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当时间停止(1 / 1)

时间 [意]奎多·托内利 5118 字 1个月前

关于宇宙,我们已经知道了很多,也做了深入的研究,但随着知识的增长,我们也遇到了出乎预料的障碍。例如,宇宙中有一些区域非常动**,从我们所在的平静一隅得出的法则,很难推广到那些区域。

让我们看一看黑洞周围的区域。这些区域不是宇宙边缘的一小片,有时它们会牵涉一个星系中很大的一部分。有些星系的星系核被巨型黑洞占据,这些黑洞疯狂地吞噬着恒星及其他物质。它们吞下整个恒星时会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抛出物质,并伴随着极强的X射线或伽马射线暴。这会震撼恒星所在的整个星系,其破坏力是如此猛烈,以至人们很难准确地描述其动态变化。

我们研究出的物理法则能很好地描述稳定状态,其中平衡和规律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我们的数学工具,甚至我们的思维结构本身,在处理复杂体系时,尤其是其远未达到平衡条件时,就会很费力。比如,如果太阳系是围绕一个双星系统组成的,也就是说,地球绕着两个太阳公转,而这两个太阳又围绕着其系统的质量中心旋转,那么地球的公转轨道就会非常混乱。这时,就算排除万难满足了出现智慧生命的必要条件,要找出行星运动的规律也是极其困难的,甚至完全不可能。

许多世纪以来,我们一直都忽视这一切,而从自己的平静角落出发去看宇宙,以为存在一个普遍的秩序,并专断地将其推广至全宇宙。不过我们早已醒悟过来,知道这种态度是自以为是,完全出于我们的无知。现代科学告诉我们,宇宙中有许多区域根本就没有规律性;有一些区域我们完全无法了解,不知道其中发生着什么;还有一些区域非常特别,像时间流逝等稀松平常的现象也有着十分不平常的特征。

巴黎公社的时钟

1871年的春天,巴黎经历了诸多起义中的一次。在经历1789年7月14日法国大革命爆发及纷乱的拿破仑时期之后,巴黎人民曾多次表达过自己的不满。1830年7月底的三天里就发生过一次。当时,反对君主制的起义爆发,反叛者在街道上筑起路障,拿起武器对抗军队,起义军宣布波旁王朝结束,并让路易-菲利普一世掌权,他也是法国第一位君主立宪制的君主。1848年再次爆发起义,这一时期整个欧洲都陷于动**之中,2月末,起义者控制了巴黎,路易-菲利普被逼退位,法兰西第二共和国诞生,奴隶制被废除,男性普选权被确立。到了夏天,一场可怕的经济危机严重地影响到巴黎的工人和手工业者,引起了新的起义,这一次,军队用大炮轰开路障,拿破仑·波拿巴的侄子掌权,后通过政变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史称拿破仑三世。

巴黎的工人们对1848年的流血事件及起义的悲惨结局愤愤不平,情绪在灰烬中酝酿,只为在普法战争行将结束时爆发。1871年,遭受战败之耻的当局不愿妥协,引发了工人阶级起义。

这是一场真正的新革命,人们追求的是全新的目标:建立一种新型国家形式——公社。起义者废除了常备军,并将武器发给民众。他们为了与过去及雅各宾派的恐怖统治划清界限而烧掉了断头台,为了斩断对帝制的所有怀念而推倒了旺多姆广场上的旺多姆圆柱(亦称“拿破仑纪功柱”)。

巴黎人民想要建立反映自己梦想和期待的全新国家:教育免费且世俗化,大法官和官员由选举产生并且可被罢免,人民代表拿着和工人差不多的工资。这一次一切都要改变:艺术、科学、文学,以及每一个人的生活。

起义的最初几天,公社革命者向所有的公共时钟射击,将它们全部击碎。他们要建立的新世界不应有偷走生命、破坏家庭的时间,那种压迫性的时间即代表他们无法逃脱的命运,他们想借着打破时钟来改变这种命运。

