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无绝人之路:吐谷浑时来运转(1 / 1)

东突厥灭亡之后,北方的少数民族因为吃不饱肚子,纷纷归降,可西边和西南的少数民族政权,还是不买李世民的账。

吐谷浑、吐蕃、高昌等国就是其中的代表。

先来说说吐谷浑吧。

想当年,隋炀帝一声令下,隋朝铁骑纵横千里,把伏允可汗赶得鸡飞狗跳不说,还把吐谷浑的地盘纳入大隋版图,随后设置了河源、西海、鄯善、且末(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州且末县)四郡,正式接管了吐谷浑全境。遗憾的是,没过多久,隋朝便陷入无休无止的内乱之中,伏允可汗趁着大隋无暇西顾,趁机渐复故地,占据着青海和甘肃等地。

李渊做了皇帝之后,曾经派遣使者前往吐谷浑,要求伏允可汗帮他教训盘踞在凉州的李轨,伏允可汗二话不说,领着精兵就把李轨狠狠捅了一刀。

有趣的是,李世民做皇帝之后,伏允可汗对李唐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想要我们去朝贡?没门儿!想要搞邦交关系?没门儿!

按理说,伏允可汗愿意投靠李渊,说明他对李唐政权没什么反感,可他又不愿意买李世民的账,连面子工程也不愿意照顾了,说明是对人不对事啊。不仅如此,伏允可汗还多次出兵骚扰唐朝的边境,行为猖狂至极。

李世民很无奈,大唐当时确实穷得叮当响啊,像这种不听话的小弟,能不教训的就不教训,能晚点教训的就晚点儿教训。为了强行挽回尊严,李世民还是给伏允可汗写了一封信,希望他可以来长安会面,双方坐下来好好聊聊。

伏允可汗答应得非常爽快,这让李世民有些受宠若惊。

事实证明,伏允可汗就是一个满嘴跑火车的人物。

在他的眼里,承诺、信义什么的根本不算数。他确实从老巢出发了,可前往长安开会的是一位不知名的下属,他本人则带着军队顺道劫掠了鄯州(今青海省西宁市附近),然后大摇大摆地回家去了。

李世民蒙了,完全看不懂伏允可汗的套路。

打又打不得,骂也不能骂,李世民只好下诏谴责,说伏允可汗不太讲究,希望他可以来长安道个歉,这事儿就算揭过去了。谁料想,伏允可汗居然称病推辞了,还厚颜无耻地为儿子向李唐皇室求婚。

事实上,李唐已经过了创业期,虽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可是把公主远嫁到西域换取和平,已经不是他们的第一选择。不过,李世民还是决定为伏允可汗破个例,毕竟,用一个宗室的公主就能让吐谷浑臣服,这笔买卖倒还划算。

李世民:让你的儿子来长安迎亲吧。

有趣的是,伏允可汗再一次放了李世民的鸽子。

啥意思?难道要李世民把公主送到吐谷浑去?

李世民怒了,他派遣中郎将康处直前往吐谷浑宣旨,严厉谴责伏允可汗背信弃义的行为,并威胁道:吐谷浑这次不来,以后就别再想和大唐和亲了。

据史料记载,伏允可汗对李世民如此敌意,除了脑子不太灵光之外,还受到了国内主战派大臣天柱王(天柱是吐谷浑的部族)的挑唆。被李世民教训之后,伏允可汗一不做二不休,派人抢了兰州和廓州(今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随后又扣押了大唐使者赵德楷,李世民前后调解了十多次,这才让赵德楷返回长安。

伏允可汗和李世民就这样纠结了将近十年的时间。

贞观八年(634)六月,李世民突然下旨:封左骁卫大将军段志玄为西海道行军总管,左骁卫将军樊兴为赤水道行军总管,统率边境地区以及契苾、党项两族的兵力进攻吐谷浑。早不打晚不打,为何偏偏选择在贞观八年(634)六月开打?

据史料记载,在此之前,鄯州刺史李玄运给李世民报告了一个重要的消息:吐谷浑人在青海湖养了一批宝马,如果唐军奇袭成功,就可以获得这些马。

事实上,宝马的名字叫青海骢,前面已经说过。

地球人都知道,李世民是爱马之人。不过,打仗不是儿戏,如果说发动战争是为了获得吐谷浑的宝马,甚至是为了自己的私欲,恐怕朝臣会把李世民喷到抬不起头来。因此,李世民就算是奔着宝马去的,也不能和属下明说。

身为领军主帅,段志玄明白老板的意思吗?

