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1898—1948/ 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字佩弦,后改名自清,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散文集有《匆匆》《春》《荷塘月色》等,诗集有《雪朝》(与人合著)等,诗文集有《踪迹》,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1928年秋日的一天,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里,朱自清的三弟朱自华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忙奔上二楼父亲卧室,送给父亲朱鸿钧先睹为快。
此时的朱鸿钧已行动不便,就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朱自清的文章《背影》。诵读时,父亲的两眼老泪纵横,手不住地颤抖,但读完后,昏黄的眼珠却放射出光彩。他明白了儿子读懂了自己过去的关心,也明白自己错怪了儿子,他谅解了儿子。
文章早在3年前就写好了,关于写作的起因,朱自清曾说:“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这本《背影》是朱自清的第一本散文集,立即就被大家称赞为“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深深刻在了人们的脑海里。它的出版,奠定了朱自清在文坛上的地位,他的散文成就从此得到世人公认。
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
朱家是书香门第。朱自清是家中长子,父亲朱鸿钧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希望他将来有朝一日能光宗耀祖,所以从小就对朱自清既格外宝贝,又严加培养,一方面尽力保证小朱自清的生活无忧,一方面对小朱自清学习督教甚严。
朱自清小时候,科举初废,新学刚兴。父亲对新式学校的教学方法和读书效果很是怀疑,便把他送到秀才或举人那里学习古文和诗词。放学回来,父亲总要过目小朱自清的作文。
经常是在晚饭时分,小朱自清搬个小板凳坐在父亲身旁,父亲朱鸿钧一边喝着老酒,一边摇头晃脑低吟着小朱自清的作文。看到先生给予好评,就点头称好,欣然喝酒,顺手奖给儿子几粒花生米或一块豆腐干;看到文章所评不好、字句被删改太多,父亲朱鸿钧就训斥儿子,即使小朱自清泪眼汪汪也不放过,甚至一把火把小朱自清的作业烧掉。
在父亲严格督促下,小朱自清在古诗文和经史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朱自清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这对朱自清以后成为一代散文大家影响巨大。
1916年夏,朱自清考进北京大学预科。由于父亲失业“赋闲”,失去了经济来源,家中又人口众多,家里经济非常拮据。朱自清为减轻家里负担,提前投考北大,进入哲学系。
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时改用的,典出《楚辞·卜居》中的“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这是屈原被流放时请太子卜为自己占卦时说的话,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自清以此来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他同时还取字“佩弦”,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弦以自警。
至诚的态度
朱自清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他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
1923年8月,朱自清与好友俞平伯同游南京,夜泊秦淮河,领略秦淮风韵。这次泛舟河上,给两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离开南京时,两人相约作同题散文纪念这次旅程。
同年秋天,朱自清到温州十中教书,10月11日,即完成了著名的游记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发表之后,此文被时人称作“白话美术文的模范”,至今仍被视为描写秦淮河的名作。
朱自清散文的感情的真挚有口皆碑。他追求“真”“就是自然”,强调“修辞立其诚”。正是这种“至诚的态度”,使他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都倾注在字里行间。而这种从心灵深处流露出来的喜怒哀乐之情,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讲得也真卖劲
