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的《水浒传》为我们讲述了北宋徽宗年间,一百零八位好汉齐聚梁山泊起义救民的故事。故事中,宋江等一百零八位好汉各显神通,十分骁勇,至今仍为世人津津乐道。但是事实上,宋江起义却并不如《水浒传》所讲的那般声势浩大,真相究竟如何呢?
民不聊生,硝烟四起
公元1111 年,宋徽宗一道“西城括田所”的旨意成为当时农民反抗的直接导火线。地方官员与括田所的主持者相互勾结,强收农民良田为公田,强迫农民成为官府的佃农,并收取大量所谓的田租,还规定但凡不交租者皆以盗贼之罪处置。在此压迫下,很多农民流离失所,纷纷聚集在山东东平县与寿张县的交界处——梁山泊区域。
公元1119 年,宋江联合吴用、卢俊义等三十六人发动起义。
在他们三十六人的带领下,起义军发展迅速,并开始走出梁山泊,进军周边州县,惩治恶绅与贪官们。起义军一路英勇杀敌、斗志昂扬,齐、魏、濮诸州在他们的打击下迅速沦陷。一时间,各州告急文书接连到京。次年十月,方腊等人率领两浙人民揭竿起义。
方腊的起义队伍声势浩大,一路势如破竹,宋朝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招安之路
面对如此情形,侯蒙向宋徽宗提议道:“那个宋江只带了三十六人,便能横扫我们那么多州县,挫伤我们几万大军,想必这人很有能力。不如对他们采取招安的政策,将他们拉拢到我们的阵营中来,以此对抗方腊等人。”宋徽宗听了侯蒙的话,觉得有道理,便将其升为知东平府,全权负责宋江等人的招安事宜。
谁知道侯蒙还没来得及上任,便因病去世。于是宋徽宗命曾孝蕴知青州,前去应对宋江的起义军。与此同时,朝廷又逐渐加强了东京区域的防守力量。郓州的蔡居厚、袭庆府的钱伯颜、密州的李延熙分别带了几万兵马对宋江起义军进行围攻,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宋江选择了避实就虚的战术,带着人马自汴水方向进入淮海区域,进攻淮阳军。与此同时,方腊军在东南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两军似有会合之意。宋徽宗闻知战报,连忙调集军马,准备剿灭宋江起义军。宋江却转而向北,当起义军来到沂州时,由于当地宋军将领早已做好应战准备,所以起义军并没能攻克。
再加上历经长途跋涉,粮草已尽,起义军在与宋兵的对抗中明显处于劣势,节节败退。不过起义军并未放弃,又向东进军,直奔密州沿海区域。因为起义军大多来自梁山水泊,深谙水性,所以很快就在密州取得阶段性胜利,并抢了十多艘大船南下海州沐阳。可惜在沭阳,起义军又遭宋军伏击,陷入苦战之中。没多久,起义军便又败退了。
大意轻敌被瓦解
公元1121 年二月,起义军重整旗鼓,进军楚州与海州。这两个地方均设有宋朝的转搬仓,储备众多,对起义军和宋朝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两州官吏自然也知道利害,急忙进入紧急应战状态。海州知州张叔夜更是遣人一路探听起义军的详细情况,商讨应对之策。州县之内,到处张贴榜文,重金悬赏缉拿起义军首领宋江等人。此外,张叔夜不惜重金招募了一支精悍的敢死队,准备与起义军一决生死。那时,起义军虽遭遇两次挫折,但损失却并不严重,所以起了轻敌之心。再加上他们在船上望见海州城内虽已有所准备,但是军官却寥寥无几,心中更加轻视。全然不知此时的张叔夜早已做好准备,将敢死队埋伏起来,打算引诱他们上岸再攻击。张叔夜还派了深谙水性的士兵偷偷接近起义军的船只,准备断了他们的退路。
起义军登陆海州,见宋军不敢正面迎战,一路败退到海州郊区,便放松了警惕,乘胜追击至郊区。就在此时,原先偷偷接近起义军船只的士兵一把火将起义军的船悉数烧毁。等到起义军发现船只着火,才知道中计了,想要往海边退。可惜为时已晚,宋军数千敢死队员冲了出来,将起义军团团围住。起义军无力突围,宋江战败被俘,只能接受招安。至此,宋江的起义军彻底被瓦解。
相关链接:
填不了的忠心坑
相传当年宋江揭竿而起后,晁盖曾命人接走宋太公,并放火烧了宋宅。在此后的岁月里,宋家村历经大大小小多次黄河决口事件,周围土地被黄土覆盖高达四米。唯有宋江宅形成一个心形大坑,几百年来从未被黄土掩盖。
后来曾有不少周边村民都试图填平此坑,然而都没能成功,于是那里便流传出这样一句歌谣:宁可住牛棚,别填忠心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