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给植物通电到给学生轻微通电(1 / 1)

1912年8月—英国,伦敦。

一位记者走进实验室,他首先注意到一个被关在很高的方形笼子里,正坐在凳子上的深色头发的小女孩。女孩身穿白裙,咧嘴一笑露出有些豁的牙齿,看起来不到五岁。接着他注意到笼子旁边放置的电设备:线圈、控制杆、电线、切换开关,以及其他他完全猜不出用途的装置。

一个身穿不甚合体的灰西装、打着领结的男人走了过来。他不到三十岁,身材偏瘦,样貌有地中海特点—深色的头发、棕色的皮肤、褐色的眼睛。他伸出一只手。“你好。你一定是约翰·斯隆,《伦敦镜报》的人。托马斯·索恩·贝克为你效劳。”

“很高兴见到你。”斯隆一边和贝克握手一边回应道。

“笼子里是我的女儿,伊冯娜。问个好,伊冯娜。”

“你好,斯隆先生。”伊冯娜略有些口齿不清地说。

“你好,伊冯娜!”斯隆回答道,尴尬地向她招手,不确定怎么向一个笼中的姑娘打招呼才合适。她热情地招手回应。

贝克即刻掌握了采访的主导权。“让我解释一下我的实验原理,然后我将给你做一次演示。我以前的工作,你可能已经知道,证明高频电磁感应电流对鸡的成长有刺激效应。”

“鸡?”斯隆一边问一边把手伸进夹克衫口袋里拿出笔记本。

“是的,鸡。”贝克确认道,“我发现暴露在高频电流中的鸡不仅比没有通过电的鸡成长得更快更大,而且性情还更平和,更易于管理。我推想如果这对鸡有效,那么,为什么它不能对孩子也起作用呢!”

斯隆一边点头一边在笔记本中记录:“对鸡有效……也对孩子有效?”

贝克站在笼子旁边指向那些设备。“为了生成高频电流,我使用由美国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设计的线圈。当我启动电流时,笼中的空气将充满数以百万计的极其微小的电波,每秒振动数十万次。”

“这不会有任何伤害吗?”

“恰恰相反。高频电流通过降低血稠度来刺激血循环,由此增加活力。如果不是对此确信无疑,我是不会拿伊冯娜做实验对象的。”

伊冯娜听到自己的名字咧嘴笑了一下。

贝克继续道:“一旦我从伊冯娜身上收集到足够多的数据,我将能够给那些瘦弱、贫血或体重过轻的婴儿提供治疗。很多医学人士已经对我的研究表示出了兴趣。”

斯隆挑起一边的眉毛。“我好奇一位老派的母亲看到你这种令婴儿强健的方法会怎么说。”

贝克发出短促、响亮的笑声。“确实,她会怎么说呢!这是进步,斯隆先生。进步!请允许我先给你做个演示。”

贝克转身朝向电设备,迅速查看了一下。“准备好了吗,伊冯娜?”

伊冯娜点点头。“是的,爸爸。”

“斯隆先生,我现在将打开电流。”电机巨大的嗡嗡声充满了房间。蓝色的电火花从绕紧的铜线圈冒出来。贝克拿起一根密封玻璃管,把它伸向斯隆。“这是一根充了氦气的真空管,”他解释道,为了盖过设备的噪音提高了音量,“观察它被放在通电的空气中会发生什么。”他拿管子靠近笼子,这时管子放出了柔和的黄光。他拿开管子,光消失了。贝克把管子放回他的实验台上。

“如果有人触碰笼子会发生什么?”斯隆问。

“欢迎你试一试。”

斯隆伸出一只手,但当他的手指接近笼子的金属杠时,一个电火花从笼子跳到他手指上。“哦—!”斯隆大喊,抽回手甩了又甩。

贝克又大笑起来。“我保证它没有强到会造成任何伤害的程度。”

斯隆握着受伤的手指,转向伊冯娜。“告诉我,伊冯娜。电流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伊冯娜考虑片刻,然后盯着天花板回答道:“我一直感觉很愉快。它让我非常快乐。”她的脸上带着梦幻般的表情。

“这太棒了。但是你一点都不担心吗?”

