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三定李建成谥号:无情的帝王,深情的兄弟(1 / 1)

李世民先是给了一堆香甜可口的胡萝卜,随后又追加了几个大棒槌,文武百官便乖乖地闭上了嘴。搞定了朝臣之后,李世民就得面对李建成和李元吉了。

李世民是政治家,他的任务是将所有的竞争对手都铲除。问题是,李世民是李渊的儿子,也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兄弟,他必须要考虑民间的舆论。

想想看,老百姓守着自家产业,过着平凡的日子,他们的心里可没有成王败寇的价值观,也没有所谓的政治大局观。在老百姓的眼里,父慈子孝、家庭和睦才是社会的伦理规则,李世民想要让老百姓心服口服,总得做出表率吧?

因此,历史上的许多帝王在谋权篡位,弑杀父兄之后,都要想尽办法减少政变后的负面舆论。不管怎么说,玄武门之变都是非法的军事政变,亲兄弟惨死在自己手里,后人该如何评价李世民的品德?又该如何评价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又该如何面对自己的良知?

武德九年(626)十月,李世民下诏:追封故太子李建成为息王,谥曰隐;齐王李元吉为剌王。

谥号是中国古代的皇帝、达官显贵去世之后,后人根据他一生的功过是非,按照古代的礼仪制度给予的评价,说白了,就是对此人的盖棺定论。

隋炀帝的谥号是“炀”,由唐高祖李渊议定,意思是逆天虐民、好大殆政、薄情寡义、离德荒国。不过,隋炀帝的孙子,越王杨侗给出的谥号是“明”,比如汉明帝刘庄、魏明帝曹睿都是这样的谥号。窦建德给的谥号是“闵”,意思是慈仁不寿,对隋炀帝的评价也很正面。

再来看李建成的谥号。

历史证明,司马光在这里可能搞了个乌龙。因为李建成的谥号“隐”并不是在此时定下来的,而是在贞观二年(贞观二年(628))三月才最终敲定。

考古学家已经在西安发现了李建成的墓志,按照一般公侯将相的墓志规矩,其中必须详细记载死者的谥号、死亡时间、下葬时间、地点,以及死者生前的功德和功绩。然而,李建成的墓志仅有五十五个字,记载他于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去世,贞观二年(628)正月十三日下葬在长安县的高阳原,至于李建成生前的功绩,只字未提。

根据《唐会要》的记载,“贞观二年三月,有司奏谥息王为戾,上令改谥议。杜淹奏改为灵,又不许”。也就是说,贞观二年(628)正月十三日,李建成被正式下葬。至于李建成的谥号,其实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没有谥号,因为当时还没有议定此事,第二种是有谥号,至于是什么字,谁也不知道(可能性小)。

贞观二年(628)三月,李世民下诏,命有关部门议定李建成的谥号。

第一版方案:将李建成的谥号定为“戾”。

“戾”,指的是不悔前过、知过不改,汉武帝的太子刘据被杀之后,有关部门将刘据的谥号议定为“戾”。汉武帝虽然痛失爱子,但是对他起兵造反一事始终耿耿于怀,给这样的谥号也可以理解。

对李世民来说,李建成其实是被动受害的一方,用不悔前过来形容他,确实有点儿驴唇不对马嘴。更何况,“戾”字有暴戾的意思,用这样的谥号给李建成盖棺定论,有点儿伤害太子府旧臣的感情啊。

李世民:“你们再议一议吧!”

于是,杜淹提了第二版方案:将李建成的谥号定为“灵”。

根据出土的墓碑资料显示,李建成的谥号应该是被人改过。可以肯定,刻上“隐”字之前,墓碑上已经有了一个谥号,按照考古学家的说法,工匠将先前的字迹刮平之后,重新刻上了“隐”字,而先前的字就是“灵”!

李世民为什么会同意“灵”这个谥号呢?

按照谥法,“灵”的解释其实有很多,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李世民究竟是按照什么来解释的,谁也不知道。

不过可以肯定,和“戾”字相比,“灵”字已经属于手下留情,至少可以这样说,李建成的一生是功过参半!这样的说法,不管对太子府的旧臣,还是李世民自己,其实都可以接受。

然而,贞观二年(628)三月,李世民再一次否认了“灵”这个谥号。

第三版方案:将李建成的谥号定为“隐”。

“隐”和“灵”一样,既有正面评价,也有负面评价,李世民没有明说是哪一种,谁也不知道他的本意。不过,历史上倒是有个先例可以参考。

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君鲁惠公去世,下令将王位传给太子姬允。当时,姬允还是个小屁孩,根本没有能力处理国政,鲁国的大臣们商议之下,决定推举长子姬息为国君,此人成熟懂事,性格温和谦让,确实是个完美的继承人。

面对大臣的推举,姬息也不好推辞。不过,姬息上位的时候撂下了一句话:他只是临时工,等弟弟姬允长大之后,他就宣布退休,交出鲁国的控制权。

随后的十多年,姬息带着朝臣们勤勤恳恳,把鲁国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足昌盛,很有盛世的气象。当时,鲁国的宗室羽父找到姬息,说道:“陛下啊,在您的带领下,咱们的日子过得倍儿棒!不过,眼看着姬允就要长大成人,您得提前想好后路啊。”

姬息:“啥后路呢?”

