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辉煌的历史,祖先们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其中有一件震惊世界,如今被列为禁止出国(境)展出的文物,那就是司母戊鼎。这个重达一千多斤的庞然大物是谁下令铸造的?又是为了谁铸造的呢?
司母戊鼎是什么意思?
“司母戊鼎”这四个字,分开很好认,放在一起就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这是一个鼎的名字,但是这“司母”是什么意思?这个“戊”
又是什么意思,是年份还是月份?
这些猜测都不对。事实上,“司母戊”这三个字原本就是刻在鼎内的,这个“戊”是庙号,是人死之后后人为了祭祀而起的尊号。所以,“司母戊鼎”的意思就是“敬献给伟大母亲戊的鼎”。
这个庙号被称为“戊”的伟大母亲,就是妇妌①。
妇妌是谁?
商王武丁有三任妻子,除了女战神妇好之外,还有一个叫作妇妌。
妇妌可不是一般人,她十分聪明,擅长种黍,在当时算是一位很厉害的农业专家。
有一年,她带着人到丘商这个地方去种黍。这件事情很受朝廷的重视,还专门让巫师进行占卜,询问她种的黍是否能有好收成。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推测,妇妌种黍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农业试验。丘商这个地方可能原本是没有种过黍的,但是这地方对于朝廷来说又很重要。若是妇妌的试验成功,那对于当地的农业甚至是整个王室的收成来说都是一件大事。
武丁十分重视妇妌种黍的事情,留下了很多关于这件事的卜辞,比如:妇妌有没有去种黍?妇妌的田开始耕种了吗?妇妌种的黍丰收了吗?可见武丁对这件事有多上心。
粮食生产对于商朝的民众来说,是一件攸关生存的大事,所以妇妌在民众心目中必然有很高的地位。同时,妇妌还是一个十分富裕的女人。
①妌:jǐng。
这就要从妇妌的身份说起了。妇妌是井方(国名)之女,她的封地也在井方。井方作为商朝的附属国,要定期向大商进贡①卜甲和卜骨②。卜甲和卜骨是占卜用的材料,因为商朝信奉鬼神,时常要通过占卜与鬼神沟通,询问自己要做的事情是否可行。所以卜甲和卜骨的使用量非常大,需要各附属国进贡。
在卜辞中记录,妇妌进贡卜甲和卜骨的数量非常大,次数也很多,有一次竟然一次就进贡了一百件卜甲。卜甲就是乌龟的壳,这种材料在当时是十分难得的,妇妌竟然能够一次性进贡这么多给商朝,说明她的封地物产丰富,她的经济实力十分雄厚。
妇妌死后,她的庙号为“戊”,武丁之后的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她,就为她专门铸造了一个青铜大鼎,被称为“司母戊鼎”。
镇国之宝
“司母戊鼎”于1939 年3 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 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
①进贡:封建时代藩属向宗主国或臣民向君主呈献礼品。
②卜骨:占卜用的兽骨。
司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司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 厘米,口宽79.2 厘米,壁厚6 厘米,连耳高133 厘米,重达832.84 千克。鼎身雷纹为底,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①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司母戊鼎的铸造工艺十分复杂。根据铸痕观察,鼎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身共使用8 块陶范②,每个鼎足各使用3 块陶范,器底及器内各使用4 块陶范。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
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 千克。而且,制作如此大型的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同时必须配备大型熔炉。司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与杰出的技术成就,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①饕餮:tāo tiè,传说中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古代鼎、彝等铜器上面常用它的头部作为装饰,称为饕餮纹。
②陶范:陶范亦称“印模”。古代铸造青铜器的陶制范模。陶范一般由外范、内范组成。
外范按器物外形制造,常分割成几块,有的用“子母口”(凹凸连接体)接合,因此称为合范。内范是比外范较小的范心。内外范之间容受铜液,范上雕镂纹饰、铭文。
相关链接:
司母戊鼎还是后母戊鼎?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对于这个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青铜鼎,有一种叫法叫作“后母戊鼎”,“司母戊鼎”为什么变成了“后母戊鼎”呢?
因为这个鼎是在1939 年出土的,当时最先给这个鼎命名的是郭沫若先生,他命名其为“司母戊鼎”,他的解释为“祭祀母亲戊的鼎”,“司”解释为“祭祀”。这个说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于是这个命名就一直流传下来。
后来,人们发现甲骨文中的“司”和“后”是同一个写法,也有专家们认为“后母戊”的命名要优于“司母戊”,更能突出“伟大、了不起”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