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场说走就走的任性旅行(1 / 1)

伊丽莎白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拥有着美国成功女性所拥有的一切:成功的事业,丈夫,大房子。表面上看她很幸福,可实际上她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她的心,多姿多彩,五颜六色,始终没有为自己活的经历。用她自己的话说:“15岁起,我不是在恋爱就是在分手,从没为自己活过两个星期,只和自己相处。”

年幼时,伊丽莎白曾经以为长大后的自己会是儿女成群的母亲,可是婚后她才发现,自己既不想要孩子,也不想要丈夫。这种纠结让她终日生活在悲伤、恐惧和迷惘中。为了给自己时间和空间,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伊丽莎白任性地辞掉了令人羡慕的工作,开始了一个人的旅行。

这一走,就是一年。

在意大利罗马,伊丽莎白品尝美食,尽享感官上的满足,在世间最好的比萨与美酒的陪伴下,她感觉到了灵魂的重生。在印度,当地的古鲁和一位牛仔帮助她用四个月的时间走进自己的精神世界,与瑜伽为伴的日子洗涤了她那颗混乱的心。在印尼的巴厘岛,她找到了平衡世俗想法和精神超越的艺术,并意外地收获了爱情。

这是美国电影《美食祈祷和恋爱》中所讲述的故事,尽情享受美食,与心灵对话,平衡身心,品味爱情,这一切都发生在路上,发生在伊丽莎白任性独行的日子里。这一场旅途,是一种改变人生的经历,收获的不仅仅是旅途中的风景,而是细微事物给予心灵的感动,以及在孤独中的身心净化。

在微博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一辈子总该有那么一回,来一场说走就走的任性旅行。旅行的意义在于,每个人刚开始成长的时候,总是局限在一个小的范围当中,接受的人和事都是有一定限制的。而旅行让人放眼观察世界,见识不同的人,不同的事,视野变得宽广,进而影响到自身对很多事情的看法。

伊丽莎白的那一场任性的旅行,无疑是一场寻找自我灵魂之旅。过去的生活之所以让她感到压抑和迷茫,是因为少了自己的精神世界,用外界的一切来填补心灵的空虚,却从未给予自己真正的放松,考虑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而长达一年的独行,让她寻求到精神世界的富足,更深刻地感悟了生活。

一个踏遍了千山万水,看惯了山川湖海的人,是不会沉迷子小院落里的一处假景。

对此,有人将旅行总结为三重境界,第一重是邂逅了一个未曾到过的旅游目的地,在这种全然陌生的旅游过程中获得一种惊喜;第二重是在一个旅游目的地获得一种生活方式,反思现有的生活方式,进而让自己活得更舒服;而最高一重境界是在旅游中终于邂逅了全新的自己,更美好的自己。

在众人眼里,鹃子是一个任性的姑娘,每年她都会请假一个月进行环游世界旅行。先是周游亚洲,再去往欧洲,至今已在非洲各国辗转游**。不同于普通人的走马观花,她是以最贴近的方式去深入这个世界,品尝新奇美味的食物,了解各地的风俗习惯,见识各地的奇人异事。身上弹尽粮绝时,她也会练摊,其间她摸索到了学习水晶和宝石鉴定知识,以代购换取劳动所得。再后来,受同住一家旅店的他国小伙伴鼓励,她欣然走进一家教会孤儿院做了一名义工,帮助来自各国的朋友。

“请假一个月去旅行,你不担心失业吗?”有人问。

“不,我从不发愁没有工作,我发愁的是所有的工作都是一样的。”鹃子答。

什么选择旅行?鹃子说不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也许,是旅行勾起了她心里的某种欲望,比如自由自在的生活;也许,是她厌倦了“温水煮青蛙般”的日子,害怕一眼望到底的人生。但她清楚地感受到,每当走出写字楼的那一刻,她会有种久违的轻松感。天似乎比平时蓝了,风也柔和了,望着街上匆匆行走的人们,她突然萌生出一种同情感,而后又为自己即将到来的“新体验”充满期待。

其间,鹃子会用微信记录下过程中痛并快乐的每一天,她说:“在这个城市里,应该有很多和我一样的女人——单枪匹马地生活,高负荷地工作。这就是我在北京的6年,即便面对电视镜头里真实的生死离别,也麻木到哭不出来的地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旅行的时候,我感受到风一样的自由,内心的种种渴望,这就是我旅行的意义。"每次旅行回来,鹃子的精神状态都很好,总是能以积极饱满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她也会兴致勃勃地给人们讲旅行中的故事。而和她在一起,大家会觉得有更为广阔的交流空间,更有趣的交流方式。

喧哗的城市,重复的节奏,许多人如同一部机器日夜旋转,循规蹈矩,于是感觉空虚寂寞,甚至不知何去何从。既然如此,我们何不任性一点,去寻求自我的精神绿城呢?也就是说,我们要从繁杂的生活中抽出身来,趁阳光正好,趁微风不噪,趁现在年轻,说走即走,看陌生的风景,遇陌生的人们。

愿每个人都能在一场说走就走的任性旅行中,遇见真正的自己,遇见未知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