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爱”之“桥”——深切缅怀郑贞铭先生(1 / 1)

已故郑贞铭先生曾被誉为“华人世界新闻教育家”“台湾新闻教父”“新闻界永远的老师”“杏坛的常青树”等,其在两岸文化交流及新闻传播教育领域成就卓越,深受肯定。长期以来,他始终关注着两岸的交流与青年的成长,终身延续着“爱”的教育与“桥”的搭建。

作为两岸学术与文化交流的主要开拓者和重要推动者,郑贞铭先生始终秉持“交流一小步,影响一大步”的理念,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搭建两岸学术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2004年11月,他曾率领“台湾新闻界高阶访问团”访问北京,在与大陆官方座谈时,郑贞铭先生曾说:“个人生命有限,国家民族生命无穷,两岸必须以更大的智慧解决争议,以促进交流。双方应以更多的谦卑心、理解心与关怀心,为下一代开创光明前程。”诚哉斯言!肺腑之言,催人警醒。

“再怎么忙,也要与大师在一起。”阐扬大师典范,推动全人教育,提升人文素养,是郑贞铭先生的人生理想。《大师巨匠》正是一次为当下青年朋友寻求精神典范与价值坐标的尝试,试图回溯近现代以来近百位大师的人生轨迹与精神历程,探求大师何以为大师的根源,提炼大师究竟何为的品质。

2012年初,郑贞铭先生与笔者、汪士伦(雨)先生聊天时,感慨社会变迁虽日新月异,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抱怨,常感到困惑和迷茫,理想缺失。我们共同商议,可以选取百年来近百位大师级人物,以浓缩精炼的四千字文字勾勒出每位大师的人生轨迹,期待可以让当下的年轻人重新思索人生价值,并从中找到人生的指引和行为的典范。

道路既定,风雨兼程。我们随即展开了漫长而艰辛的编著历程,讨论名单,汇集资料,研究写作方法,一点一滴,直至连缀成篇。一方面,我们坚持“深入浅出”,大量阅读和整理传主们的传记、报道、著作等相关材料,梳理出清晰的人生轨迹和精神脉络;另一方面,我们追求“精彩可读”,着力发掘传主们趣味横生、充满人生滋味的精彩内容,力图让每位大师形象鲜明,个性彰显,让年轻人轻松阅读,引为榜样。

因要对每位传主的历史进行严谨查证,而几乎每位大师涉及到的相关资料都超过数十万字,可谓是千头万绪,工程量浩大,但我们心意坚决,勉力而为。特别是郑贞铭先生不辞辛劳,源源不断地将几十年来留意收集的资料寄来,常常通过电话指导、探究到深夜。对于文稿,他更是不顾眼疾,逐字逐句反复校对考证,力图做到完美无憾。郑贞铭先生以大师之手写大师,更给我树立了学习与仰慕的学者典范。

历时三年,2015年初,繁体版《百年大师》(上下册)正式面世。这套书一经推出,广受好评,很快销售一空,短短半年内就加印9次,这在纸质书籍不断式微的台湾,可谓难得。2017年,此书还荣获了纽约北美中文传媒学会颁发的“传记文学奖”。

推出繁体版《百年大师》后,已是耄耋之年的郑贞铭先生未曾停歇,继续奔忙于两岸,举办“大师讲座”,三年来大小场次近百场,直接受众数万人,包括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教师、社会青年、企事业单位领导员工等。所到之处,郑贞铭先生无不被听课的热情所包围。

与此同时,他又紧锣密鼓地组建“铭轩工作室”,搭建“大师工程”,策划“百年系列”丛书,将阐扬大师典范作为一项长期而系统的事业和工程,继续砥砺推进,“主要是想做一个点灯的人,为年轻人指引未来的路”。