在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中,人们特意修改了历法。新时代要和过去一刀两断,就连计算时间的方法也要变。随着君主专制的结束,谎言与奴役的时代也结束了。新月份的名称有一些体现了法国的气候,如雪月、雾月;有一些则体现了主要的农时,如获月、葡月。

这种历法被称为“共和历”,1805年被拿破仑废止,后来巴黎公社重新启用了它——尽管只用了几个星期。但这还不够,切割要进行得更决绝——人们要停止时间并让它重新来过。

那几个月的期望与幻想最终湮灭于鲜血中。失败是惨痛的,死亡人数多达几万,但这种冲天而起推翻一切的企图一直影响着19世纪的社会斗争,并最终导致20世纪初的俄国革命运动。

那段乱世中的一些“疯狂”想法继续流传着,时不时就会出现在文学艺术运动的基底中。

在公社数以千计的社员中,有一位陶瓷匠,他的父亲是一名木匠。陶瓷匠参加过国民自卫军,当过第十三联盟营第三连的连长。他是一名优秀的军人,与夏尔·德·西夫里成了好友,而夏尔的母亲安托瓦内特-弗洛尔·莫泰正是诗人保尔·魏尔伦的岳母。夏尔热爱音乐,他的母亲钢琴弹得非常好。这两个公社家庭来往密切,夏尔和母亲很快就发现陶瓷匠的儿子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的天赋,他在夏尔家上过几节钢琴课,9岁就展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这便是法国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克劳德·德彪西的音乐启蒙。

这位年轻的音乐家很快成为巴黎音乐学院最有才华也最不循规蹈矩的学生之一。1894年,刚过30岁的德彪西创作出短小的《牧神午后前奏曲》,许多人认为这部作品开了20世纪音乐之先河。俄国舞蹈家瓦斯拉夫·尼金斯基正是受到德彪西打破音乐传统的启发,于1912年以《牧神午后前奏曲》创作了一出芭蕾舞剧,彻底打破了古典芭蕾的传统,为现代舞打下基础。

年轻的德彪西在其代表作中将音乐变成声音图像,这深刻地改变了音乐中的时间运行,即不依赖任何的律动,也不表现出清晰的节奏,精巧的和弦依赖各种乐器的音色,形成如梦似幻的音乐语言。

也许德彪西这种融化音乐时间的尝试,就参考了他的父亲作为巴黎公社社员的经历,是巴黎公社试图停止时间以改天换地时留下的回响。

时间消失的地狱之所

巴黎公社的社员们不会想到,在起义失败100多年后,富有远见的科学家会从理论上证明宇宙中真的存在时间静止的地方。

202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同时授予罗杰·彭罗斯、安德烈娅·盖兹、赖因哈德·根策尔,以表彰他们在理解黑洞方面做出的贡献。这三位科学家获此殊荣也表明,黑洞这类十分奇怪的天体在现代科学中正获得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黑洞”也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推论之一,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认为它只是新奇的数学形式,没有现实意义。

德国物理学家卡尔·史瓦西40多岁时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指挥对俄前线的一个炮兵点。1916年(1),他让人送来爱因斯坦将改变物理史的文章,并在战斗间隙钻研不转动完美球形(2)恒星附近的时空弯曲。为了简化计算,他引入了一种新的坐标系。在他的球状对称的时空中,爱因斯坦方程有精确解,而且对每一个质量都能定义一个“史瓦西半径”,小于这个半径就会产生奇点,即时空扭曲到连光都逃不出去。这个半径之内的任何东西都无法逃逸,因为逃逸速度必须超过光速。

爱因斯坦通过书信收到了史瓦西的计算,结论太惊人了,他决定立即以身陷战事的史瓦西之名,将它们报告给普鲁士科学院。这个解很优美,但不管爱因斯坦还是史瓦西都不敢表示甚至不敢想象这个数学式背后隐藏着新型天体,因为已知的任何现象都无法将如此多的物质聚集在如此小的空间内。可惜,两位科学家之间的对话并未持续多久,天妒英才,1916年初,史瓦西病重,几个月之后就去世了。

