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堂哲学课,讲课的是一位颇有名望的教授,学生们总是能够从他的课上得到人生启发。
一次,教授微笑着步入教室,手里拿着一个杯子和一块和杯子差不多大小的石头。学生们都好奇教授要做什么,满怀期待地等着。
教授把这块石头放入杯子,然后转过来问学生:“你们觉得这杯子里还能放进其他东西吗?”
学生们摇了摇头说不能,因为这杯子早就已经满了。
教授看着学生们,随手从上衣口袋里拿出一把碎石子,然后将碎石子放进杯子里。接着他继续问学生们:“这杯子还能放进其他东西吗?”
这下学生们变得谨慎起来,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可这杯子的缝隙已经被碎石块填满了,怎么还能放进其他的东西呢?考虑到此,大部分同学依然肯定地说不能。
听了学生们的回答,教授笑了起来,又拿出一小堆沙子,一边把沙子放进杯子里,一边摇动着杯子,直到这细细的沙子填满了所有的缝隙。接着教授又问出了同样的问题:“这杯子还能放进其他东西吗?”
学生们看着教授像变魔术一般,拿出一样又一样东西,然后把这些东西都放进了杯子。他们都有些发蒙了,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有些学生还是发声了,说这个杯子再也不能容下其他东西了,只是这声音有些迟疑和不自信。
教授没有说话,随后从讲桌上拿起了一小杯水,慢慢地把水倒入了杯子里。
所有的学生都以为事情到此就结束了,可没想到,教授又问出了同样的问题:“这杯子还能放进去其他东西吗?”
这下所有的学生都不敢说话了,静静地看着教授。只见教授拿起杯子,然后把杯子里所有的东西都倒入垃圾桶。然后他把空杯子拿给学生们看,笑着说道:“这不是还能放进很多东西吗?”
其实,教授通过这堂课是想让学生们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每个人都有非常大的潜力,当你觉得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事实上身上还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就像是你以为杯子已经满了,不能放进任何东西了,但是却依然可以放进碎石、细沙、水等。
更为重要的是,当你的潜力真正使用殆尽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换一种角度来思考问题,学会将自己的心放空,用一种空杯的心态来调节自己。
将心放空,我们就会对自我永不满足,就会及时调整自己,清空那些旧的东西,清空过去的失败和荣耀。它可以让我们不沉迷于过去,随肘调整自己的心态来适应新的变化。不管过去意味着悲伤、失败还是喜悦和成功。
所以,在通往梦想和成功的道路上,我们要学会清空过去,把自己的心放空。如此一来,过去的成功才能变成下一次成功的起点;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不断地迎接新的挑战,攀上一座座新的高峰。
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心放空了,我们的身体才能更“实”,思想上才能更轻松,行动上才能更积极主动。
有一年,哈佛大学的校长来北京大学访问,并且为万千北大学子进行了演讲。这一次演讲,他讲述了自己的一段特殊经历:
几年前,他抛开了所有重要公务,向学校请了三个月长假。他没有告诉任何人自己要去什么地方,包括自己的家人。只是出门前,他告诉家人说:“不要问我去什么地方,我每个星期都会打电话报平安的。”
就这样,他孤身一人来到了美国南部的一个村庄,过上了全新的、不一样的生活。在这里,没有人认识他,他也不认识所有人;在这里,他不是赫赫有名的人物,而是一个普通的人。他尝试了很多没有做过的事情,到农场打工,到饭店去洗盘子,自由自在地在田野里散步…
三个月后,他重新回到学校,依旧做着之前的工作。可是,他突然发现以往枯燥而烦琐的工作竟然变得有趣起来,积攒在内心的压力也得到了释放。这是因为经历了那段田园生活,他不知不觉地清空了自己的心,也把多年在心中积攒的“垃圾”清理干净了。
把自己的心清空,我们看似失去了很多,实际上却拥有了很多,因为这种方式为我们赢得了无限的发展空间。一张美丽的画作,再也无法在上面描绘什么;而一张白纸却有最大的自由让人去描绘,可以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这空白就是它最大的优势。
一个人想要不断成长,肯定要不断向前,不断超越自己。而如果不能把“杯子”倒空,那么过去的那些成功、失败、经验、悲伤、利益、欢乐就会束缚自己。所以,我们要学会把自己的心放空,时刻准备着挑战自我,如此才能活出生命最好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