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他幼年勤奋读书,最终以著书立说名垂青史。他生于寒门,却不坠青云之志,用心求学,终生未娶,对后世影响颇大。一部《文心雕龙》,让他在浩瀚的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判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不可或缺的一笔。
借灯光发奋读书
刘勰是山东莒县人,自幼父母双亡,留给他的遗产只有一堆书。
刘勰从小酷爱读书,每天砍柴回到家总要捧起书苦读到深夜。家里实在没有钱买灯油,他只好跑到十几里外的金华寺借着佛灯读,为此还闹过一段笑话。
金华寺的住持名叫僧祐,是一位非常有学问的高僧,他的禅房里有不少古代经典著作。有一天,僧祐刚早课①完毕,夜里负责打更的小和尚慌慌张张地跑来说,昨夜大殿里的佛祖显灵。他亲眼看见了佛像活动,亲耳听到了清晰的读经声。
僧祐半信半疑,决定亲自查看一下。第二天晚上刚刚掌灯,僧祐就悄悄躲在大殿里等候。初更②过后,什么动静都没有,只有大殿里烛光摇曳。突然,一个瘦小的身影猛地从墙外窜进来,溜进了大殿。
僧祐从佛像后出来,大声问道:“你三更半夜翻墙进来,所为何事?” “我……我是来这里读书的,家里没有灯油。”刘勰边说边从怀里掏出一本书。
僧祐深受感动,他不禁轻轻地拍了拍刘勰的肩膀说:“有志气的孩子!如你不嫌弃,就跟着贫僧读书吧!”
刘勰听完,高兴极了,立刻跪在地上叩拜僧祐。从此以后,刘勰得了僧祐的指点,学问进步得非常快。
①早课:僧人或道士每日清晨,约凌晨3 点至6 点之间齐集大殿,诵经礼拜。
②初更:晚7 点至9 点为初更。
专心著书不娶妻
刘勰父母双亡后,和邻里关系相处很好。邻居把他当亲生儿子来对待,刘勰也把他们当成自己的父母一样尊敬。邻居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刘勰,可刘勰自小就立下了宏伟的志愿,要著书立说。一旦成了亲,势必要承担起家庭责任,为家人的温饱而辛劳,那等待他的只有无止无休的奔波忙碌,他还有工夫来看书吗?著书立说的理想不就成泡影了吗?
经过深思熟虑后,刘勰拒绝了邻居的好意。但随着刘勰年纪越来越大,给刘勰说媒的人也越来越多,几乎把他家的门槛都踩破了。不管刘勰如何婉言拒绝,大家都不相信这么才华横溢的少年不娶妻子。
二十岁时,为了表示自己专心于学业、不愿娶妻的决心,刘勰便收拾行李离开了家,搬到附近的一座庙里。一边帮庙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一边利用庙里清静的环境拼命读书。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了,刘勰已经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成了一个学问渊博的人,特别是在佛教经典和文学理论方面研究颇深,这才完成了《文心雕龙》这部巨著的写作。
讲经说法
在刘勰来定林寺定居后,他的名声广为流传,大家都知道他德高望重,且乐善好施,是个菩萨心肠的人。但刘勰每天忙于治学,没有时间与乡民同乐,一直觉得非常遗憾。这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刘勰决定在定林寺开坛讲佛法,一下子让定林寺变得热闹非凡。周围村庄的百姓闻讯赶来,距离较远的人们也风尘仆仆地赶到寺院,为的是一睹刘勰的风采,整个定林寺被善男信女们围得水泄不通。
刘勰的口才非常好,他谈古论今,口若悬河,讲的道理通俗易懂,老百姓听了不由得点头称赞。于是来听刘勰讲学的人越来越多,刘勰的口碑也越来越好,甚至有人听到半夜三更都舍不得离开。年纪大的老人,让儿子用木轮车推来听,简直是百听不厌。
从此以后,定林寺附近十里八乡便形成了元宵节讲经、听经的习俗,和点红灯、放焰火一样,表达的是吉祥如意、驱妖避邪之意。
相关链接:
刘勰毛遂自荐遇伯乐
《文心雕龙》写成后,当时不被称道。但刘勰心中有数,他对自己写的书是很有信心的。有一天,他打扮成一个货郎的样子,挡住沈约的车子,并把书献给沈约。沈约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地位高,名气大。沈约读了以后觉得非常好,经常放在案头看,并推荐给梁武帝。这一年,刘勰由布衣迈进了仕宦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