到20世纪60年代,才有研究提出这样的天体真的存在。罗杰·彭罗斯是最早提出大质量恒星坍缩后会产生引力奇点的科学家之一。在1965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他提出了一种理论,这一理论在多年以后被认为是新研究领域的出发点。彭罗斯和非常年轻的斯蒂芬·霍金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此新型奇特天体的重要研究。两位科学家认为,我们的宇宙中存在时空奇点,在那里,时间停滞,失去意义,消失不见。我们是时候去寻找它们存在的信号,研究它们的特征了。

1967年,美国物理学家约翰·惠勒戏谑地将此类天体称为“黑洞”,之前它们一直被称为“暗星”。好像要让双关更明显似的,惠勒还提出了“黑洞无毛”定理,再度凸显其起名的轻佻。从那时起,人们一直在寻找任何能表明黑洞存在的信号,这深刻影响了现代天体物理学。

从定义上说,就不可能直接看到黑洞。它释放的引力是如此强大,以至任何光子都只能落回去,就像我们向上抛出的石块一样。由史瓦西半径确定的面被称为“事件视界”,在这个界限之内,任何信息都无法传播到宇宙其他地方。黑暗之幕将奇点与我们的世界永远分开,从我们的视线中隐去了时间失去意义的地方,仿佛是为了保护我们,让我们不必看到对我们来说自相矛盾的情况。

黑洞与普通恒星或另一个黑洞相互作用的景象令人惊叹,它们会发出各种信号,今天,我们已经能记录并识别这些信号。

从20世纪70年代起,越来越多的这类奇特天体被发现,而且数量每年都在增加。迄今为止已发现的黑洞可分为恒星黑洞和超大质量黑洞两大类,二者的大小、特征、产生的动力和经历的演化都很不一样。

恒星黑洞是密度极大的天体,但它们的体积相对于恒星甚至行星来说实在是太小了。做一个荒唐的类比,如果能找到一种方法把它弄到地球上而不瞬间毁了地球,就算是最大的恒星黑洞,放在巴黎或伦敦之类的大都市的范围内也绰绰有余。不过,这不大的体积内却聚集了几十个太阳的质量,当引力将如此大质量的物质约束在如此小的体积内时,黑洞的密度便高得惊人。

再者,史瓦西半径的球体中质量分布并不均匀,这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一般认为,所有质量都集中于球体中心的一点,其体积无限小,时空弯曲无限大,是时空的一个奇点。另外,一般也认为大部分黑洞都有角动量,也就是说会自转,因而球体的两极被压扁,物质集中处会形成一个小环形。如此集中的物质产生趋近于无穷大的时空弯曲,这意味着时间和空间在此失去了意义。更麻烦的是,这种点聚集会违反量子力学最基本的原理之一:不确定性原理。

这就是看不到尽头、吞噬周围一切的无底深渊。我们最可怕的上古噩梦成了现实。被视界守护着的区域中隐藏着一片神秘地带,在那里,时间消失了,现代物理学最稳固的原理也被动摇了。

参宿四的精彩终章

参宿四是猎户座的一颗星,在夜空中肉眼可见。它是一颗红超巨星,其亮度变化非常明显,因为它正走过漫长生命的最终阶段。通过大型望远镜,可以看到它的形状略不规则,质量巨大,大概是太阳的20倍重。它的直径非常大,如果把它放在太阳系的中心,那它就会瞬间吞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并接近木星轨道。

参宿四正在发出明确的信号:支持它燃烧的核燃料即将耗尽,最终的坍缩很快就会到来。它随时都可能爆发,变成一颗巨大的超新星,但谁也无法准确预测这一切将在何时发生。考虑到此类现象特有的不确定性,它的临终痛苦可能还会持续几千年,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它爆发时,将会上演一场令人无法忘怀的表演。

