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讲道理的人,赢不了会讲故事的人(1 / 1)

沟通的艺术 高文斐 1291 字 2个月前

这个世界上最难的有两件事,你知道是什么吗?一件事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里;另一件事是把自己的想法装进别人的脑袋里。每个人都想把自己的想法装进别人的脑袋里,然而这是世界上最难的一件事情,有时比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里更难。

比如,让领导同意自己的想法,让客户购买你的产品等,我们往往很难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改变原来的主意,即便我们摆出一大堆的道理,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依据,有自身固有的对事物的认知,这时你肯定会有一种挫败感,但你知道吗?如果我们换个方法,就可以成功说服对方。

还记得上学时,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吗?

战国时期,齐威王由于久处高位,心高气傲,不听规劝,结果被蒙蔽得很厉害。臣子们不敢直言规谏,这天邹忌和齐威王谈及自己的事情,徐公是远近闻名的美男子,但妻妾、客人一直哄骗说邹忌比徐公美,结果邹忌再三照着镜子,仔细端详自己,却发现自己实在不如徐公,于是得出结论:“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

邹忌以小悟大,将自身受蒙蔽的事情和国家大事联系起来,规劝齐威王:“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一定也和我一样受蒙蔽得厉害。”

就这样,齐威王被邹忌说服,欣然纳谏。之后广开言路,改良政治,齐国得以声名远扬。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邹忌当面劝解齐威王要广纳规谏,齐威王能欣然同意并做出改变吗?如果齐威王心胸还算开阔的话,有可能听听也不计较,但是也很可能不会从善如流;如果齐威王是个心胸狭隘的人,那邹忌可能就有生命危险了。

在说服一个人的过程中,我们习惯性地会摆出一些事实与数据,而事实与数据是非常枯燥无味的,而且人们因为固有的认知,往往不愿接受现成的“答案”,反而更喜欢自己通过某种途径去思考,然后自己悟出答案!那么,用什么方式来呈现才好呢?答案很简单,没有比讲故事更有效的方法了。

讲故事可以赋予冰冷的数据和事实以生命,人们在无意间会被故事吸引,并引发思考,如此感受会更深刻,远远胜于直接讲一大堆道理。

只讲道理的人,赢不了会讲故事的人。

这并不难理解,比如当你要告诉一个人,做人应该诚信的时候,如果你仅仅只是告诉对方,诚信有多么重要,是道德和修养的体现等等,那么不管你说的话多有道理,估计都不会给对方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但如果这个时候,你用一个故事来告诉他,一个人诚信与否会造成什么不同的后果,那么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前者之于对方来说,不过就是一碗没有什么滋味儿的“鸡汤”,营养或许是有的,但却缺少让人印象深刻的“味觉”体验。后者则显然更能引起对方的思考,增强代入感,让对方能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诚信”二字的重要。毕竟比起空口白牙的大道理,具有逻辑性和现实性的例子显然更能让人感受到真实。

董谈在一家汽车机械厂做车间主任,他刚上任不久,车间生产的一批螺丝钉就因为质量问题被客户投诉了,虽然这是上一任主任留下的“后遗症”,但为了不让类似的事件再发生,董谈决定召开一次部门会议。当董谈提及螺丝钉的质量不过关时,底下就有人开始诉苦说大家已经非常努力地把关质量问题了,但几十万个螺丝钉出现个别几个有问题也是正常的,对方公司实在有些小题大做。

董谈想了想,没有过多地说话,而是说:“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吧。”

大家不知董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都静下来不说话了,于是董谈开始讲起了故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家工厂负责生产美军的降落伞,当时为了提高降落伞的安全性,美国空军军方要求降落伞制造商必须保证100%的产品合格率。该工厂引进新技术,改进现有的技术,采取了种种措施,使降落伞合格率提升到了99%,并一再强调任何产品也不可能达到100%的合格率,除非奇迹出现。”

听到这里,底下的人开始议论纷纷:“对,怎么可能有百分百完美的产品”“看来,这家工厂和我们一样,也遇到了刁钻的客户”“我也觉得是,那个美军司令有些强人所难”……

董谈轻轻地笑了笑,继续说道:“可是,当军方公布了新的检测标准后,奇迹出现了。你们知道这一检测标准是什么吗?美国军方改变了之前检查每一个降落伞的做法,而是在每一批工厂交付的降落伞中随机抽取一个,让工厂负责人背上后,从飞机上跳下。从那以后,合格率神奇地变成了百分之百。”

董谈的故事讲完了,大家都陷入了沉默。

这时,董谈语重心长地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假如我们能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产品质量,那么百分之百的奇迹又怎么不会出现呢?”

从那以后,员工们对待产品质量比以往更加严格,工厂再没出现过因质量问题被退货的情况,董谈也因此获得了总经理的盛赞。

面对一片质疑和辩论的声音,董谈没有指责自己的手下,更没有滔滔不绝地讲大道理,而是通过一个故事引起大家的深思,让大家顿悟,可谓事半功倍。

我们都是爱听故事的人,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当看到一段长长的理论时就昏昏欲睡,而一听到“很久以前,有一个人……”,我们就能立即打起精神来,并且聚精会神地倾听。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当听到“很久以前,有一个人……”时,我们就知道一个故事即将开始了。

为什么我们这么喜欢听故事?其实不只我们,我们的大脑也很喜欢故事。当我们试着去理解一件事情时,大脑会开始自我挑战,不断寻找建立联结和刺激的方法。我们喜欢一切有情节的东西,当看到一出好戏,一篇好的新闻,我们会产生情绪上的反应,这是大脑接受资讯后开始产生的刺激。

在一家理发店里,有一个长头发的顾客喋喋不休地询问理发师:“为什么你给我理发的时候,总是讲一些魔鬼和强盗的故事呢?”理发师笑着说:“对不起,先生!你知道吗,当我讲这些故事的时候,你的头发就会竖起来,这样理起发来就容易多了。”这就是故事的力量,它来源于对人情绪的控制。

在沟通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立场的,也都是有目的性的,所以我们说的话对方不会完全相信,也不一定会听从。而故事既有吸引力,又能感染人,自然就是优选的说服方式,可以迅速地掌握全局,何乐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