朱自清做事极其认真,教书、做人有自己的原则。学生陈天伦曾回忆朱自清在温州上课时的情景:“朱先生来教国文,矮矮的,胖胖的,浓眉平额,白皙的四方脸。经常提一个黑色皮包,装满了书。不迟到,不早退。管教严,分数紧,课外另有作业,不能误期,不能敷衍。最初我们对他都无好感,至少觉得他比旁的先生特别:噜嗦多事,刻板严厉……但他教书的方法,真是亲切而严格,别致而善诱。”
1925年暑假,清华学校加办大学部,成立国文系,在好友俞平伯的大力推荐下,朱自清被聘为清华教授,从此正式走上大学讲台。据吴组缃回忆,朱自清上课“讲得也真卖劲”。朱自清常是一手拿着讲稿,一手拿着叠起的白手帕,一面讲,一面看讲稿,一面用手帕擦鼻子上的汗珠。
朱自清讲课一般是援引别人的意见,极少说他自己的;偶尔说及,也是嗫嗫嚅嚅的,显得要再三斟酌词句,唯恐说丢一个字,但说不上几句,他就好像觉得已经越出了范围,赶紧打住。于是,又开始连连用他那叠起的白手帕抹汗珠……
1937年8月5日,日军占领清华园,朱自清收拾行装准备南下,9月23日只身冒险离开北平,后到达蒙自,担任西南联大的中文系主任。虽然条件异常艰苦,但朱自清对教学依然一丝不苟。学生冯钟芸回忆,朱自清的课需要引用的资料很多,这些全部都由他自己写在黑板上,两堂课里,黑板总是擦了写、写了又擦,弄得他两手白粉,甚至累得两颊泛红。
国家已到危急存亡关头!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在叙永县城设有西南联大叙永分校。在叙永的那段日子里,朱自清仍是按时作息,孜孜不倦地治学。随身带的行李中,这箱是书,那箱也是书。午夜,人们都已呼呼入睡,而他仍俯首案前,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不停地翻书查资料,笔耕不停。
在那里,朱自清遇见了多年不见的好友李广田,他们多次交谈,主要是讨论抗战文艺,特别是抗战的诗。后来,李广田写道:“相隔十年,朱先生完全变了,穿短服,显得有些消瘦,大约已患胃病,特别引起我注意的是他的灰白头发和长眉毛,我很少见过别人有这么长眉毛的,当时还以为这是一种长寿的征象。”
朱自清还曾先后应叙永县立初级中学、私立培根小学的邀请,给学生做学术演讲和抗日演讲。特别是1941年10月,朱自清在叙永县立初级中学的一次抗日演讲,至今仍是叙永人激励后生的最好教材。
朱自清在演讲中大声疾呼:“国家已到危急存亡关头!青少年应有爱国家、爱民族、爱自由的伟大志气。不要辜负大好时光,刻苦学习,将来担负起挽救国家民族的伟大使命,打败敌人,收复失地,誓雪国耻……”。他鼓励学生们“要努力学好各门功课,就如同拿起枪炮上前线杀日本鬼子一样”。当年很多听过朱自清演讲的学生深受鼓舞,有的初中毕业就奔赴抗日前线。
最完整的人格
李广田称朱自清有“最完整的人格”:“朱先生有至情,可并不一天到晚缠绵悱恻;他爱真理,也并不逢人说教;他严肃认真,却绝不板起面孔,叫人不敢亲近,只感到枯燥无味。他是极有风趣的,他的风趣之可爱可贵,正因为他的有至情,爱真理,严肃而认真。”
1948年6月间,国民党政府的法币像大江东下一样,时时刻刻在贬值,买一包纸烟要几万块钱。教授的薪水虽然月月在涨,但法币贬值更快,物价涨得更快,一时民怨载道。原来生活比较优越的教授们,此时也和广大人民一样难以生活下去,特别是家口众多的人,生活更为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便耍了一个手法,发了一种配购证,持证可以用较低的价格买到“美援的面粉”。也正当这个时候,美国政府积极扶助日本,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发出诬蔑和侮辱的叫嚣。一面是廉价收买,一面是扶植日本,侮辱中国人民。北京一些教授商量了一下,要揭穿国民党政府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发表一个公开声明。
1948年6月18日,朱自清愤而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了名,此时他的胃病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体重不足80斤,迫切需要营养和治疗,家里还有大大小小7个孩子,负担极重。但他仍旧拒绝这种“收买灵魂性质”的施舍,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朱自清曾说:“气是敢作敢为,节是有所不为—有所不为也就是不合作。忠而至于死,那是忠而又烈了。”毛泽东后来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称赞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1948年8月12日,严重的胃溃疡已经导致朱自清的胃穿孔,他最终不幸逝世,享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用颤抖的手抓住妻子陈竹隐断断续续地说:“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美国面粉。”书桌抽屉里留有半篇文章《论白话》,只写了1700字,而这,是曾用深情的笔触写下父亲的背影的朱自清,留给世人的最后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