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玄同 反纲常名教的完人(1 / 1)

钱玄同/1887—1939/ 原名钱夏,字德潜,号疑古,浙江吴兴(现浙江湖州市)人,语文改革活动家,文字音韵学家,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著名思想家。

在蔡元培时代的北大,教文字学的有两位老师,一位是新派的钱玄同,一位是老派的黄侃。钱玄同身材不高,戴着近视眼镜,夏天穿件竹布长衫,头戴白盔,腋下夹一个黑皮包,脚穿黑色圆口鞋。他走到哪里,哪里就响起了高谈阔论的声音。据张中行回忆,钱玄同上课时总是站着讲,准时开始,准时结束。

北大学生王昆仑选择了钱玄同的课,因为在学生们眼中,钱玄同不仅讲课口才好,而且代表着一种新潮的文化方向。钱玄同用普通话讲,深入浅出,条理清晰,如果化声音为文字,一堂课就成为一篇精练的讲话。而若以口才为标准排列名次,胡适第一,钱玄同第二,钱穆第三。

这天,学生们正在课堂听钱老师讲课,不料对面教室正在讲课的黄侃大声骂起钱玄同来。钱玄同听了也满不在乎,照样讲课。后来,王昆仑怀着莫大的好奇心,既听听钱玄同的课,也听听黄侃的课,以便两相对照。

选学妖孽,桐城谬种

清光绪末年,钱玄同赴日本留学,进入早稻田大学师范科。这个时期他在《民报》社拜见了章太炎(炳麟),章太炎介绍他加入同盟会;同时听章太炎讲文字音韵学,与黄侃成为同门师兄弟。据周作人回忆,由于钱玄同“造过反”,反对古文与汉字,曾被章太炎戏封为“翼王”。

1917年初,胡适在《新青年》2卷5号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之后,钱玄同立即在该刊2卷6号发表《通信》作为声援,内云:“顷见5号《新青年》胡适之先生《文学刍议》,极为佩服。其斥骈文不通之句,及主张白话体文学说最精辟……具此识力,而言改良文艺,其结果必佳良无疑。惟选学妖孽、桐城谬种,见此又不知若何咒骂。”

此后,钱玄同又发表了《论应用文之亟宜改良》等重要文章,提出了文章应加标点符号、数目字可改用阿拉伯数字、凡纪年尽量改用世界通行的公元纪元、书写方式“改右行直下为左行横移”等主张。

钱玄同的出阵,使陈独秀、胡适在寂寞中深受鼓舞。陈独秀对钱玄同的“崇论宏议”表示“钦佩莫名”。他在复钱玄同信中说:“以先生之声韵训诂学大家,而提倡通俗的新文学,何忧全国之不景从也。”胡适说,钱玄同对他的赏识使他“受宠若惊”,“自信心更强了”;又说,“钱教授是位古文大家。他居然也对我们有如此同情的反应,实在使我们声势一振”。钱锺书的父亲钱基博认为,胡适提倡新文学,因有钱玄同的声援而“声气腾跃”。

钱玄同的改良主张,引起了同门黄侃的极大不满。有一次黄侃与钱玄同相遇于章太炎住处,与其他人一起在客厅等章太炎出来。黄侃忽然大呼:“二疯!”钱玄同一贯尊重黄侃,但在大庭广众之下被黄侃如此戏弄,很是不悦。黄侃继续说:“二疯!你来前!我告你!你可怜啊!先生也来了,你近来怎么不把音韵学的书好好地读?要弄什么注音字母,什么白话文……”钱玄同忍无可忍,拍案厉声道:“我就是要弄注音字!要弄白话文!混账!”两人就大吵起来。章太炎闻声赶快出来,调解一番,两人才算作罢。

催生《狂人日记》

1918年《新青年》第4卷5号上,发表了署名“鲁迅”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小说一经发表便引起强烈反响。这便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钱玄同正是这篇小说的催生者。

钱玄同在为《新青年》撰稿的同时,也在为该杂志寻求合适、优秀的撰稿人。他自然不会忘记在东京的同窗好友周树人、周作人两兄弟,认为他们是国内少有的文学人才。钱玄同经常到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的补树书屋,劝说周氏兄弟为《新青年》撰稿。

周作人很快就有稿子交来,而其兄周树人却迟迟没有动手。钱玄同做事是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为能约到周家兄弟的稿子,他不厌其烦地经常拜访他们。他与周树人又都十分健谈,常常是下午四五点钟开聊,一直要聊到深夜十一二点方散,中间的晚饭也从未使他们的谈话中断。钱玄同把这种长谈戏称为“生根”,意即坐下不走,屁股生根。

一天,钱玄同穿着长衫拎着一只黑皮包,来到绍兴会馆,看到周树人正在屋里埋头抄录古碑,便不解地问:“你抄这些碑有什么用?”答:“没有什么用处。”钱玄同又追问:“那么,你抄他是什么意思呢?”“没有什么意思。”钱玄同再一次建议说:“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