届时,天空中会出现一颗新星,即使在白天人们也能看见这颗新星,而且它比满月更亮。夜幕在几周内将不会降临地球,之后,新星的亮度会慢慢降低,但依然会在几个世纪内可见。爆发的**来临时,这颗巨星的最外层会以极高的速度向各个方向爆发,而最深处的核心受到引力坍缩的挤压,因此将缩成一颗半径几十千米的暗星。地球人可以在600光年之外目睹头顶上这一幕美妙的异象,见证一颗恒星的死亡和一个恒星黑洞的诞生。

中子星也可以形成恒星黑洞。当它们达到临界质量时,可以通过吸收与它们在双星系统中相互作用的普通恒星的物质,或者与其他中子星融合,形成恒星黑洞。

我们无法“目睹”这些现象,“看到”黑洞的唯一希望来自寻找普通恒星的反常行为。如果恒星与某个黑洞相互作用,它就会有非常奇怪的轨道,或者表现出形变的迹象。寻找恒星黑洞最有效的技巧之一,就是寻找发射X射线的双星系统。

当两个天体非常靠近,以至相互之间的引力让它们围绕着共同的质量中心运动时,就形成了一个双星系统。如果二者之一是一个黑洞,那它强大的引力就会从另一颗恒星上吸走大量电离气体。这些被吸出来的等离子体形成一个长长的条带,落向黑洞,并在越来越近的距离上绕着黑洞运行。

黑洞周围形成的这样一个巨大的电离物质圈,被称为“吸积盘”。因为角动量守恒,所以越靠近引力中心,速度就越大。从恒星上撕裂下来的等离子经历了灾难性的冲撞,并卷入湍流现象。这些电离气体以极高的速度旋转,产生了巨大的磁场,磁场又与这些冲向奇点的物质发生无序的相互作用。等离子体被加热到几千万摄氏度的温度,并放射出各个波长的光子。由于吸积盘释放出强烈的高能光子流,黑洞就变成了宇宙中的X射线源。如果双星系统中有一颗星可见,另一颗星不可见又发射着X射线,那这个双星系统就很可能包含一个恒星黑洞。

我们还曾观测到某些黑洞从两极喷射物质,形成对称的巨大羽冠。物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被抛出,射程极远,它们又会产生高能电磁辐射暴或带电粒子喷涌。

吸积盘和两极的近光速喷射让黑洞周围的区域全都变成了地狱一般的场所。恒星黑洞是非常危险的物体,它们能撕碎附近的任何天体,当吸积盘物质被吸到视界附近时,潮汐力会将一切撕得粉碎。

物体两端受到的引力差即为潮汐力。之所以叫“潮汐力”,是因为潮汐就是由月球对地球远近两面的引力大小不同而产生的。正是这种引力差导致了海平面周期性的涨落。潮汐力对地球的岩层也有作用,只不过效果不明显。在恒星黑洞中,潮汐力在距离视界几千千米时就非常大。重达几十个太阳质量的致密天体可以远远地粉碎靠近它的任何东西,不管是几千米宽的岩石小行星还是载着数位勇敢探索者的宇宙飞船。当潮汐力远超过物质的内聚力时,一切都将变形、拉伸、碎裂,最终化为基本粒子组成的“浮云”。因此,远在你到达视界之前,恒星黑洞周围的区域就已经对你非常危险了,所以最好还是不要为了看一看去靠近它。

到目前为止,在我们的银河系已发现约15个恒星黑洞,最小的是太阳的5倍重,最大的可达到70个太阳质量以上的质量。恒星黑洞这类天体相对少见,但仍大量存在于所有星系中,包括我们所处的银河系。最新的估计是,大约有上亿个黑洞在银河系游**。

上文已介绍过如何通过记录碰撞最后阶段发出的引力波来识别相互融合的恒星黑洞。这几年来,我们又有了探测和发现黑洞的新设备——引力波干涉测量术已经使我们能够识别出十几对恒星黑洞,不过对于这个领域我们只是刚刚起步。

引力天文学将使我们能够绘制出新的星图,或许还能发现恒星黑洞隐藏在视界之后的某些性质。在碰撞中,黑洞被撕裂,上一刻还困在视界内部的能量被释放出来,并传向全宇宙。那道界限藏起了时间停止的可怕之所,但也许不久之后,引力波就会帮助我们弄清视界之后发生的事情。