伊冯娜摇摇头。“不会。这可舒服了。我还想在这里睡觉呢。”在那一刻线圈发出一声巨大的噼啪声,伊冯娜就像是要强调一样地补充说,“我喜欢通电!”

担忧的神情从斯隆的脸上一闪而过。他有些谨慎地微笑着。“我能看出来,”他说,“我能看出来。”

人们对于用电刺激成长的追求始于爱丁堡的一个寒冷冬季。那是1746年12月,在一所为年轻女子开设的寄宿学校里。校长斯蒂芬·德曼布莱从花房里取来一丛桃金娘,把它放在前厅靠近大门的地方。随后他连续十七天,每天给这株植物通电。不幸的是,我们并不知道他每天给它通电多久(一小时?五小时?),我们也不清楚他使用的确切方法,是将电线与树叶相碰,还是把电线埋进土里。然而,我们可以猜测他使用的机器,因为那个时代典型的发电机器由玻璃球体构成,研究者可以用一根手柄转动球体,不是用手就是用一块皮革摩擦转动的玻璃球,从而产生静电。为了生成持续的电流,需要不断转动手柄带动机器,这一费力的任务通常会落在一位助理身上。而在德曼布莱的例子中,助手大概是他的一名年轻的女学生吧。

尽管德曼布莱对实验的细节表述含糊,他对结果倒是说得很清楚。在他寄给《绅士杂志》的一封信中,他兴奋地提到,桃金娘又抽出了几根新枝,最长的一根足有三英寸。尽管天气寒冷,他的学生开关门给房间带来阵阵寒风,这一切还是发生了。而另一方面,留在花房里的桃金娘完全没有生长。

德曼布莱得出结论,电流肯定对植物的生长有刺激作用。他提出了“如果这种暗示被正确理解”,这一发现可能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好处。

电学研究者们不大需要谁来催促,就理解了这一暗示。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他们想出各种方法电击种子、灌木和嫩枝,以寻求难以捉摸的操作组合,使植物加速成长。他们将避雷针插进土壤里,将电极埋入地下,用铁丝网罩住作物以收集“大气中的电流”。

有一些诱人的成功实验被发表。1783年,一位名为阿贝·贝尔托隆的教士宣称,他用一只通电的水罐给生菜浇水后,生菜个头长得特别大。还有一则广为流传的故事,尽管听起来可疑,却更为激动人心,故事和一场由安格尔西[8]第一代侯爵亨利·佩吉特主办的晚宴有关。据说佩吉特在向宾客提供晚餐之前,让他们将一些水芹的种子放在一个罐子里,罐子装有沙子、氧化锰和盐的混合物。佩吉特随后给罐子通电。据说在宾客们用完主菜之后,水芹已经完全长大,被放进了宾客的沙拉里。

没人知道为什么电对植物的生长有促进作用,但那时候电的性质本身也完全是个谜,因此自然而然会出现各种错误想法。一些人提出电流增加了树汁的流动。其他人说电流引起振动,由此松动了土壤。但是最流行的猜测是电流或许正是生命活力本身。因此“如果使用正确的量,它会增加活力”这件事就说得通了。

当然,并非所有研究者都同意电能激发植物活力的说法。很多想成为电气园艺家的人,努力的回报只有凋零的植物而已。其他人什么效果也看不出来。但是那些真正的“信徒”并没有在怀疑面前屈服。他们确信电一定对植物有刺激作用,即使一些研究者似乎无法复现他们的实验结果。

波焦利大夫的“通电体操”

