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一般的政变套路,李世民控制了最高政权,其实有很多选择。比如立马登基称帝,如果觉得吃相太难看的话,可以稍微缓一缓,再不济也得入驻皇宫,先把主场的位置给占了,毕竟从皇宫发号施令,总比太子宫要权威多吧!
遗憾的是,李世民哪一样也得不到。
原因很简单:他用武装暴力革掉了大哥的性命,又抢了老爹的权力,不管怎么说都是理亏的。玄武门政变的时候,李渊其实很害怕李世民会连他也一起收拾了,可事实证明,李世民并不是丧心病狂的屠夫。
李渊毕竟是一代雄主,心理素质过硬,事情过去之后,李渊继续霸占着太极宫,言语中似乎并没有迁出太极宫的意思。他似乎想宣示着主权,向世人证明玄武门政变,老二就是做错了,而他才是名副其实的受害者。
李渊的目的达到了,李世民的羞耻心还**漾在玄武门政变的余波中,因此不好觍着脸把老爹给轰出去,接下来的两年,李世民和贞观朝臣都在太子宫办公。因为这份对峙,李世民和李渊保持了两年零交流状态!
李世民不想太绝情,可秦王府的幕僚和武将们着急啊。说白了,这帮人不是无欲无求的神仙,他们怂恿李世民发动政变,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无非是为了混个升职加薪,光宗耀祖。这一点,李世民心里非常清楚。
武德九年(626)七月,在李世民的主导下,太子府的亲信旧臣陆续被调派到中央朝廷最关键的岗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李世民就重新改组了唐朝的中央政府。
文臣方面:
中书令:房玄龄、宇文士及。
侍中:高士廉。
尚书左仆射:萧瑀。
尚书右仆射:封德彝。
吏部尚书:长孙无忌。
兵部尚书:杜如晦。
中书侍郎:颜师古、刘林甫。
御史大夫:杜淹。
武将方面:
秦叔宝:左卫大将军。
程知节:右武卫大将军。
尉迟敬德:右武侯大将军。
侯君集:左卫将军。
段志玄:骁卫将军。
薛万彻:右领军将军。
张公谨:右武侯将军。
长孙安业:右监门将军。
李客师:领左右军将军。
客观地说,李世民此时已经控制了国家的要害部门和职位,完全掌握了全国军政大权,至于李渊,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傀儡皇帝。
李世民用玄武门政变为两府之争画上了句号,可老爹选择厚着脸皮,继续盘踞在太极宫,李世民就像吃了苍蝇一样的恶心。为了笼络天下人心,也为了打击老爹的帝王威严,李世民毅然举起了新官上任的火把,打算燎原一番。
第一把火烧在武德九年(626)六月,李世民下令,让所有被迫还俗的佛数、道数等出家人重新回到寺院、道观,一切恢复旧制。
在此之前,有关部门奏请李渊,说全国的佛数、道数队伍超过二十万人,已经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李渊一声令下,开始对宗教开始整顿,最终在京城保留三所寺庙,两座道观,州府保留一所寺庙,一座道观,其余的全部拆除。官方编制之外的出家之人,一律还俗,自力更生。
李世民有宗教信仰吗?
不仅没有,还特别抵触排斥。无论是从国家的经济利益,还是从个人的信仰来说,李世民都没有理由做出这样的决定,然而他还是做了。刚刚上位,他不仅需要争取宗教人士的舆论支持,还需要靠他们反击李渊,打击老皇帝的威严。
第二把火也烧于武德九年(626)六月,李世民下令,释放宫苑中的飞禽走兽、皇家宠物,各地停止进贡一切奇珍异宝,鼓励地方官员给中央政府进言。
李世民也很喜欢各种禽兽,李世民爱把玩小鸟,最后因魏征前来奏事,李世民不敢让魏征看到自己的掌中小鸟,就一面和魏征议事,一面用手掌握住小鸟,不想,竟让小鸟活活憋死的故事,恐怕所有人都知道吧。可是现在,李世民还是把火烧向了老爹的皇家园林、奇珍异宝,李世民越是打击,李渊玩物丧志、不务正业的昏君形象就越鲜明。
第三把火烧在武德九年(626)八月,李世民下令,太极宫有很多宫女常年幽闭深宫,从今日起,释放一批宫女,让她们回到自己的亲人身边,或者嫁人。
矛头还是指向了李渊的地盘,熟悉的配方,自然是熟悉的味道。很有趣吧,老爹耍无赖,儿子耍心机,父子你来我往很欢乐。
武德九年(626)八月初八,李渊不情不愿地下了一份诏书:将皇位传给李世民。按照惯例,李世民连续三次表示推辞,至于第四次,李世民是绝对不会推辞的。武德九年(626)八月初九,李世民在太子宫显德殿即皇帝位,史称唐太宗。
玄武门之变,犹如平地而起的一声惊雷,响彻神州大地,政变引起的余波,已经到了蛮夷之地。想想看,大唐的皇太子和齐王被杀,皇帝老儿被囚禁在太极宫,大唐的高层肯定是一团糟吧?各方大佬不趁此机会闹点事儿,岂不是对不起李世民的这番作为?
