)

褚遂良,唐初与欧阳询、虞世南齐名的书法家。

客观地说,褚遂良的政治生涯并不顺利,40 岁的时候,褚遂良还只是个记录皇帝生活起居的起居郎(从六品级别)。不过,李世民是个酷爱书法的皇帝,贞观十二年(638),书法大家虞世南去世后,李世民感叹世上没有人敢再自称书家,魏征这才向李世民推荐了笔力遒劲、擅长王羲之笔法的褚遂良。

从此时开始,褚遂良才得到李世民的青睐。

对褚遂良来说,李世民对他有知遇之恩,而李世民又鼓励大臣犯颜直谏,因此褚遂良才甘愿做进谏队伍中的急先锋,而且说话不知轻重。也许,在褚遂良的记忆里,李治的耳根子向来很软,而且为人厚重本分,他实在想不通,李治怎么会将他贬到天高地远的爱州。

国境线上的日子很不好过,褚遂良开始思念长安了,于是给李治递交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奏折:“陛下,先前魏王李泰和废太子李承乾相争的时候,情势是多么凶险,然而臣一点也不畏惧,诚心归附陛下。当时,岑文本、刘洎二人看到李承乾被囚禁在宫中,力主太宗皇帝立魏王李泰为太子,臣又极力抗辩,这些都是陛下亲眼所见啊!先帝驾崩之前,只有臣和长孙无忌共同接受先帝的遗命。先帝居丧之际,内心哀痛,臣劝陛下以社稷为重,陛下手抱着臣以示感激。仅仅数天的时间,臣便和长孙无忌将朝中的局势平定下来,臣的力量虽然很小,但是职责重大,因此很容易犯错,臣乃蝼蚁之躯,残暮之年,只求陛下怜悯。”

可怜褚遂良,直到此时还在向皇帝陈述自己的光辉历史。

作为政治家,他应当明白武则天最忌惮的是这帮和她对着干的老臣,应当明白政治斗争的残酷。来济、柳奭等人遭到贬斥之后,没有丝毫的抗争,至少体现了一个政治家该有的素养。褚遂良,做一个书法家便足够了。

显庆三年(658),褚遂良在爱州含恨而终。

褚遂良去世之后,武则天并没有放过他,在接下来的政治斗争中,武则天捎带着削掉褚遂良的官职和爵位,并将他的子孙悉数发配到边远地区,一直到神龙元年(705),唐中宗李显才为褚遂良的家族翻案。

显庆二年(657)九月,李治下诏:封许敬宗为侍中,杜正伦为中书令。

自此,武则天通过李义府控制了中书省,通过许敬宗控制了门下省,再加上一帮为她摇旗呐喊的朝臣,武氏一派在朝中的力量变得不可小觑。

不得不说,武则天处置关陇集团还是有章法的。

先把长孙无忌的党羽剪除,再来对付最后的大老板。如果直接拿长孙无忌开刀,一来没有实质性的借口,二来韩瑗、来济掌握着门下省和中书省,势必会组织一次不小的反攻,到时候动静闹得太大反而不好收拾。

有趣的是,武则天处置来济、韩瑗的时候,长孙无忌并没有为他们说话,甚至都没有组织一次像样的反击。然而,老虎不发威,他依旧是老虎,长孙无忌越是平静,武则天内心越惧怕,于是乎,一道密函被送往了许敬宗的府中。

是的,武则天明确下达了对付长孙无忌的号令。

对许敬宗来说,武则天的命令就是圣旨。

想当初,许敬宗屡次前往长孙无忌府求情,希望他可以网开一面,然而换来的不是妥协和仁慈,而是极端的羞辱。想到此事,许敬宗就倍感屈辱和愤怒。

显庆四年(659)四月,洛阳人李奉节上奏皇帝:太子洗马韦季方、监察御史李巢暗中结为朋党,有不利于朝廷之事。

李治对朋党最敏感了,接到奏折之后便下了诏书:令中书令许敬宗、门下侍中辛茂将共同审理此案。

一个是只会读圣贤书的近臣,一个是不掌实权的监察御史,实在和朋党扯不上任何关系,李治却动用了两个宰相一起查案,背后的水非常深啊!

许敬宗得到皇帝的命令,如同打了鸡血一样,整日埋头查案,一时间,紧张而又恐怖的气氛笼罩在洛阳城的上空。许敬宗没有给敌人喘息的机会,在轮番的拷问和调查之下,韦季方选择了自杀,却未遂。

许敬宗也挺郁闷的,调查半天,敌人就是不开口,没法交差啊。

等等,你不心虚为何要自杀?

许敬宗急忙入宫,向李治和武则天汇报了此事,声称韦季方和李巢的朋党案毫无冤情,韦季方感到事情败露,所以想到了自杀。

许敬宗:“陛下,臣有句话当讲不当讲。”

李治:“你说吧。”

许敬宗:“国舅长孙无忌也牵涉其中。”

李治大为震惊:“究竟是怎么回事?国舅为何要暗结朋党?”

许敬宗:“据韦季方交代,长孙无忌和他们一道收买了不少大臣,准备暗中陷害朝廷的忠臣,以便让长孙无忌再一次掌权,之后再找机会谋反,如今事情败露,因此韦季方才选择自杀!”

再度掌权!多么敏感的字眼!李治实在不愿意相信国舅会造他的反,如果他真有这种心思,为何不在他刚刚登基的时候下手?