1868年,人们的实验首次从植物的生长跨越到人的成长上。波焦利大夫是位于巴黎的意大利音乐学院的正式医师,他提交了一篇论文给法国医学院,题目是《借助电力发展青少年的身体和智力》。波焦利认为,如果电流能加速蔬菜的生长,那么它同样有可能提升孩子们的体力及智力。为支持这一理论,这位医生描述了一个男孩的案例,男孩最近由他照顾。波焦利说:“这个孩子曾经‘畸形和愚蠢’。但仅接受了一个月的通电治疗之后,男孩长高了整整一英寸,还成了全班成绩拔尖的学生。”波焦利就像他之前的德曼布莱一样,没有详述关于治疗的细节—他后来神秘地以“通电体操”来形容它—但治疗似乎涉及使用强力电池电击身体各个部位的操作。可以肯定,这样的治疗很痛苦。

波焦利提议测试他的理论。交给他了成绩在学校垫底的六名学生,让波焦利给他们通电,他承诺,这几位学生很快就会成为班上顶尖的学生—而且个子长得更高!不过,并没有相关的记录,表明波焦利开展了这个实验,但是第二年,他又带着新的提议回到了新闻中。他想要令所有法国驼背的人直起身来。这一次,他打算采取的招数同样还是“通电体操”。他预计全国有超过五万名驼背的人,所以他准备要大干一场。

电磁鸡笼

在波焦利之后,人们对通电刺激孩子成长的兴趣沉寂了四十年。随后,1912年,这一想法出现了复苏。时间处于被历史学家称为“电气化的黄金时代”的顶峰—在这一时期,电成了产业经济的驱动力。

输电线布满了全国各地的乡村,城市的街道突然间被电灯照亮,工厂里电动机发出嗡嗡的声音。公众欣然接受了电,成为一切现代、崭新和充满活力事物的标志。其潜力看似无限,又必然有益。医师们顺应潮流,承诺用电治愈从秃顶、疲乏到**等各种病症。鉴于对电的热情如此高涨,人们似乎很自然地想知道其积极作用是否也对小孩有效。至少,对于英国的研究者托马斯·索恩·贝克而言,这种疑问再自然不过了。

贝克是一名年轻的英国电学专家。他迫切地想出人头地。1907年,他的职业生涯有了第一次突破,《每日镜报》聘用他帮助开发一种技术,通过电话线传送照片。他造了一台被他称为“电解电话传真机”的机器。大约可以在十分钟内传输一张图片—虽然图片颗粒感明显,但还是可以识别出来的。这是原始版本的传真机。然而,他的发明并非这一类别中唯一的发明—研究者们自19世纪80年代起就一直在做电传输方面的实验—而《每日镜报》很快又认定他的电话传真机运行成本太高,不会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但与此同时,贝克的头脑充满了其他的念头。他发明了一种电锁,听到特定的乐音可以开启。他想象把它卖给小教堂,这样教堂每次响起《婚礼进行曲》的音乐时,门就可以自动打开。随后他又将注意力转移到了高频电流上,这一现象因聪明过人的古怪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而闻名。

特斯拉在19世纪80年代,通过发明很多支持交流电传输的技术,而积累了一笔财富—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那时他在为威斯汀豪斯工作。用这笔钱,他在纽约开了一间实验室,19世纪90年代,他在那里开发出了新的电气技术,包括一台振**变压器,又称“特斯拉线圈”,使他能够加大电信号,从而达到更高阶的频率和电压。

特斯拉发现,这些高频电流,展现出了一些不同寻常和引人注目的效果。比如说,他的线圈可以穿过房间放出高压电弧,同时还产生强大的电磁场,使充有气体的管子在不连接任何电线的情况下发出明亮的光。

正是特斯拉的这些电磁场引起了贝克的兴趣—人站在这样的电磁场中什么也感受不到。事实上,这种能量似乎对活体组织并无任何作用,但贝克怀疑这不可能是真的。充满空间的电磁场肯定会有某种作用。他提出被不可见的电波“冲刷”可能会有积极的作用—就像阳光能给人健康一样。他决定进一步探索这一现象,希望找到一种方法靠它赚钱。