贞观八年(634)七月初二,段志玄和吐谷浑的军队爆发了军事冲突,大唐大获全胜,唐军一直追击了吐谷浑军队数百里地,最终驻军在青海湖的附近。当时,段志玄下令在离青海湖三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不再继续前进,至于想干什么,段志玄也没有明说。

有趣的是,吐谷浑方面似乎察觉到了什么,迅速派人将青海湖周边的战马全部驱逐到了青海湖的西边。

段志玄没有任何部署,反倒是军中的副将,也就是后来因为“唐三代而亡,女主武氏代之”的谶言被李世民处死的李君羡发现了其中的猫腻。当时,李君羡自己带兵来到青海湖之南的悬水镇,与吐谷浑大战了一场,可绕着湖跑了一圈,李君羡似乎并没有看到战马,最终只牵回来两万余头牛羊交差。

事实证明,李世民对这个结果并不满意。段志玄虽然打了胜仗,可还是被李世民罢了官,李君羡虽然有功,可并没有得到李世民的认可。

贞观八年(634)十二月初三,李世民再次下诏:封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兵部尚书侯君集为积石道行军总管,王道宗为鄯州道行军总管,凉州都督李大亮为且沫道行军总管,岷州都督李道彦为赤水道行军总管,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刺史高甑(zèng)生为盐泽道行军总管,并突厥、契苾之众,大举进攻吐谷浑。

有两个小细节值得说一下。

细节一:这是一个非常豪华的主帅阵容。

李靖是大神级的存在,数年前,他率领团队灭了东突厥,随后被封为尚书右仆射,后来又退休在家。李世民此次起用63 岁的李靖,意图耐人寻味,再加上侯君集、李大亮等人,凭他们的实力,走到哪里都可以让敌国寸草不生。

细节二:大军出征的时间是十二月。

要知道,十二月正是寒冷的冬季,而且还是在西部大漠作战,北风呼啸,雪花飘飘,粮食、甲仗、被服等战略物资成了大军取胜的关键因素,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吐谷浑虽然也面临着寒冷的气候,但是人家毕竟是主场作战,对地理位置的熟悉,粮草的储备,都比唐军更为保险。

据史料记载,李世民虽然早就下达了进攻的命令,可将军们似乎是因为天气的原因,打得并不是很积极。一直到贞观九年(635)闰四月,李道宗才率先在库山正面击败了吐谷浑的军队。

伏允可汗算是明白了,吹牛皮、耍无赖没问题,可他的势力范围也就局限在青海湖一带,当着唐军的面,他毫无招架之力,只能彻底服软啊。伏允可汗决定向西逃跑,逃跑之前,他派人将草原上的野草全部烧光,以此来断绝唐朝骑兵的马料,让他们知难而退。

自从去年入冬以来,寒冷的天气让将士们疲惫不堪,再加上千里奔袭,军中怨言非常多。李世民的爱将们意见非常一致:不能孤军深入。

关键时刻,侯君集站了出来,他说道:“兄弟们,咱们不能重蹈段志玄的覆辙啊,他本来打了胜仗,却放了吐谷浑一马,因此军队刚刚回到鄯州,吐谷浑士兵就已经到了城下。如今敌军战败之后抱头鼠窜,连探马都已经撤离,吐谷浑君臣离散,此时不乘胜追击,以后必定后悔。”

总结陈词就是:斩草要除根。

大军主帅李靖当机立断,将麾下的军队分为两路:李靖、薛万均、李大亮为北路军,由北路切断伏允可汗通往祁连山的退路,并迂回至伏俟城;侯君集、李道宗为南路军,由南路追截南逃的吐谷浑军队。

贞观九年(635)四月二十三日,李靖手下的将领薛孤儿在曼头山大胜吐谷浑的主力大军,还弄死了一批吐谷浑的部落首领,俘获了大批牲畜,为大军及时补充了食物。

贞观九年(635)四月二十八日,李靖等人在牛心堆(今青海省西宁市的西南)和赤水源(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东南)再一次击溃吐谷浑。

据史料记载,赤水源一战打得非常辛苦。

薛万均、薛万彻率领骑兵冲锋,被吐谷浑的大军包围,兄弟二人被枪刺中,身受重伤,跌下战马之后徒步参战,随从的骑兵伤亡过半。左领军将军契何力率领数百名骑兵前往救援,拼尽全力才把薛万均、薛万彻给救了出来。

与此同时,侯君集、李道宗率领南路军在杳无人烟的地区行军两千余里,途经无水无草的破罗真谷(今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东南)的时候,大军只能化冰雪为水,勉强充饥,条件非常艰苦。幸运的是,他们在五月追上了伏允可汗,两军激战,唐军连战连捷,伏允可汗不得不继续狂奔。

随后,李靖率领各路军马穿越积石山(今青海省玛沁县,属于昆仑山脉)、且末,一直抵达吐谷浑的西部边境。

前方探马传来消息:伏允可汗已经逃到了突伦川附近,按照这个趋势下去,这小子估计会逃奔到于阗(tián)(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田县附近)。也就是说,唐朝的骑兵部队像撵狗一样,将伏允可汗一直撵到如今的国境线附近。

接下来怎么打?就此罢了,还是继续追击?

