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骤 2 整理——不断地定义、分类 1 从将物品全部拿出来开始(1 / 1)

其实,整理是一项定义自己拥有的每件物品的意义的工作。只要为每件物品赋予意义,整理就完成了。重要的是用自己的手触摸每件物品,不断地分类。根本没必要扔东西。

整理的基础是将物品全部拿出来。不要在物品被摆在书架上或放在衣柜里时去思考拥有它的意义或判断应该将它放在什么地方。

整理工作从将目标物品装进箱子里开始。这里说的箱子是指100厘米规格的箱子。然后从箱子里依次取出物品,思考拥有每件物品的意义,再将物品依次排列在地板上。整理完成时,所有的目标物品应该已经被摆在地板上了。

下面以衣服为例,具体说明应该如何整理。

首先将衣柜里的衣服从衣架上取下来,塞进箱子里。这一步不必叠衣服。

已经整齐地叠放在衣柜里的衣服也要重新整理一次。

经常有人会这样想:下个季节的衣服已经整理好了,最好别去动它们。也有人会想:已经收纳得很整齐了,不想再拿出来。但不管物品处在什么样的状态,一定要先装进箱子里,再依次拿出来。

逐一思考拥有每件物品的意义,并在其背面贴上标签

在将物品全部拿出来的过程中,在每件物品的背面贴上标签,写上拥有那件物品的意义。

我将这种标签称为“背面标签”。第82页列出了详细的“背面标签”表。请一边判断手中的物品属于哪一类,一边进行分类。

为了方便摆放从箱子里拿出来的物品,可以事先铺上塑料布。衣服可以直接放在**。

按照是否使用和是否喜爱进行分类

制作背面标签的第1个判断标准是“是否使用”。将要用的东西放在左边,不用的东西放在右边,进行区分。

在这个阶段不必深入思考,只要客观、严格地进行判断即可。

回顾自己在过去的1年中使用这些物品的频率,再设想一下在此之后的1年中的使用频率。

对于不是特别喜欢却经常使用的东西,如果抱着将来想和使用这种东西的自己决裂的强烈念头,可以归类到“不使用”分组。

第2个判断标准是“是否喜欢”。对于在第1步被判断为“不用”的物品,用“是否喜欢”这一标准再次划分。

应该留下不使用却仍然喜欢的物品,主动放弃不使用也不喜欢的物品。

如果思考10秒钟以上还是无法确定自己是否喜欢某件物品,可以暂时放到待定箱(可以是箱子、篮子或纸袋)里。在整理工作的最后,重新评估待定箱中的物品,看看能否分配相应的背面标签。

整理1箱物品花费的时间以15分钟为准。按每箱装有30~60件物品算,那么分到每件物品上的时间只有15~30秒。

担心自己无法遵守时间的人,可以在手机上安装计时软件,设置成每30秒提示1次的状态。这样可以保持紧迫感,同时继续进行整理。

如果一同进行整理的不止2个人,可以让1个人作为决策者,再选1个人作为帮手,以合作的形式进行判断,从而加快整理速度(见第66页)。

帮手向决策者提问:“你要用这个吗?如果不用,那你还喜欢它吗?”然后决策者有节奏地回答。如果决策者对某件物品的回答犹豫了10秒以上,就将它放在待定箱里,暂时搁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