关于这一发现,食品业成了他最大的客户。贝克用桃子和卡芒贝尔奶酪[9]进行了高频实验。他将桃子和奶酪放在电磁场中,两者似乎都熟得更快了。受到鼓舞的贝克很快把目标转移到了更大、更有赚头的有机体上:鸡。在他家的后院,贝克建造了一个通电鸡笼,大到足以容下十二只鸡。这些鸡就趴在一些绝缘电线上。每天,贝克花一个小时给这些电线接上五千伏电压。《科学美国人》驻英国的记者拜访了贝克,检视了通电鸡笼。出于好奇,记者伸手触碰了其中一只鸡。一个电火花从鸡喙打到了记者手上。这使从来没有被一只鸡电击过的记者吓了一跳,但奇怪的是,这些鸡看起来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贝克告诉他,实际上这些鸡挺喜欢电流的,每次它们听到电流打开时“嗞嗞嗞嗞”的声音,就会竖起脑袋,偏向一侧,好像在聆听一样,随后它们会急切地跳到电线上站着。

贝克的报告说,这项给鸡通电的实验取得了重大进展。很快,这些鸡的体重比未通电鸡笼里的鸡重了13%。只不过,通电鸡笼中的鸡看起来的确有些行动迟缓—可能是被电晕的关系—但贝克觉得这是件好事。这意味着它们吃得更少,而且更容易管理。因此他成功地说服了浦耳[10]的一位禽农兰道夫·米奇先生,允许贝克在他的农场开展一次全面的实验。他用绝缘电线缠绕住整个鸡舍,包围住那里养的三千多只鸡。很快,他夸口说那里的鸡用一半的时间就比原来长大了50%。

尽管成果显著,但一向谨慎的禽农们并没有急于给他们的鸡笼通电—只不过有一则报道称,一位生活在布鲁克林的牙科医生鲁道夫·C.林诺,听到这个结果后格外激动,放弃了自己的牙医事业,进入了用电养鸡的行当。然而,贝克没有停下脚步,他转向了更大而且更具野心的实验对象:儿童。他推论说,在鸡身上见效的实验,在儿童的身上应当同样有效。他的计划当然不是把孩子变胖拿去卖,而是找出一种方法治疗体重过轻的孩子,再把他们置于有益健康的电能之中。他甚至还想到,如果自己找到治疗身材矮小的方法,或许会获得大笔的资金收益。

贝克在位于伦敦的实验室里,建成了一个通电的笼子,笼子会通上数千伏的高频电流。一位《伦敦镜报》的记者采访了贝克,描述了电线蜿蜒穿过实验室地面,一个巨大的线圈噼啪放出蓝色的电火花,以及电设备释放出“一种神秘和未知力量的气息”等情形。在这个嗡嗡作响的电磁环境的中心—通电的笼子里—贝克放进了他五岁大的女儿,伊冯娜。一张附在《伦敦镜报》文章里的照片显示,她坐在这个吓人的装置中间。笼子很像法庭上关押暴力罪犯的囚笼,而伊冯娜穿着带褶边的白裙子,看起来天真无邪。她脸上带着微笑,仿佛觉得整个体验如同一场有趣的游戏一样。

不幸的是,我们不知道贝克得到了何种结果—伊冯娜是否长了高个儿,或者发展出了显著的思维能力—因为贝克从未发表任何关于这一实验进展的文章。最有可能的是,在意识到自己被抢了风头之后,他放弃了这一实验。

因为在1912年夏季的这段时间里,媒体报道了一个与之相似,但更为复杂的研究,该研究由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斯万特·阿伦尼乌斯在一间瑞典的教室里开展。

给学生们通电

这些惊人的媒体报道,详述了一个由阿伦尼乌斯开展的精密复杂的实验。他在一间教室的围墙和天花板里埋进电线,将整个教室变成一个巨大的螺线管,或称电磁体。二十五名学生和他们的老师坐在教室里。对周围的“磁场影响”并无知觉。但是据说空气中有持续的电的嗡嗡声和臭氧的味道—这肯定令他们觉察到有什么奇怪的事在发生。六个月后,阿伦尼乌斯将这些学生的学业进展,与未通电教室的情况相似的学生进行了比较。据称通电的学生所有方面的得分均高于未通电的学生。他们个头多长了50%,平均而言在考试中取得了更高的分数。教师们同样从中得到了益处,评论说他们感觉到自己“变活跃了”,耐力也得到了提升。