周树人说,当时的中国好比一间铁屋子,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里面的人们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临死的悲哀;而如果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反倒使他们感到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钱玄同斩钉截铁地反驳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于是周树人终于答应了钱玄同的请求,写出了振聋发聩的《狂人日记》。从此,周树人一发而不可收,小说、杂文等作品不断,在同旧世界的斗争中,冲锋陷阵,所向披靡,成为文化革命的主将。

双簧戏与金心异

1918年,为扩大《新青年》的影响,引起社会更广泛的关注,特别是要对一些守旧派思想进行全面批判,钱玄同和刘半农经过一番策划,决定以一反一正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写文章,引起争论,批驳那些腐朽落后的反对新文化运动的顽固派。

1918年3月,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一文,洋洋洒洒数千言,罗织新文化运动种种罪状,攻击主张新文化的人“不要祖宗”。刘半农撰写了万余言的《复王敬轩书》,针对王敬轩所提出的所有观点一一加以驳斥,把实无其人的王敬轩批驳得体无完肤。

鲁迅后来称这场论战是一场“大仗”,郑振铎称其为“苦肉计”,而胡适则表示不满,认为“轻薄”。钱、刘的“双簧戏”上演后不久,真正的新文化运动反对派确实跳了出来。他们因王敬轩被批驳而坐立不安,要为王敬轩鸣不平了。

1919年春,赫赫有名的桐城派代表林琴南在上海《新申报》上的《蠡叟丛谈》中发表文言小说《荆生》,影射、攻击《新青年》的几个编辑。他以皖人田其美影射陈独秀,以狄莫影射胡适,以浙江人金心异影射钱玄同。林琴南在小说里幻想出一个英雄“荆生”,让这个伟丈夫寻衅闹事痛打田、狄、金三人。

为表示对林琴南使用的卑劣手段的蔑视,钱玄同虽有很多笔名,但常以“金心异”自称,鲁迅也常以“心异兄”“心翁”称钱。他们都曾使用“金心异”这个名字写文章,“回敬”过林琴南的诽谤、攻击。

反纲常名教的完人

钱玄同对于“经学”创见甚多,主张“考古务求其真,致用务求其适”;“打通后壁说话,竖起脊梁做人”则是他的处世原则。他发表在《古史辨》上讨论上古历史和儒家经书的文章,独见很多,影响很大。郭沫若对钱玄同在古史研究方面的一些观点非常赞赏,说:“这些见解与鄙见不期而同,但都是先我而发的。”

钱玄同既反对“泥古”,又反对“蔑古”,成为承袭清代道咸年间今文家极盛余绪,而又启发现代用科学方法扩大辨伪运动的第一人。早在1920年,钱玄同对顾颉刚说:“今文家攻击古文家伪造,这话对;古文家攻击今文家不得孔子真意,这话也对。我们今天,该用古文家的话来批评今文家,又该用今文家的话来批评古文家,把他们的假面具一齐撕破。”

顾颉刚认为这是一个“极锐利、极彻底”的批评,是一个“击碎玉连环”的解决方法。他回忆说:“我的眼前仿佛已经打开一座门,让我们进去对这个二千余年来学术史上的一件大公案做最后的解决。”

旧社会文人嫖娼、纳妾都是平常事,钱玄同从不这样,他说:“如此便对学生不起。”黎锦熙曾说,“钱先生自己一生在纲常名教中,可真算得一个‘完人’”,又说,“他一生安身立命之处,还是‘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之‘功利主义’,墨家的人生观。”

绝不污伪命

1933年,日寇侵入华北,钱玄同把眷属送到上海去住,自己也想离开华北到南方去。他写信给黎锦熙、罗常培说,自己“既无执干戈以卫社稷之能力”,只能以教书“骗钱糊口”,“无聊极矣!可耻极矣!”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北平沦陷,北平师范大学西迁陕西。钱玄同因病未能随校赴陕,也未能南下,只得留在北平。1938年春,他恢复了旧名“钱夏”,表示“夏”而非“夷”,不做敌伪的顺民。他常间接寄语随北平师大迁至城固的好友黎锦熙等,说:“玄同绝不‘污伪命’!”

1939年1月,钱玄同为解决李大钊子女生活的困窘和筹措赴延安的路费,拖着病体,四处联系变卖李大钊的藏书。1月17日傍晚,他从外面回来,即感身体疲惫、头痛,被立刻送往德国医院,确诊为突发性脑溢血,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仅52岁。

钱玄同逝世后,当时的进步刊物《文献》上发表的署名“乐颜”的《悼钱玄同先生》中说五四时代文化运动中,钱玄同的“斗争精神的表现几在任何一位同时代的斗士之上”,“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是现代转变期的代表人物”。又说:“壮年以斗士领导青年,中年以学者努力学术,晚年以义士保持名节,钱先生总算是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国家民族的一位完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