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一切关系都是博弈 关系学就是博弈学(1 / 1)

醒脑力 高德 691 字 2个月前

斯坦利送他的女儿去上音乐培训课。那儿还有两个女孩,以及一个可爱的玩具。那种玩具到处都有,制作得也不是很好看,没什么新鲜的。但这三个孩子却都希望独自占有它,于是矛盾便出现了。

三个女孩为了争夺这个玩具,互不相让,气氛越来越紧张。斯坦利和另外两个家长达成默契,先不干涉,看看她们三人怎么分配。一开始,她们都想说服另外两个小伙伴把玩具让给自己,结果效果当然不理想。最后三个人干脆动手打架,斯坦利的女儿占了优势,动用武力把玩具据为己有了。

这时,迫切需要家长介入。斯坦利从女儿手里把玩具拿了过来,交给了培训老师。他说:“既然你们都想要,那就谁也别要了,交给老师吧。”

一个玩具,却有三个女孩争着要。这时博弈就产生了,互不让步的结果就是没有人能得到这个玩具。造成的后果是:其中一方的心理不能得到满足;另一方的感情也有疙瘩。这个玩具让三个女孩的关系变得非常差。可以说,三方都受到了损失,愿望都没有实现,剩下的也只能是伙伴关系的不和或者冷战,从而可能会对她们之间的感情造成不良的影响。在这个培训课上,她们三个就成了敌人。

所有的关系都是博弈。为什么我这么说?人从来到这个世界开始,一切生存活动都是在对世界、对社会提出要求。当你提出要求的一瞬间,博弈就产生了。因为你提出要求,就意味着有人得做出让步,满足你的要求。

人们的生存要求不外乎想要达到三个目的:

1.我得到:更好的物质和生存条件;

2.我满足:各方面的需求;

3.我实现:各种各样的目标。

当一方不断地提出要求,但另一方却只能不断地让步时,这时出现的就是“负和博弈”。就像这三个女孩争夺一个玩具的过程一样。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关系中的“负和博弈”使各方交锋的结果是都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者总有一方得到的小于失去的,结果就是博弈失败,因为是两败俱伤。这种“负和博弈”是我们尽量要避免的思维模式,因为这种博弈只能加大我们与世界、与别人的矛盾,增加别人对我们的抵触情绪,即便你获得了一些东西,也可能会失去更多。

假如我们也和这三个女孩一样,在社会关系中产生“负和博弈”的结局,或者只运用“负和博弈”的思维去面对世界。那么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都会因为两败俱伤而与别人不再交往或者与自己有关系的人反目成仇,这一定是你不愿看到的结果。

因此,你必须明白关系学的本质就是双赢博弈,而不是对抗,也不是“负和博弈”。博弈的目的是双赢,而不是双输。基于这一点去思考,你就发现了一切人际关系的逻辑基础,并且能够快速找到自己的思考原则。

你要学会的—引导对方;

你要明白的—博弈并不都是对抗;

你要警惕的—不要随便破坏博弈均衡。

当有人向我请教用什么样的思维去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时,我通常都会告诉他两点原则:第一是博弈,就是建立博弈思维;第二就是底线博弈—只要在保证自己一方能获得最大利益的同时,还能做到不挑战对方的底线。

总的来说,博弈思维并非单纯的对抗思维,它也包括合作。这正是关系学的精华,也是建立成功关系的根本。

要让自己永远看清事实。我们的生活、事业以及一切与生存有关的东西,都是一种底线博弈。我们要将自己的思维纳入底线博弈的逻辑,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地让自己的理性持续更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