瑞典的实验在全球成了头条,尤其受到了纽约的特斯拉的关注,他向媒体抱怨说阿伦尼乌斯的电装置“从各个要点上看都和我很多年前在这个城市里用的一模一样,我安装了一个这类的装置供长期使用”。只是特斯拉并没有给任何孩子通过电。但他突然在这个瑞典实验中发现了机会。自19世纪90年代以来,他的资金状况恶化了。曾经雄心勃勃地尝试在全球无线传输电力,却以失败告终,这耗去了他很大一笔财富。到了1912年,他迫切渴望得到新的资金来源,决定用电帮助儿童成长,他想:或许这是能让自己重获财富的东西。

特斯拉约见了纽约的教育主管威廉·麦克斯韦,力劝他用美国孩子重复阿伦尼乌斯的实验。特斯拉向教育主管保证,实验不但没有危险,益处可能还很大。特斯拉指出,他曾经聘用过一个相当迟钝的助理,这个助理在那个充满电磁场的实验室的影响下,变得“特别敏锐”。当然,暴露在高频电流之下看起来也没有损伤到特斯拉的智力。

在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路易斯·布兰博士和芝加哥医生S.H.蒙奈尔的支持下,麦克斯韦同意开展实验。但他决定这次美国的实验将在一个方面显著不同于瑞典的实验。实验对象将不采用一般学生,而是采用有智力障碍的学生。他的观点是有智力障碍的学生更需要帮助。“为有缺陷者准备的电流”,关于这次的实验,《纽约时报》头条这样吹捧道道:“孩子们的大脑将接收到人工刺激,可以使他们从迟钝的学生变成明星学生。”

将要主导这项实验的特斯拉,紧急举办了媒体见面会,为记者们描绘不远的未来,家家户户都会有自己的室内特斯拉线圈的图景。他说未来的起居室将成为一个电笼,那里可以使住户全身充满有益的电磁能量。他对这将如何改变整个社会做出了乐观的预期,《纽约时报》这样转述了他的预期:“人们平时的对话将妙语横生,精神生活也将被加快,以至于和在高频电流发生器成为家庭必备之前的最聪明的人脑部的活动一样快。”

一切都准备就绪。特斯拉甚至还给装置定好了价。可不幸的是,欧洲传来了令人失望的消息。看起来阿伦尼乌斯实验的细节被严重地错报了。英国的一位精神病学家詹姆斯·克赖顿—布朗曾写信给阿伦尼乌斯,希望得到更多的实验信息。阿伦尼乌斯做出了回应,告诉詹姆斯几乎所有报纸中提到的事实都是错的。但关于自己曾将一群孩子暴露在高频电磁场中这一部分没错,只不过他们都是孤儿院新生的婴儿。因此实验提升了智力的说法纯属杜撰。

其实,刚开始时特斯拉的实验结果很好。他观察到那些通了电的孩子体重迅速增长,但是当更仔细地审视研究的方法时,一位过于热心的护士将所有最健康的孩子都放进了通电组。在严格监督下重复进行的实验中,通电的显著效果消失了。

阿伦尼乌斯令人失望的实验结果使电帮助成长的运动偃旗息鼓。教育主管麦克斯韦默默地将给学生们通电的计划束之高阁。毕竟,如果它在瑞典无效,就也不打算冒险再从纽约做尝试了。尽管特斯拉把越来越多的时间放在了自己更喜欢的事情上:照顾鸽子,但他还是开始寻找其他财路。托马斯·索恩·贝克回到了用电传输图像的工作上—他的工作最终为电视广播技术铺平了道路。阿伦尼乌斯在努力用通电帮助婴儿成长遭到挫败之后,转而用其他方法来提升瑞典人的血统。他成了优生政策“种族卫生”的热情支持者,主张颁布强制绝育法并四处游说。