大将契何力表示,他已经杀红了眼,得知伏允可汗的准确定位,契何力嚷嚷着要去斩尽杀绝,可小伙伴薛万钧却拦住了他:“老兄啊,我们之前就是轻敌冒进,这才被人家捅了两刀,且行且收敛啊!”

契何力咆哮道:“吐谷浑人没有城郭,随着水草的迁移而流动,如果不趁他们聚居在一起时袭击,等到他们四处游**,怎么能捣毁他们的巢穴呢?”

契何力亲自从军中挑选了一千多个骁勇善战的骑兵,随后直逼突伦川,薛万均看到战友们都奋力而为,自己也不甘落后,率部随后紧随。

此时,征战的大军已经长途奔袭了数千里地,无论是体能还是精神状态,都已经到达了极限,将士们几乎是咬紧牙关,才坚持下去。即便如此,他们还是要面临沙漠缺水的现状,无奈之下,唐军只好拿**的战马开刀,茹毛饮血。

写到这里,只能感叹一句:真的是天佑大唐啊。

伏允逃跑的时候,居然带了数十万匹牛羊马匹,这些是他的全部家当,可以用来保全族人的性命,以求东山再起。然而,这些牲畜也成为伏允的累赘,以至于他的行军速度非常缓慢,始终甩不掉唐军。

据史料记载,李靖的大军在突伦川附近追上了伏允的主力部队,两军爆发了骑兵的主力交锋,伏允的牙帐最终被唐军攻破,数千名吐谷浑士兵被诛杀,唐军获得了二十多万头牲畜,大军顿时气势如虹。

唐军步步紧逼,伏允可汗已经陷入绝境之中。

事实上,当外族入侵时,最容易引起政权内部的动**,吐谷浑也没逃过这个历史的宿命。而真正葬送伏允的,恰好是他的儿子,大宁王慕容顺。

隋大业三年(607),慕容顺以吐谷浑王子的身份前往隋朝朝贡,正巧碰到隋炀帝对吐谷浑动手,他因此被扣押在长安城,这一住便是多年。后来,隋炀帝收编了吐谷浑的地盘,随后任命慕容顺为新的吐谷浑首领,并责令吐谷浑贵族尼洛周辅佐他。

遗憾的是,慕容顺还没到达都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尼洛周就被人干掉了。想想看,慕容顺在国内没有任何根基,就算回家也是个傀儡,运气不好的话还会被族人杀死,于是干脆横下一条心,留在了隋炀帝的身边。

唐朝立国之后,李渊为了拉拢吐谷浑势力,决定将慕容顺送回去,至于回去做太子还是做什么,李渊就管不着了。此时,伏允已经收复国土,并且新立了另外一位太子,慕容顺的地位便显得非常尴尬。

曲折而又悲惨的一生,让慕容顺闷闷不乐,心生怨恨。

眼下,李靖率领唐军横扫吐谷浑全境,快要亡国灭种,吐谷浑百姓惴惴不安,纷纷将怒火撒到伏允可汗和天柱王的头上,慕容顺拉拢了几个亲信,暗中策划了一场政变,杀死了天柱王,随后率领部族投降了李靖。

伏允可汗遭逢意外的打击,不得不率领一千多骑兵仓皇出逃,临走之时并没有带多少家当,不到十天的日子,伏允可汗就被走投无路的部下杀死。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李唐的将领们用实践证明了先祖们的铁血意志。

慕容顺成为吐谷浑的新一任大汗,正式匍匐在李世民的脚下。

李世民似乎有先见之明,他觉得慕容顺没能力摆平国内的部族势力,于是让李大亮率领数千名精兵留在吐谷浑协助慕容顺。

令李世民没想到的是,慕容顺很少在国内生活,支持他的势力并不多。再加上两国刚刚爆发了亡国灭族的战争,吐谷浑的百姓安稳之后,便开始仇恨李唐政权,而慕容顺为了自保,又一味地依附李世民,没过多久就被族人刺杀身亡。

用悲摧两个字来形容慕容顺的一生,实在是很恰当。

想当年,隋炀帝为了处置吐谷浑的地盘,设置了四个大郡,如今李世民灭了吐谷浑,又该如何呢?有趣的是,李世民没有任何安排,打完了仗,将军们回朝交旨,该升官的升官,该得赏的得赏,至于吐谷浑,还是保持原样。

新的可汗叫慕容诺曷钵,是慕容顺的儿子。

贞观十年(636),李世民封他做了河源郡王,让他继续掌管吐谷浑。李世民的决定莫测高深,按照后续的历史发展来看,李世民很可能意识到西南边陲的吐蕃政权正在强势崛起,想要扶持吐谷浑的残余势力,把他们视为缓冲地带。

然而事情的真相,谁又能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