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1895—1953/ 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人。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与张书旂、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代表作有《田横五百士》《九方皋》《愚公移山图》《八骏图》等。
1929年9月,秋风瑟瑟,北平西单跨车胡同的一座四合院门可罗雀。徐悲鸿轻轻地叩开了门,迎面而来的即是齐白石。一头乌发34岁的徐悲鸿与白须飘髯67岁的齐白石一见如故,畅谈绘画诗文。此前,由执掌北平大学的李石曾引荐,徐悲鸿就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他以复兴中国艺术为己任,大胆地提出革新主张,在用人方面,不墨守成规,不重门派学历。
当时的北平画坛,死气沉沉,讲究“笔笔都要仿古,处处都有来由”。木匠出生的齐白石大胆创新,变革画法,既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又不落古人窠臼。可惜最初他的艺术知音者甚少,北平画坛对他一片冷嘲热讽,许多人指责齐白石的画是“俗气熏人”“不能登大雅之堂”。徐悲鸿却认为,齐白石“伸手出怪异,好像鬼神使之,非人能”,其绘画艺术可谓是“妙造自然”。
在简陋的画室里,徐悲鸿道明了来意,提出想请齐白石担任北平艺术学院教授。不想,齐白石以年龄为由婉言谢绝了。过了几天,徐悲鸿再次拜访白石先生,重提此事,又被谢绝。徐悲鸿没有灰心,第三次前去邀请。齐白石深受感动,坦率地说:“我一个星塘老屋拿斧子的木匠,怎敢到高等学府当教授呢?”
徐悲鸿诚恳而热烈地说:“你岂止能教授我徐悲鸿的学生,也能教我徐悲鸿本人啊!……齐先生,我徐某正要借重您这把斧子,来砍砍北平画坛上的枯枝朽木!”齐白石听了这番话,十分感动,便不好再推托了。后来,他特意作诗记徐悲鸿三次邀请的盛情厚意:“草庐三请不容辞,何况雕虫老画师。深信人间鬼神力,白皮松外暗风吹。”
齐白石上课时,不需讲课,只要在课堂上给学生作画示范即可,而徐悲鸿总是在旁边恭敬地陪着。然而,聘请了齐白石后,徐悲鸿遭到了画坛保守势力的集体反对,不到3个月,他就无奈地辞职了。齐白石也非常伤心,临行送诗句“最怜一口反万众”给他,感慨徐悲鸿是一个人在和所有人作对。
鸿雁悲鸣
1895年,徐悲鸿出生于江苏宜兴的一个平民家庭,原名寿康。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常应乡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家用。6岁起,徐悲鸿便跟着父亲读四书五经,9岁起正式从父习画,每日午饭后临摹晚清名家吴友如的画作一幅,并且学习调色、设色等绘画技能。由于家乡连降暴雨,庄稼悉遭吞噬,万般无奈之下,年仅13岁的他便随父辗转于乡村镇里,卖画为生,接济家用。
17岁时,徐悲鸿独自到当时商业最发达的上海卖画谋生,并想借机学习西方绘画,但数月后却因父亲病重而不得不返回老家。不久,父亲去世,家里却连一文安葬费也没有,他含泪向亲戚告贷,可是谁也看不起这个穷小子。这使他深感前途渺茫,世态炎凉,不禁悲从中来,犹如鸿雁悲鸣,遂改名为“悲鸿”。
20岁时,为了养家糊口,徐悲鸿再度来到上海。他怀揣同乡徐子明的介绍信前往商务印书馆,求见《小说月报》主编恽铁樵。恽铁樵看了介绍信及他的几幅作品之后很满意,答应让他为中小学教科书画插图。但第二天,当他再次来到商务印书馆时,又被告知国文部另一个主事人认为他的画不合格,刚燃起的希望之火又被浇灭了。徐悲鸿踉踉跄跄地跑出大门,一直跑到黄浦江边,看着滚滚而去的江水,他流下了酸楚的泪水,真想纵身一跃,从此万事皆休。
正在生死间彷徨之际,突然有人拉住了他的胳膊,这人是商务印书馆里的小职员黄警顽。原来,徐悲鸿离开商务印书馆时的绝望之态使这位热心人放心不下,于是一路尾随而来,果然见他要寻短见,赶忙及时制止了他。黄警顽将他带回自己狭小的宿舍,两人同睡一张床,同盖一床薄棉被,徐悲鸿暂时有了栖身之所。
为人生而艺术
在友人的扶助下,徐悲鸿考入了法国天主教会主办的震旦大学,为日后的赴法留学打下了一定的法语基础。在一次名流聚会的场合,他结识了当时驻足上海的康有为。康有为看了他的画后兴奋不已,当即邀其为自己画像,并为其题字:“写生入神”。后来,他又赴日本东京研究美术,饱览了日本的大量珍品佳作,深切地感受到日本画家在创作上写实求真,但缺少中国文人画的笔情墨韵。
1918年春,从日本归国不久的徐悲鸿,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5月14日下午,年仅23岁的他登上北京大学的讲台,发表了题为《中国画改良之方法》的演讲。徐悲鸿与台下的学员年龄相仿,但风度翩翩,器宇不凡,第一句话便语惊四座:“中国画学之颓败,至今日已极矣!”他在这篇彪炳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檄文”中慷慨陈词,提出了改良中国画的总方针和总策略:“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原定为3个小时的演讲,最后持续了5个小时。
1919年3月17日,获得官费生资格的徐悲鸿乘日本货轮,启程赴法国,开始了他8年多的留学之旅。他的目的很明确:“为人生而艺术!”初到法国时,曾有一位外国同学瞧不起中国,徐悲鸿义正词严地对那人说:“既然你瞧不起我的国家,那么好,从现在开始,我代表我的国家,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等到毕业的时候再看!”