**阳光和太空猪

尽管帮助成长的电笼被丢进了医学史的垃圾箱里,但这些电笼背后的指导思想—认定不可见能量的射线必然有利于健康的想法—被证明更经得住打击。置身于能量中,应有令人振奋的作用这一想法的背后,有着诱人的逻辑。医师赫克托·科尔韦尔和西德尼·鲁斯在1934年抱怨道:“出于某种原因,或者别的什么理由,公众观念中有一个普遍的倾向,将一切名字与‘射线[11]’相关的事物都当成有益于健康和活力的东西。”这种对不可见能量的热衷,正不断地以新的形式衍生出各种分支。

比如说,在20世纪初的几十年里,随着电能有益健康的前景逐渐黯淡,热衷于这一想法的人们将目光转向了一种新的,更值得期待的现象上:镭的能量!1902年,皮埃尔和玛丽·居里夫妇首次在实验室里分离出镭。这种神秘的金属看起来正在生成无限的能量。居里夫妇惊奇地指出,它总是比周围环境温度要高。如果居里夫妇想要给它降温,这种金属的温度会自行热回来,就好像是在违抗热力学第二定律一样。它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不断放出能量。而那些医疗企业家提出,只要有能量的地方,就一定有健康!

医师们行动起来,向热切期待的公众宣传“镭化”身体的有益功效。零售商销售由镭处理过的水,把这种微微发光的溶液描述为“**阳光”。1914年,人们发现美国阿肯色州温泉城的天然温泉里,镭的天然含量很高。温泉城的营销人员在广告文案里突出强调了这一发现,并指出:与其他电的疗法不同的是,放射性物质能够携带电能深入到人体内,由此给体液、细胞质和细胞核带去活力。就连托马斯·索恩·贝克也短暂地搭了这场风潮的便车。1913年,贝克向皇家艺术学会报告说他养在经镭处理过的土壤里的小萝卜个头增长了400%。

镭的热潮一路持续到了20世纪30年代。玛丽·居里本人也坚持认为该金属对健康有益,并抱着这样的信念一直到了1934年。那一年她因过度暴露于辐射中而去世。后来,人们对原子弹和核尘埃的恐惧才最终给镭的名声投下了永远的阴影。

然而,认为不可见的能量有积极作用的信念,仍然在流行文化中保留了下来。历史学家卡罗琳·托马斯·德拉佩娜曾指出:这点在内容虚构的漫画书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书里的超级英雄经常通过暴露在辐射或者电能之下获得力量。比如说,在一个闪电劈倒了巴里·艾伦实验室里的药品架之后,他变成了闪电侠;一只放射性的蜘蛛咬了彼得·帕克一口,他变成了蜘蛛侠;神奇四侠也是在意外遭到外太空宇宙射线照射之后,获得了超能力。这种超级英雄由辐射赋予能量的逻辑,可以追溯到人们对电磁帮助成长疗法和镭化身体有益健康的信念上。

这种对于不可见能量的热情甚至到了今天还有一个有趣的续篇,它发生于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中国的太空计划中。太空计划一开始,中国的科学家就对宇宙射线在植物身上的作用表达出极大的兴趣,希望宇宙射线能造就“超级蔬菜”来供养持续增长的人口。一开始,他们用高海拔气球将种子带到太空边缘。现在种子被带上了神州宇宙飞船。生长出来的作物,被带回地球种植,偶尔还会在上海的餐馆里被摆上餐桌。据报道,太空土豆尝起来比地面上的其他品种更“软糯”。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发射升空,运载着一种特别的货物—四十克的猪精液,并打算把它们暴露在宇宙射线中。实验是否生成了正面的结果不得而知,但也许,在中国的某个农村,一只宇宙射线强化过的巨型猪,正在泥地里快活地打着滚。当1746年德曼布莱先生还在给他的桃金娘通电时,他肯定不曾想到有一天他的做法会成就这样奇妙的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