东突厥颉利可汗表示,他已经嗅到了中原的战机。
武德九年(626)八月初一,他给李唐递交了国书,希望两国能够和平共处。虚伪的外交措辞后面,是嗜血和贪婪的嘴脸,因为颉利可汗调派了二十万大军南下,想要乘长安内乱之际,浑水摸鱼,牟取暴利。
突厥人这一次南下,几乎洞穿了唐朝的整个防线。雁门、太原、河东,甚至是长安,基本上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按照史书的记载,要么是各大防区的长官对突厥人视而不见,要么是打了败仗,史书不愿意去写。
武德九年(626)八月二十四日,突厥大军直接杀到高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距离长安城只有五十里左右。曾几何时,突厥人如此强悍?唐军如此颓败?
武德九年(626)八月二十六日,李世民派尉迟敬德前去迎战,与突厥人大战于泾阳。从结果来看,尉迟敬德确实砍了一千多个脑袋,还擒获了突厥俟斤(突厥部落首领)阿史德乌没啜,算是一场小胜。
遗憾的是,尉迟敬德并没有挡住突厥人的兵锋,颉利可汗带着突厥骑兵直接杀到了渭水边上,而尉迟敬德呢,直接遁入长安城,深藏怂与衰。有唐一朝,能够被外族人杀到长安城的,李世民也算是开了先河。
武德九年(626)八月二十八日,突厥骑兵屯兵在渭水便桥之北。
颉利可汗:“执失思力,你去拜访一下李世民,向他表示一下热烈的问候,对了,顺便摸清楚长安城的虚实,咱们是过来打秋风的。”
执失思力:“没问题!”
太子宫内,执失思力就像是一只瞎了眼的骄傲天鹅。
在他的眼里,李世民是通过谋反才上位的,朝中大臣肯定不会和他一条心,因此态度极其嚣张说道:“大唐陛下!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统兵百万,现在正在渭水之北等着呢,您是不是得表示一下?”
对李世民来说,这是他执掌大权后面临的最大难题,如果处理妥善,朝中大臣自然不会多说什么,如果处理不好,恐怕玄武门政变的余波还会持续下去。
就在此时,李世民站起身来,一字一句地说道:“殿前卫士何在,将这个狂徒拉出去砍了!”
执失思力蒙了,来长安之前他就做好了功课,知道中原是礼仪之邦,也知道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外交潜规则,所以才敢口出狂言。可他没有想到一点,李世民连亲兄弟都敢杀,连老爹的位置都敢抢,更何况小小的外族使臣。
执失思力望着李世民,看到这位新皇帝的脸上充满了刚毅和果决,大有把他撕成碎片的趋势。好汉不吃眼前亏,执失思力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气焰顿时消失殆尽,语气恳求道:“陛下,您为何要杀我啊?”
李世民:“哼!朕和颉利可汗当面说好讲和,前后赠给你们的金银无数,然而颉利可汗却背弃盟约,兴兵来犯,这是你们对不起朕。你们虽然是夷狄之人,却也有一颗人心,为何会如此知恩不图报,还在朕的面前自夸兵强马壮?”
执失思力沉默。
李世民:“突厥使者!你这是无话可说?来人,将他拉出去砍了!”
直到此时,执失思力突然想到了一句老话: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李世民这小子虽然灭不掉突厥,可弄死他还是绰绰有余的啊!面对李世民的威严,执失思力已经变得语无伦次,他满脑子想的就是如何保住自己的一条小命。
封德彝等大臣看到火候差不多了,于是出班奏道:“陛下,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是老规矩,希望陛下可以将突厥使者放回去,以免为人诟病。”
李世民:“哼!现在将此人放回去,颉利可汗必定以为朕和大唐的将士怕了他,恐怕将会变得肆无忌惮!将此人暂且关押在门下省!”
封德彝:“陛下,那渭水河边的突厥军队,我们该如何应对?”
李世民手据龙案,凝视远方,眼神里透露着刚毅和自信。扪心自问,李世民出道以来,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又曾惧怕过谁?小小的突厥算得了什么。
李世民暴喝道:“房玄龄、高士廉、萧瑀……你们几个准备一下,跟朕一起去会会这个颉利可汗!”
长安城北,李世民带着房玄龄、高士廉等六个得力重臣从玄武门飞奔而出,与颉利可汗隔着渭水相望。据史料记载,突厥骑兵虽然声势浩大,可毕竟在别人的主场,看到李世民等人飞奔而来,还是显得有些**不安。
李世民:“颉利可汗!一别多日,别来无恙啊?”