李治:“许敬宗,你可调查清楚了?国舅和朕之间的矛盾和猜忌是有的,但是怎么会造朕的反呢?”

面对李治的责问,许敬宗也很心虚,毕竟拿不出实锤证据啊。不过,他很快就平静下来了,于是回答道:“臣对反叛的经过并没有推究,但既然反叛的意图已经败露,陛下却还在怀疑,这恐怕不是社稷之福啊。”

自从登基称帝,李治就很没有底气,他觉得有人造反,一定是自己的皇帝没做好,于是情不自禁地哭诉道:“哎,真是家门不幸,朕的亲戚总是有反叛的心思。前几年,高阳公主和房遗爱图谋造反,如今舅舅也要反我,朕真的是无言面对天下百姓了!如果这件事查明属实的话,该如何处理?”

李治终于松口了!

许敬宗:“陛下,房遗爱只不过是乳臭未干的小孩,而长孙无忌辅佐先帝夺取天下,天下人无不敬重他的才智,他又做了三十年宰相,门生故吏无数,如果他想造反,陛下该找谁去平乱?如今,连老天爷都看不惯他的所作所为,竟然借查办小事的机会发现了罪恶滔天的奸人,实在是朝廷的洪福啊!”

李治:“可是,国舅真的会反朕吗?朕实在是不敢相信啊!”

许敬宗:“陛下,长孙无忌如果真的有牵连,只要他登高一呼,势必会带来宗庙灭亡的忧患啊!想当年,隋炀帝宠信宇文化及和宇文述,又和宇文家结为姻亲,将朝廷政事悉数托付给他们,后来宇文化及掌管禁军,只用了一个晚上就将江都的大臣屠杀殆尽,臣的父亲也牵连其中,这件事并不久远,希望陛下能够引以为戒啊!”

李治:“许敬宗,此事极为重大,朕命你仔细查办,查明了再向朕禀报!”

这还怎么查?

按照正常的逻辑,一个是国舅爷,手握朝廷大权,再加上门生故吏无数,怎么会和区区太子洗马韦季方合伙造反?此事要么是许敬宗等人暗中让韦季方诬告长孙无忌,要么是捏造事实随意诬陷。

第二天,许敬宗带来了新的消息。

许敬宗:“陛下,臣昨晚突击审讯了韦季方,他已经亲口承认,长孙无忌确实准备和他一同谋反。”

李治:“那他有没有说国舅爷为何会造反?”

许敬宗:“韦季方声称,韩瑗、柳奭、褚遂良等人和长孙无忌一同拥立李忠为太子,后来梁王被废,长孙无忌的表弟高履行外放为益州刺史,长孙无忌担惊受怕,就开始为自己准备后路。后来,长孙无忌的族侄,工部尚书长孙祥又被外放为荆州长史,韩瑗等人相继被贬,长孙无忌便和韦季方等人密谋造反了!臣所说供词句句属实,希望陛下明察!”

李治哭泣道:“即便舅舅真的谋反,朕也不忍心杀他。如果杀了他,天下人会说朕是怎样的君主,后世人又该如何评价朕?”

许敬宗:“陛下,汉文帝的舅舅薄昭有拥立大功,后来不过杀了个人,文帝便让百官穿着丧服到他府门前痛苦,最后逼他自杀,可天下人还是认为文帝是贤明圣君。

国舅身受两朝的深厚恩典,却图谋改变社稷,他的罪和薄昭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如今长孙无忌阴谋败露,陛下还在犹豫什么?正所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国舅乃是当今的奸雄,和王莽、司马懿乃同一类人,陛下如果稍微迟疑,臣担心大乱即将发生啊!”

在这场对话中,唐高宗李治的态度非常可疑。

不管怎么说,谋反都是国之大案,皇帝一般需要亲自参与,更何况长孙无忌的谋反,李治本来就心存疑问。然而,李治自始至终都没有亲自审讯长孙无忌的意思,这样的操作思路和当年房遗爱谋反案一模一样。

房遗爱一案,长孙无忌是打手。

长孙无忌一案,许敬宗是打手。

不仅如此,李治的话也十分引人深思。

第一句:国舅为什么要暗结朋党?

七个重臣,至少有五个是长孙无忌的人,李治难道不知道?长安县令裴行俭向长孙无忌投诚,李治亲自处理此案,他难道不知道?

李治的话像是质疑许敬宗,更像是引导他的回答。

第二句:国舅和朕是有矛盾的!

言外之意,有矛盾的人,干啥事儿都是有可能的。

第三句:朕的家人都想反朕,朕真的很可怜啊。

言外之意,李治已经默认了长孙无忌的谋反意图。不过,李治觉得自己失态了,因为许敬宗并没有给出实锤证据。于是,第一天结束,李治扔下了一句话:你再去查查吧,查清楚了再给朕回话!

第四句:舅舅的谋反动机查清楚了?

许敬宗:嗯,查清楚了。

第五句:朕想杀他,可不能背负诛杀舅舅的罪名啊。

许敬宗:嗯,杀了他,您还是和汉文帝一样的君主啊。

好了,到目前为止,李治的疑虑全部被解除。

答案就呼之欲出了:李治不想保这个舅舅,如果能打倒舅舅,而他自己还能赢得仁慈的君主形象,那就是最完美的结果!

直到此时,还有人觉得唐高宗李治是个政治小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