羽父:“以臣的意思,您得弄死这个弟弟,自己的王位才能坐的长久!”

羽父并不是无欲无求的圣诞老人,他向姬息表忠心,目的只有一个:做鲁国的太宰(首席宰相)!遗憾的是,姬息直接拒绝了,他的意思很明确:自己就是代理国君,这是早就说好的,等弟弟成人,他就宣布退休!

姬息并不是逢场作戏,而是真这样想的。

谁料想,羽父开始颤抖了,按照这个态势发展下去,如果姬允做了国王,自己今天的这番话岂不是要落个杀头之罪?羽父为了自保,转头就找到了姬允,声称他的哥哥打算继续霸占着王位,还打算弄死姬允。

好人永远斗不过坏人,没准备的人永远斗不过磨刀霍霍的人。随后,姬允便和羽父联手,设下计谋杀死了哥哥姬息。姬允做了国王之后,给哥哥姬息定下的谥号就是“隐”,关于这段历史,《春秋》也是讳莫如深。

事实上,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恩怨,很像当年的姬息和姬允。比如,同样是弟弟发动武力政变,杀了有能耐的哥哥;比如,弟弟为了掩人耳目,想尽办法遮掩此事,可又不愿意把哥哥打入十八层地狱;比如,谥号同样是“隐”,而且李世民给李建成封号是“息”,这与姬息的名字又是不谋而合!

总而言之,李世民认可李建成的功劳和能力,但是又不能说得太明显,所以只能以鲁隐公姬息作为榜样,为李建成改换了新的谥号。“隐”字说的其实是功败垂成,其位不终的意思,看得出来,李世民也为李建成感到惋惜。

谥号都说清楚了,可时间还是有问题啊。

如果贞观二年(628)三月开始议定李建成的谥号,朝臣一连提了三个方案,那如何解释李建成下葬时,墓碑上先有“灵”字的问题呢?

如果所料不错,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为了宣扬自己的合法性,宣布李建成和李元吉是罪魁祸首,因此第一个谥号定的是“戾”。政局稳定之后,李世民开始直面自己的内心,他觉得抢夺太子之位在先,发动玄武门之变在后,自己总归是理亏的,因此想还大哥一个稍微公平的谥号。

贞观二年(628)正月十三日,李世民宣布以高规格的礼仪重新下葬李建成,并采纳了杜淹的谥号“灵”。直到此时,李世民的内心还在纠结,因为“灵”这个字虽然比“戾”稍微好点儿,可他总觉得还是差点儿意思。

贞观二年(628)三月,李世民重新定下了新的谥号“隐”,并派人前往高阳原,用刀将李建成墓志上的谥号刮去,在原有字迹上重新刻了“隐”字。

如果是这样,其实就能解释后面的故事了。

据史料记载,李建成和李元吉下葬的那天,李世民特地下诏:原太子府和齐王府的部属,不管是不是归顺了朝廷,都可以去给他们的旧主送行。

朝臣们离开之后,李世民独自一人来到了东宫的宜秋门。

时隔玄武门政变已经有两年之久,可他永远也忘不了,自己亲手掏出弓箭射杀李建成,随后又看着尉迟敬德割下李元吉脑袋的血腥场面。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确实坑了兄弟们,可是作为普通人,李世民对自己手刃亲人的残酷和血腥饱含着愧疚之情。回想起兄弟们一起创业的诸多往事,李世民黯然神伤,悲痛欲绝,因此在宜秋门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

时隔千年,我们不应该把李世民的痛苦哀号当作政治表演,当时文武大臣都不在,宜秋门又是东宫的僻静之所,李世民要做给谁看呢?

贞观十三年(639),李世民下诏,将赵王李福(十三子)过继给李建成,将曹王李明(十四子,李世民和李元吉的杨妃所生)过继给李元吉。贞观十六年(642),李世民再次下诏,追封息王李建成为皇太子,追封海陵郡王李元吉为巢王。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一辈子的伤疤,当我们看到政治斗争的血腥,鄙视李世民残酷性格的时候,也需要走进这位帝位的内心深处。数十年的时间,李世民都在想办法去弥补自己的愧疚。李建成谥号的变化,说明李世民在政变后一直在权衡大哥的政治地位,他不想否认自己的合法性,却也不想彻底摧毁李建成的历史形象,因此只好在模棱两可的态度中,给世人留下无尽的猜想空间。

古往今来,许多帝王都不会给死于内斗的皇族兄弟公正的待遇,反而是他的后代子孙回头追封爵位,或者为叔祖们翻案。然而,贞观十六年(642)的一纸诏书,李世民直面现实,用实际行动给玄武门之变做出了盖棺定论。

身为帝王,李世民是铁血无情,更是孤独的。身为凡人,李世民的内心依旧是饱含亲情的,值得所有人尊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