恐怖之最

如果恒星黑洞已经令你震惊,那接下来请你坐稳,因为我们要来看真正的恐怖之最了:超大质量黑洞。它是真正的怪物,任何一个头脑正常的人都不会想靠近它。它的表现让恒星黑洞造成的灾难看起来就像过家家。恒星黑洞是直径几十千米的致密小球体,而超大质量黑洞的直径则可达几十亿千米,真正是整个宇宙中最大的天体。某些超大质量黑洞甚至可以轻松包裹住整个太阳系。恒星黑洞最重可达100个太阳质量,而超大质量黑洞的质量则要以百万甚至十亿太阳质量计。

因为证明了人马座A*是位于银河系中心的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天文学家安德烈娅·盖兹和赖因哈德·根策尔与罗杰·彭罗斯共同获得了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黑洞的质量达到四百多万个太阳质量,和所有黑洞一样,它也无法被直接观察到。起初,这两位天文学家以为它只是一个普通的致密宇宙射电源,但通过观察附近恒星的奇怪轨道,他们推测这可能是一个巨型黑洞。事实上,它周围的一些恒星运动速度极快,超过2万千米/秒,其运行轨道也非常扁。很少有恒星能以7%的光速运动,如果轨道也非常怪异,那就表示约束它们的中心有着巨大的引力。后来,他们又发现有大量气体云以1/3光速,即10万千米/秒的速度向着这个“虚无”移动,它似乎吸引着周围的一切东西。之后,两位天文学家又找到了吸积盘存在及X射线发射的迹象,这些都是黑洞吞噬大量物质时会产生的。最后,他们还观察到,围绕它旋转的恒星在穿过引力场最强烈的部分时,发出的光会失去能量。这下终于没有疑问了,人马座A*就是一个巨大的黑洞。原来,就连我们宁静的银河系也隐藏着最可怕、最狂躁的天体:超大质量黑洞。

我们现在已清楚地知道,每个大星系都围绕一个此类强大天体运动。一直让我们着迷的宇宙繁星以其周期性而规律的运动,塑造了我们的时间观,而它们自己竟围绕着不存在时间的点旋转,这简直就是命运的玩笑——时间的旋转木马围绕不存在时间的中心亘古不变地转了一圈又一圈。

人马座A*的质量当然非常大,但与它的某些同类相比也是小巫见大巫。室女座NGC-4261星系中心的黑洞就重达10亿个太阳质量以上,不过最高纪录的绝对保持者现在还是J2157,它有340亿个太阳质量。在质量可媲美一整个中小型星系的黑洞面前,人马座A*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玩具。

这些“怪兽”天体都是通过研究活跃星系核发现的,所谓“活跃星系核”,是指星系中心发出电磁波谱高亮度的致密小区域。目前已发现多种活跃星系核,它们活动各异,有一些是放射性极强的射电源,有一些以近光速的速度喷射物质,还有一些则爆发出强烈的X射线或伽马射线。这些现象都源于同一过程:物质掉进中央的超大质量黑洞。所有爆发出的这些,都是恒星被中央黑洞粉碎后落向深渊时会放出的能量。在万籁俱寂的宇宙中,超大质量黑洞的各种活动产生了一系列无休无止的灾难,那是我们从未见识过的超级灾难,足以毁灭数十亿颗恒星。

M87*是离我们最近的超巨星。它位于室女座M87椭圆星系的中心,距我们约5350万光年。其质量据估计在60亿个太阳质量以上,对应的视界有380亿千米。它庞大到可以轻易囊括整个太阳系(包括最近被降级为矮行星的冥王星及其偏心轨道在内)。M87*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事件视界望远镜”计划(Event Horizon Telescope,缩写为EHT)的天文学家联合起来用几十个射电望远镜成功构建出它的图像。这张图传遍了全世界,人们可以从中清晰地看见环绕它的吸积盘,以及中间那巨型的视界。

