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曾经刊登过一篇题为《做沙丁鱼,还是做咸鱼》的文章,犀利的问题抛给所有漂泊在大城市的人们:“是选择在北上广,被挤得像沙丁鱼;还是选择在老家,当死咸鱼?”无疑,这是一个令几乎一代普通青年左右为难的问题。青春、梦想、希望、前途、归属,实在难以安放。
M是一家广告公司的策划,她说“小时候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去上海,我喜欢上海的繁华。曾几何时,上海这个地名几乎就是我的梦想。我努力读书,考上大学,最后终于留在了这个城市里。坦白说,上海不如想象中那么美,处处充满了残酷的竞争,而且我至今一直住着拥挤的合租房,但我不后悔,无论甘苦都是我的选择。我之所以如此任性,就是为了坚持自己当初的一个梦。我相信,这里虽然竞争残酷,但也装满了机会,只要耐心地寻找,总有一块我的立足之地。”
J来自西北一个小城市,自从大学来到北京后,他便任性地留在了这里,“越小的城市,越依仗人情。我的家是一个小城市,我没什么家庭背景,没有多少就业机会,想进入稍微好点的企业,难上加难。北京竞争虽然激烈,但环境相对公平,我可以任性地靠自己的本事生存,这就是我不离开的理由。”
P在广州拼搏了五年,残酷的竞争、复杂的人际,令他身心俱惫,于是他任性地告别了广州,跑到了未婚妻所在的城市——青岛,虽然现在的薪水不如在广州时那么高,但P却觉得生活得更滋润了,“最初,我有些不习惯,不甘心,因为这里的生活节奏很慢,而且工资比较低,可生活了半年后,我爱上了这里。这个海滨之城气候宜人,环境清新,而且生活压力很小,我不必为了生存朝九晚五,忙碌到顾不上生活,顾不上自己的身体。我想,任性就是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看过大城市的繁华后,在三十而立的年纪,我突然很想念自己的家乡。虽然这里有我的人脉、我的事业,但我还是任性地回到了家乡”,L说。“这个地方不大,但我的工作很稳定,而且能够跟父母生活在一起,没事时和一群朋友吃吃喝喝,不用为房租和搬家发愁,不用为工作焦虑得失眠,这就是幸福。”
毫无疑问,这些都是关于生活方式的一种抉择。听到这些不同的心声,不免联想到《伊索寓言》里那则关于城市老鼠和乡下老鼠的故事:
城市老鼠和乡下老鼠是一对好朋友,一天城市老鼠和乡下老鼠住腻了现在的生活,它们想交换一下彼此的处境:城市老鼠到乡村去生活,乡村老鼠到城市去生活。
城市老鼠来到乡村,立即被眼前的美景看呆了:草地上开着美丽的鲜花,稻田里长着绿油油的麦苗。一阵风吹来,城市老鼠觉得全身都舒畅。可是当它看到乡下老鼠每天的食物都是干巴巴的大麦和小麦时,不禁开始怀念起城市生活:“乡下都是过这种清贫的日子吗?在这里住着,除了不缺美景,什么都没有。干巴巴的大麦和小麦,我实在吃不习惯。我想,我还是应该回到城里生活!”一想到,城市里有面包、有烤肠等等好吃的东西,城市老鼠就恨不得立刻赶回家中。
乡下老鼠进城到了城市老鼠的家,进门的那一瞬间它傻眼了,这是多么豪华、干净的房子啊,而且这里的食物太丰富了,有面包、有烤肠等等!见此情形,它不由得心生羡慕。可是当它爬到餐桌上开始享受美味大餐时,突然间,“砰”的一声,门开了,有人走了进来。乡下老鼠哪里经历过这样的场面,它吓得屁滚尿流,连忙躲进墙角的洞里,半天都不敢再出来了,甚至吓得忘了饥饿。
在半路,城市老鼠和乡下老鼠相遇了。
城市老鼠对乡下老鼠说:“在乡下生活太乏味了,从早到晚一直都在农田上奔跑,长期吃大麦和小麦,冬天还得在寒冷的雪地上搜集粮食,原来你过得这么辛苦。
乡下老鼠不以为然地说:“老兄啊,还是乡下的平静生活比较适合我。这里虽然有豪华的房子和美食,可每天都紧张兮兮的,我还不如回乡下吃麦子,至少心里踏实啊!”
每个人在一个地方生活的时间长了,就会习惯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就习惯了这个地方的生活。不同个性、不同习惯的老鼠,眷恋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即便它们都曾经对不同的世界和生活感到好奇、有趣,可最后它们还是回归到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圈子里,并且都重新获得快乐和满足。
世界多姿多彩,谁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虎啸深山,驼走大漠,无不是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位置才造就了生命的极致。其实,生活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你喜欢的、适合你的,那就是最好的。
人之所以要任性,就是要掌控自己的人生。只要喜欢,放肆去想,大胆去做,任性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要向不喜欢的生活屈服,这种任性所带来的好处就是,让内心有了方向。若生命有方向,走到哪里都是追寻。就像当年苏轼被发配到惠州时写道: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