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康娜告诉我:“现代媒体不仅是被动地提供给我们信息渠道,而且在传输资源的同时也在改变我们思考的模式。换句话说,它们提供了新的思维,以及建立了新的思维的方式。在这种新的模式下,人们对信息的接受就开始变得盲目和冲动起来,总是跳跃和有选择地接收信息,缺乏逻辑性。”
在史无前例的互联网变革中,人们在习惯上早就适应了,心理上却从未适应。对过去几千年间习惯了纸张和书本的人们而言,高速的网络提供的信息太过海量了,速度、数量以及即时的特点都让人无法集中注意力,也难以深度思考。
这时,人的大脑对信息的处理方式也逐渐变得“网络化”—高速传送、接收,不再细细品味,也不再谨慎地审视。
信息:“开门,我要进去!”
大脑:“门已经不在了。”
思维:“我对信息全盘接收,但只选择我喜欢的、刺激感强的。”
在一次培训课上,斯坦利也对坐在台下的思科公司的员工给出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在昨天,我们习惯于在文字的海洋中潜水,但今天,却都在奔腾的信息海洋上冲浪。这既代表着蓬勃发展的未来,也喻示着我们大脑的不幸。”
跳跃和选择式的接收信息,具体的表现是什么样的?
1.思考方式的变化:倾向于直接和新鲜感
这样的变化显然不止发生在卢汉和科尔的身上。我在上海出席一次互联网论坛时,几位资深的报刊编辑对我说,他们曾经酷爱读书,每年都制订阅读几十本书的计划,但这两年来,已经完全放弃了阅读纸制书籍。“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为什么如此倚赖网络了?我的思考方式为何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难道只是因为方便,或者是因为这个世界的变化太快了?”
他们反映说,在信息的接收过程中,大脑的第一需求就是直接和新鲜。越能以最快的速度给他答应,他就越喜欢哪一类信息。这说明,大脑明显变懒了,也更有娱乐的倾向,正在逐渐失去本该具有的严肃性。
2.失去了长篇阅读的能力
在深圳一家公司上班的小周给我写来邮件,他讲述了互联网如何改变了他的思维习惯。第一个改变就是阅读的习惯发生了变化。他说:“现在我已几乎完全丧失了阅读稍长一些文章的能力,而且不管是在网上,还是在纸上。”
小周的思维呈现出了一种“片段式”的特性,这充分反映了人们在上网快速浏览多方短文时的典型习惯。长篇阅读是不可接受的,超过几千字就让人焦躁,坐立不安,只能进行片段式的阅读,比如我们无法在网上通篇阅读《百年孤独》这样的名著,只能像随笔那样阅读短文,然后接收碎片化的信息。
正如斯坦利所说的:“人们在海量的信息时代失去了这个能力。即便是一篇超过了三四段的很短的文章,也变得难以吸收了。大多数时候,就只是简单地扫一眼罢了。”然后呢?半小时的时间就能让我们忘记。信息如同流水,在大脑中流过,却留不下深刻的印象。
3.海量浏览,然后快速得出结果
上面的两种特殊的阅读和思考习惯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验证,最明显的表现是—我们接收信息时只是为了用最快的速度获知“结果”,而不是享受体验信息的过程。对此,我们进行了6年的研究,调取了多达90个学术类网站的日志,对访客的行为进行了分类和抽查,还用打电话、发邮件的方式与他们每个人进行了交流。
调查结果显示:访客们都喜欢在网站上“匆匆掠过”。他们尽管在短时间内浏览了大量的信息,却总是从一篇文章“跳跃”到另一篇进行浏览,甚至同时打开数个网页,这个看一眼,那个看一眼,而且几乎不会看自己已经访问过的文章。
通常的习惯是,人们在打开一篇文章以后,基本上读上一两页,然后就马上转到了别的网站。记住什么了吗?有的访客说,他们有时会把自己喜欢的长篇文章保存到收藏夹,作为一个标记。但也没有证据显示他们会回头再读。对更多的收藏信息,他们第二天就完全忘记了。隔上几个月整理收藏夹时,才突然发现:“哦,原来还有一些文章我没有看。”实际上,在这期间他们又在别的网站搜索过完全一模一样的信息,却根本记不起来自己早就把它收藏在电脑中了。
这很明显,错误的接收方式让我们告别了对信息的传统接收方式,却没有建立起更好的习惯。一种简单到极致的习惯已经无比强大:人们在标题、内容页和摘要间进行着平行式的“海量浏览”,为的就是可以很快得到结果。但是思维能力呢?它却正在悄然退化,变得脆弱与愚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