曾经有人问他:“您已经到了人生暮年,也算得上是功成名就了,为何还要到处奔波?”郑贞铭先生感性地回答道:“我曾将我的一本专著的书名定为《桥》,开篇语便是‘在分歧、匆忙的社会中,我无视疲乏与奚落,承受着欢笑与泪水,我希冀搭一座桥,钩搭着不相连的两岸’。虽然我不知道两岸的‘桥’何时‘竣工’,但只要一直搭建着,我便总在收获。”

2017年入冬以来,郑贞铭先生开始频繁出现气喘、心塞、胃口不佳、血糖升高等状况,反复住院治疗,但身体每况愈下。盘桓病榻之际,他仍坚持审看“百年系列”丛书文稿。2018年2月19日(农历正月初四)16时56分,因心力衰竭,郑贞铭先生带着病痛、对美好生命的留恋,飘然离去,享年82岁。

泰山其颓,哲人其萎。噩耗传来,世界各地的故旧、门生纷纷主动举办追思活动,并发起成立公益组织以承继其未竟的志业。3月18日上午9时,台湾文化大学、政治大学上海校友会以及来自大陆高校的朋友、师友们,在上海举办“百年追梦,大爱无涯”追思会,陈昌凤、孟建、李彩英、陈先元、戴元光、黄瑚、张国良、张明新、林念生、蒋宏、宫蔚国等众多知名学者、教授亲临现场,对这位“学界的前辈和楷模”“两岸新闻传播学界的丰碑”,致以崇高敬意与深切哀思。

郑贞铭先生生前特别喜欢民俗家林衡道的一句话,“我像垂死的天鹅,要舞动到最后一刻”,也常引用戏剧家曹禺曾说过的,“作家应该死在书桌上”。无疑,郑贞铭先生是在以自己的耄耋之躯,不断追寻着“百年”岁月潮汐中,那些珍贵的精神启迪与闪光的人生梦想。在这段似乎永不停歇的追梦道路上,他的身躯已然成为一座沟通的“桥”,勾连起青春与历史,花香弥漫,彩霞满天,给更多后来追梦者最坚固的支撑与力量。

此次简体版《大师巨匠》能够跟大家见面,承蒙众多师友的指导与关爱。感谢联合读创(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支持郑贞铭先生的理想追求,让他生前念兹在兹的志业得以在更广阔的平台延续,让这些精彩纷呈的“百年”故事得以与大陆的读者见面。特别是联合读创的陈江先生秉持理想,坚守品质,让《大师巨匠》所承载的精神得以彰显;本书的编辑张洁琼、范榕女士兢兢业业,严谨细致,付出了智慧与心血;李青先生作为郑贞铭先生的得意学生之一,为此书的编辑出版牵线搭桥,奔波努力;汪士伦(雨)先生作为此书人物画像的绘制者,并协助参与了部分艺术设计工作,他以其难得的艺术性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文化品位;刁洪智先生作为郑贞铭先生的外甥,对本书给予了很多的关注与支持,如今他还勉力承担起了承续郑贞铭先生精神与未竟志业的责任,继续推进“百年系列”丛书的出版事业。挂一漏万,无法面面俱到,还有更多未能一一提及的师友,我同样心怀感激,敬请谅解。

爬梳百年来的近百位大师,郑贞铭先生与笔者都有这样的感受,那就是他们的人生历程中无一不透露着求是的真、忘我的善、生命的美。他们愿意在社会大变革到来时,放弃随波逐流的舒适安逸,主动去走抵抗力最大的路,为时代洪流搭建超越的桥梁,不仅为成全自己,也为成全别人,最终也成全了那个时代。借助这本粗浅的书,我们真诚地希望获得某种承担痛苦、甘当人梯的勇气与能量,也衷心地希望借着今天这样一个小小的平台,相互鼓励,彼此温暖,共同搭建属于我们的桥,超越时代,延续大师的精神。

人生是无数的奇缘。郑贞铭先生,您的一生用“爱”做“桥”,使待渡的青年踏步向前,让分隔的两岸紧紧相连。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座“爱”之“桥”,已然存在于曾见到过它的人们的心间,并将一直存在,继续搭建。

是为记。

丁士轩 2018年4月5日清明节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