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自幼聪慧过人,仕途却一直磕磕绊绊。他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充满内忧外患、国将不国的时代。即使如此,他却始终不改自己对国家的热爱,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满心念着国家。他在临终时有怎样的愿望呢?

磕磕绊绊的仕途

陆游出生于公元1125 年,那时正是金人来犯、北宋将亡的动**时期,江南地区深受金军侵犯之苦。陆游在如此环境下长大,早就体会了国仇家恨的辛酸。成年后,陆游想要通过科举考试入仕为国效力,没想到竟与当朝宰相秦桧的孙子同场考试,且陆游夺得榜首,秦桧之孙位居第二。秦桧对此十分恼怒,次年陆游来临安参加殿试,秦桧暗中作梗将陆游的考试资格取消,并搅得陆游无法入仕。直到秦桧去世后,陆游方才得到枢密院的编修官一职,回到临安。

刚到临安没多久,宋孝宗在主战派大臣的怂恿下派宿将张浚等人出征收复失地。同是主战派的陆游受邀成为张浚的幕僚,并草拟了讨伐金人的诏书。谁知战争开始没多久,宋军便在符离大败而归。这事成了主和派大臣攻击张浚的把柄,在如此情况下,张浚和陆游双双被罢官。

收复失地的夙愿

十年后,名将王炎因久仰陆游之名,特请他前往汉中做自己的幕僚。汉中离抗金前线较近,陆游认为到那便能有参与抗金的机会,因而欣然接受邀请。他向王炎提出了收复失地、光复宋朝的想法,可惜南宋朝廷安于现状,对北伐并无兴趣,身居要职的王炎对此也无可奈何。没多久,王炎被改任他职,而陆游则孤身一人前往成都安抚使范成大的官署中做了参议官。

抗金的愿望迟迟无法实现,陆游心中十分烦忧,便常常饮酒作诗,以抒发自己对国仇家恨的忧愁。他的很多同僚对他的作为十分不满,经常私下责备他不守礼法、思想颓然。陆游得知后,干脆给自己起了“放翁”这一别号,意为“**的老翁”。

公元1178 年,宋孝宗因陆游的诗名远扬而召见了他。然而由于政见不同,陆游并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宋孝宗只是将其调到福州、江西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在江西时,陆游曾亲自前往当地水灾灾区视察,并上表朝廷,请求拨款救济灾民,然后又向邻近的郡县求助。没想到就这么一件事,却不小心触犯了腐朽的官僚阶层。很快,他便被安上了“擅权”之罪,并迅速被革职。

此后,他赋闲在家六七年,直到后来被调到临安任军器监少监。没多久,他又被改任为朝议大夫礼部郎中。虽然身处清闲之职,但陆游的爱国之心却从未变过。在职期间,他多次上疏,请求朝廷减轻赋税,却因此又遭到政敌的弹劾,并且再次被罢免。此后陆游便在农村蛰居多年,时时以诗歌抒发自己的满腔爱国之情。

过了二十年的光景,南宋王朝的皇帝几经变更,到了光宗、宁宗的时代。可是朝廷偏安的态度却仍未改变,失地也是收复无望。

临终遗愿

公元1210 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陆游撒手人寰。弥留之际,他写下了一首《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他在诗中首联写到人在离世以后应该是了无牵挂的,到了第二句时却话锋一转,说自己一直难以放下国土未能收复、国家未能统一的事。但是即使对现状深感沉痛悲伤又如何呢?陆游还是怀抱希望的,他希望国家有朝一日能够北定中原。如此一想,陆游的情绪又激昂起来,他在尾联深情地嘱咐子孙们,如果有朝一日收复了失地,切莫忘记在坟前告知他一声,爱国之深情可见一斑。

相关链接:

来自南宋遗民的回应

公元1279 年,经过崖山一役,宋军全军覆没。陆秀夫背着年仅八岁的赵昺①跳海自尽,南宋正式灭亡。爱国的诗人们眼见国家衰亡、山河破碎,不免捶胸顿足。社会上迅速涌现出一首首慷慨激昂、哀切沉痛的诗篇。南宋遗民诗人林景熙便在此列,他的《书陆放翁诗卷后》便是对陆游那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回应:天宝诗人诗有史,杜鹃再拜泪如水。

龟堂一老旗鼓雄,劲气往往摩其垒。

轻裘骏马成都花,冰瓯雪碗建溪茶。

承平麾节半海宇,归来镜曲盟鸥沙。

诗墨淋漓不负酒,但恨未饮月氏首。

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①昺:bǐ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