关于这类庞大天体的形成有很多种理论,但似乎都没有对它们的大小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我们知道,一旦黑洞占据了星系中心,它就会无节制地增长,慢慢吞噬掉周围的一切。但我们也在一些年轻星系的中心观察到了巨型黑洞。有人认为是因为大爆炸后几秒形成了原初黑洞,甚至猜测原子大小的微观物体容纳了珠穆朗玛峰的质量,可能是由于宇宙初生时强烈的密度涨落造成小物体的引力坍缩。它们互相融合,质量越来越大,于是没有消散解体。另一些理论认为,浩瀚的原初星云聚合成了类星体,这些高度不稳定的天体最后坍缩成了巨大的黑洞,而不是进化成普通的恒星。

超大质量黑洞唯一的优势是视界处的潮汐力很弱。显然,超巨大的体型让它们在表面上没有“小弟”恒星黑洞那么凶猛。超大质量黑洞的平均密度非常低,而且质量越大密度越低。

10亿个太阳质量的超大质量黑洞平均密度仅和水相当,更大质量的黑洞的密度则可能和空气一样。这就导致潮汐力很小,在视界处几乎不存在,只有在接近中心奇点时才会变得显著。考虑到超大质量黑洞尺寸巨大,因此即使越过视界,潮汐力可能也要很久才能达到中心奇点。总之,对于超大质量黑洞,人们不仅可以在某些条件下穿过视界而不被撕碎,甚至可能根本意识不到已越过了视界而继续航行许久。

霍金的赌局

文学作品中让时间停止的总是魔鬼。在德国最重要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歌德的《浮士德》中,主角浮士德博士就与魔鬼墨菲斯特定下了以灵魂换时间的契约。而奥斯卡·王尔德小说中的主人公道林·格雷(3)梦想着青春永驻,结果却也是在地狱中沉沦。

黑洞周围地狱般的环境似乎印证了这一古老的偏见。引力让时间停止,让时空扭曲到失去意义。围绕视界的火圈让人联想起那些古老的场景、那种可怕而隐秘的地方:比如吃小孩的摩洛克统治的火焰之地欣嫩子谷,又比如蛇发女妖美杜莎看守的冥界,谁胆敢来犯,她用眼神就能让他石化(4)。

巨大的“围墙”环绕着恐怖之地,隐藏起时间停止的区域,也隐藏起我们寻找多年的科学秘密。能够找出适用于时空奇点附近的物理规律是无数科学家的梦想。但直接去探索视界之内的区域听起来是一个近乎疯狂的梦想,因为谁都知道这样的旅程是不可能实现的,就算实现了也是有去无回。但是想象一下却无妨,所以,现在我们就要开始以想象做物理规律不允许的事。

乐天风趣的斯蒂芬·霍金喜欢与朋友和同事打赌。他曾和超对称理论物理学家戈登·凯恩赌100美元,说希格斯粒子永远不会被发现。2012年,我们发现希格斯玻色子之后,他心甘情愿地付了赌注,还说其实很高兴自己赌输了。1974年,本着同样略带挑衅的精神,他和基普·索恩打赌,说当时最有可能被确认为黑洞的X射线源天鹅座X-1与他的主攻方向毫无关系。要理解霍金当时的想法,不妨看看他多年后说的话:“和基普打赌其实是一种保险。我对黑洞做了那么多研究,如果最后发现它们不存在,那真是大大浪费时间,但那样我就赌赢了,可以订阅四年的《私探》杂志(Private Eye),也算是一种安慰。”1990年,当有数据证实天鹅座X-1是一颗恒星和一个黑洞组成的双星系统时,霍金开心地向索恩支付了赌注:杂志《阁楼》一年期的订阅。

秉承这种精神,我乐于想象他们之间打的另外一个赌。因发现引力波而获得诺贝尔奖的基普·索恩和霍金一样,也是黑洞存在的最坚定支持者,因此,我们可以想象这两位朋友在探索黑洞这一危险的事情上赌了一把。