颉利可汗:“呵呵,听说陛下发动政变,杀死了太子李建成,成了长安城的主人,真是可喜可贺啊!”
李世民:“颉利可汗,朕当日和你定下盟约,约定不再互相攻伐,并给你送了不少金银珠宝,如今你背弃盟约,就不怕天下人耻笑吗?”
要说这件事儿,颉利可汗干得确实不够地道,因此面对李世民的责问,他也不想继续打口水战。颉利可汗将目光投向了李世民的小跟班,正在努力寻找心腹爱将执失思力,然而找了半天,似乎也没这小子的身影啊。
颉利可汗:“陛下,执失思力身为突厥的使臣,代表俺们去拜会你,可如今怎么不见他的人呢?”
李世民:“执失思力出言不逊,正在朕的门下省反思人生呢!”
就在此时,大唐的军队陆续从玄武门涌了出来,开始以李世民为中心,排兵布阵,阵势非常浩大。颉利可汗有点儿坐不住了,李世民囚禁了东突厥的使臣,又带着军队前来搞事,明显就是早有安排啊。
李世民大手一挥,说道:“你们都退下,朕和颉利可汗说说话。”
李世民说话间就要继续纵马向前,尚书左仆射萧瑀急忙跳下马来,牵着李世民的缰绳,苦苦劝谏道:“陛下,如今天下刚刚宁定,您不可孤身犯险啊。”
李世民:“萧爱卿,你大可放心。突厥最精锐的是骑兵,不擅长打攻坚战,他们来中原无非是搞点钱财和女人。这一次,他们肯定误以为大唐发生巨变,局势不太稳定,所以才把军队带来趁火打劫。如果朕率先怯阵,正好印证了突厥人对局势的判断,突厥虽然不会攻城,可一定会抢劫长安附近的城池。如果朕的态度强势,突厥人必定会后退。他们深入唐朝过境,本来就犯了兵法的大忌,能在这里待上几天就不错了,那还有工夫和咱们打仗。”
萧瑀:“陛下……”
李世民:“萧爱卿,你睁大眼睛,看突厥人会怎么应对!”
李世民并不是狂傲,他长期跟随老爸李渊,深知突厥人的本性,他笃定突厥骑兵不会强行攻城,自讨苦吃。更何况,李世民的背后是大唐最精锐的禁卫军,就算打了起来,唐军也不会吃亏啊。
事实上,颉利可汗的心思被李世民全部猜中,他看到大唐已经做好了防备,于是下令撤军回营。就在当天,颉利可汗坐镇在长安城西,随后派出了大批重臣前往长安,表示要和李唐政权重新建立盟友关系。
那一刻,李世民突然生出了一个想法:要不要趁着两国讲和的机会,将突厥重臣一锅端了,然后再派人截杀颉利可汗的军队?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大胆的想法,如果李世民杀了突厥重臣,突厥高层肯定会人心不稳,颉利可汗的选择只有逃跑。如果李世民能在长安城北埋下一支伏兵,肯定可以重创突厥骑兵,活捉颉利可汗也未尝不可啊!
事实上,李世民一生都在犯险,可是这一次,他犹豫了。
李世民觉得,他即位的时间太短,应当以休养生息为主。贸然和突厥开战,朝廷的损失将会不可估量。别的不说,开战之后,突厥的防御肯定会加强,到时候再打他们肯定会难上加难。突厥人所求,无非是金银财宝,只要大唐勒紧裤腰带,以厚利让他们麻痹大意,而我军养精蓄锐,到时候可以一战定乾坤。
这样的视野格局,确实让人钦佩。
李世民:“回去告诉可汗,两日之后,朕和他在西便桥杀白马,立盟约!”
武德九年(626)八月三十日,李世民亲自前往西便桥,和颉利可汗签订了新一轮的友好盟约。武德九年(626)九月,颉利可汗派人送来了三千匹战马,一万头羊。
然而,李世民却拒绝了颉利可汗的好意。
李世民的态度让朝臣莫测高深,白送来的羊,为何不要啊?战马啊,难道不是唐军最稀缺的吗?老板的脑袋难道被门夹住了?
据史料记载,李世民虽然拒绝了颉利可汗的好意,却提了另外一个要求:归还被俘虏的温彦博(温大雅的弟弟,后来做了大唐的中书令)。
李世民并不是为了收买人心,他常年跟随李渊,深知中原和突厥打交道的奥妙。如果他接受了战马,需要给突厥人赏赐一批钱财不说,还会让突厥人觉得你需要战马,这就暴露了唐朝的弱点,李世民无法接受这样的局面。
其后的数年,李世民除了稳定朝政,休养生息,就是和军中将领练习骑马、射箭,提高唐军骑兵的战斗能力。对李世民来说,不管是家族曾经受过的屈辱,还是一统江山的雄心壮志,都是驱使他镇压东突厥的动力。
说白了,厉兵秣马,只为和突厥人的生死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