此后,徐悲鸿发愤图强,钻研绘画,还抽空去观摩各种展览会。法国的冬天很冷,生活拮据的徐悲鸿买不起大衣,也常常挨饿。有一天,看完一整天画展的徐悲鸿又冷又饿,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肚子疼痛万分,摔倒在地。从此,他患上了胃**症,终生未愈。32岁的徐悲鸿在告别法国的前夕,把自己的9幅作品寄给了法国全国美术展,结果全部入选,震惊了巴黎艺术界。
独持偏见,一意孤行
1927年,徐悲鸿学有所成回到中国,开始积极创建现代化的美术教育体系。他主张艺术不是一群文人雅士玩赏的技艺,而是要改造社会,表达人性。很快,他参与了田汉、欧阳予倩组织的“南国社”,积极倡导“求美、求善之前先得求真”的“南国精神”。不久,又北上就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后因聘用齐白石等一系列事件风波,徐悲鸿又很快辞职回到了上海。
在上海,徐悲鸿巧遇好友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在国民政府的支持下正在筹备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力邀徐悲鸿拿出自己的作品参展。没想到,徐悲鸿却一口回绝,原因是展览中有许多西方现代派风格的作品。展览举办两周后,1929年4月23日,徐悲鸿在《美展汇刊》上发表了题为《惑—致徐志摩的公开信》。信中贬斥西方现代派风格的绘画,认为马蒂斯、塞尚、莫奈的画是“无耻之作,不可容忍”,由此引发著名的“惑之争论”。
徐悲鸿自称人生信条是“独持偏见,一意孤行”,并将其写成对联挂在家中。他还有一句著名的座右铭:“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他正是以“悲天悯人”的性格“一意孤行”,深恶痛绝地与西方现代艺术决裂,走上了彻底的现实主义道路。他的执拗和坚持,以致徐志摩不由地赞叹:“你爱,你就热热地爱;你恨,你也热热地恨。崇拜时你纳头,愤慨时你破口。眼望着天,脚踏着地,悲鸿,你永远不是一个走路走一半的人!”
悲鸿生命
说到徐悲鸿,总是跟他画的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早期画的马,体态圆润,温顺可爱。国难当头,他忧愤难按,心中的悲愤,使得笔下的马也开始变得骨瘦嶙峋,豪迈悲怆。奔马图的题款也常是“台儿庄大捷”、“辛巳八月十日第二次长沙会战,忧心如焚”等字样。有“抗战女兵”之称的谢冰莹曾说:“看来并不十分好的毛笔画成的战马,那有悲壮哀情的脸部和尾巴,令人一见就想配好枪弹,跨上马去,直冲入敌人的阵营,杀他个落花流水!”徐悲鸿奔走于中国香港、新加坡举办画展,募集资金捐给祖国,赈济抗日中的苦难民众。
1946年,徐悲鸿重回北平,成立北平艺专。在开学典礼上,徐悲鸿对学生们说:“我看了你们的入学志愿,没有一个人说自己要做一个伟大的了不起的艺术家,你们为什么不可以做一个伟大的了不起的艺术家?!”学生侯一民直至晚年,一直记得当时他那激动的样子。为了能让学生们接触到真正的艺术珍品,生活窘迫的他常常饿着肚子赶作一批画,拿到东南亚等地卖掉后,再将看中的艺术作品买来放置在教室里。时至今日,他当年花巨资从法国购买的6尊大型石膏像,依然静静地伫立在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内,供学生们素描使用。
徐悲鸿有一枚“悲鸿生命”的印章,凡是他购买的珍品,都会盖上这枚印章,唐朝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就是他盖了印章,失而复得的一件名画。他对看重的事物,也总是极力推崇,不惜褒奖之词,“天下第一”是他的口头禅。在他的辛勤耕耘下,中国的艺术界得以百花齐放。齐白石和傅抱石两位艺术大师,就是徐悲鸿慧眼识英雄的杰作。一个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徐君也。”一个说:“没有徐悲鸿,就没有我傅抱石。”
1953年9月,疾病缠身的徐悲鸿不无遗憾地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年仅58岁。他一生作画、藏画无数,却没有留下半点积蓄。不久,爱妻廖静文就将他留下的1200余幅作品,以及收藏的唐朝以来历代名家书画作品1000余件,以及各种珍贵图书、碑帖等10000余件文物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她在《徐悲鸿一生—我的回忆》中写道:“这些作品和藏品耗尽了悲鸿毕生的心血,凝聚了他对国家和人民深沉的爱。”1954年,廖静文还专门成立了徐悲鸿博物馆,四处奔波。
一代大师,徐悲鸿以一己羸弱的身躯,支撑起苦难中国的美术园地。他以画奔放的骏马闻名于世,却自诩为一只悲鸣的鸿雁,他饱经生活的辛酸和时代的磨难,却以“悲鸿生命”的情怀,温暖了艺术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