他们首先要选择一个超大质量黑洞。旅程当然还是很危险的,肯定一去不复返,但如果选恒星黑洞,那穿越视界的可能性就直接为零。两人最后选了M87*,它已闻名全世界,它的照片登上了世界各地的杂志封面。

想象一下,有两艘一模一样的宇宙飞船,一艘由霍金指挥,他选择在安全距离上围绕M87*运动。一艘由索恩指挥,他更勇敢,打赌说能穿越视界,一窥里面的情况。

因为是想象,所以可以忽略一些“细节”。比如两艘飞船如何走过了分隔我们和M87星系的五千多万光年,又是怎么毫发无伤地穿过了M87*吸积盘的地狱之境——这些都是早在到达视界之前就要面对的。不过我们不管这些,只关注最基本的问题。

两艘飞船通过无线电联系,索恩那边每秒发出一声“哔”。与视界接触的时间预计在午夜。23时59分57秒之前,霍金那边都能规律地收到每秒一次的“哔”声。但之后就变了,23时59分58秒的“哔”声似乎晚了一点儿,23时59分59秒的“哔”声则在一个小时之后才到,而且严重失真。再然后,信号就彻底消失了。索恩已穿越视界。霍金知道自己赌输了,现在他永远也等不到00时00分00秒的那一声提示音了。

不过,在索恩的飞船上并没有人察觉这一变化,穿越视界只是一瞬间的事,一切似乎都照常进行,哪怕最终的命运已经注定。在距离奇点那么远的地方,M87*的潮汐力是难以察觉的,没有人发现有什么异常。地球宇宙飞船穿越视界的历史时刻就这样毫无波澜地过去了。索恩和船员们打开香槟庆祝,尽管他们的眼神中隐约有着一丝不安。他们知道这将是一段漫长的旅程,但他们的命运已经注定。当飞船接近聚集了所有质量的奇点时,没有什么能阻止引力将飞船和船员们撕得粉碎。对外部观察者来说,飞船的时间停止了,但飞船上的人都不会有感觉。他们只有在有机会回头时才能意识到所发生的一切,才会看到越过视界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瞬间,对宇宙其他地方来说却是永远,不过,他们也很清楚这是不可能的。

现在,索恩无可挽回地走向那时间终结之处。旅程可能还会持续很久,但在黑洞中的坠落无法逆转。潮汐力会逐渐增强,直到撕碎一切,甚至连夸克都显得巨大。被引力撕碎的物质会失去实体,变成纯粹的几何形状,没有时间和空间,却包含着巨大的能量。

如果霍金的飞船上载着一架大型望远镜,能跟踪索恩的飞船,那他看到的就是飞船逐渐慢下来,最终停在视界的黑暗边缘一动不动,它发出的微光越来越红、越来越暗,好像被冻住了一样,直到彻底消失不见。

反过来,如果索恩能回头看霍金的飞船,那他看到的就是飞船越来越蓝,速度猛增,但也只在极短的一瞬间。一旦越过视界,外面发生的一切都不再可知,这个界限彻底分隔出两个世界。索恩向着黑洞中心没有时间的地方靠近,也许他会说出浮士德最终要履约时对墨菲斯特说的那句话:“假如我对那飞过的一瞬说:‘停留吧,你那么美!’”但现在就连歌德的美文也无法控制脱缰的引力。

(1).?疑有误,或为1915年,下文也说到史瓦西在1916年初就病逝了。——译注

(2).?不转动+完美球形,为简化研究假想出来的理想化模型,不转动则无角动量,标准球形方便计算。——译注

(3).?即奥斯卡·王尔德的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1890年)的主人公。为了使自己青春永驻,格雷将真实年龄转移到自己的肖像画上。年复一年,这幅肖像画上的人因承载了格雷的年龄和他犯下的罪行而衰老不堪,格雷则凭此青春常在,始终年轻迷人。

(4).?这里的火圈是指吸积盘,这一段是想塑造一种不可逾越的禁地之感,后面用的比方一个出自《圣经》,一个出自希腊神话,都是去不得、去了即死的地方。——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