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最好欺负,也最好掌控的,就是那些脸皮薄心软还怕得罪人的人。
脸皮薄,便不好意思拒绝别人的请求,尤其是对那些死缠烂打的人毫无招架之力;心软,便容易被蛊惑,别人可怜巴巴一诉苦,以往受过的教训就都抛诸了脑后;怕得罪人,便习惯讨好,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哪怕心里有不同意见也不敢随便表露。
可见,在这个世界上,脸薄心软怕得罪,那你就注定只能自己多受罪了。
人是这个世界上最擅长见缝插针以及得寸进尺的生物,你永远别指望任何一个人类会因为你的退缩和可怜巴巴而产生负疚感。如果你是个不懂拒绝的人,那么请相信,你的身边往往会吸引更多得寸进尺的家伙。
比较残酷的现实是:你越是软弱可欺,欺负你的人就会越多;反而是那些有脾气,懂得拒绝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真心的尊重。
02
曾经听过一个名为《好好先生》的相声,主人公是一位“好好先生”,从来就不会发脾气,哪怕自己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和不合理的伤害,往往也都能一笑置之。所以周围的人都夸他是个宽容大度的大善人。
在路上被狗咬了,他不生气,也不责怪没看好狗的主人,反而还要虚与委蛇地去夸赞对方的狗生龙活虎。直到主人带着狗离开,他才一个人一瘸一拐地去看医生,为自己的倒霉哀叹不已。
被酒驾司机追尾,他不生气,也没有指责对方,甚至连交警都没打算叫,还一个劲儿地附和对方,大谈特谈什么“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等送走满身酒气的醉驾司机,他才有空为即将支出的修理费心疼不已……
当然,相声里所描述的情节不免有一些夸张的成分,但在现实生活中,像“好好先生”这样,总是习惯取悦他人,甚至为了避免得罪人而毫无底线地讨好别人,原谅别人的人,还真的并不少。
这样的人看起来似乎处处在与人为善,但实际上却是懦弱无比。他们不敢坚持正义,不敢表达自我,一遇到事情就想逃避,用所谓的“宽容”“善良”来麻痹自我。即便自己是占理的一方,他们也往往不会去据理力争,反而还步步退让。这样的人,何其可悲!
《论语》里有句话:“乡愿,德之贼也。”意思就是说,那些在社会上不辨是非,处处讨好的所谓“忠厚老实”人,实际上才是真正败坏道德的人。
不辨是非的善良是一种懦弱,委屈了自己,也害了别人。因为正是存在像你这般毫无底线的退让和讨好,才会助长那些嚣张跋扈、道德败坏者的气焰。
03
大道理告诉我们:“做人应助人为乐,不求回报。”
这话其实只说对了一半,真正符合现实的描述应该是:“做人应助人为乐,但同时也应要求对方给予相等的回应。”只有建立在等价交换上的人际交往,才有可能会长长久久。
自私与贪婪是深植于人性的两大原罪,而但凡是违背人性的东西,都是不可能长久的,比如单方面的付出与牺牲。
有人说:人们对轻易就能得到的东西,往往是不会去珍惜的。在人际交往中,这句话同样适用。如果你总是对他人无条件、无底线地付出,轻易就把自己的真心捧到别人面前,那么久而久之,你的付出和真心在对方看来,就会变得越来越廉价,甚至成为一种习惯和理所当然。
这就是为什么在生活中,那些总是习惯为别人付出、妥协、退让的老好人,却恰恰很少会得到别人感激的缘故。因为在众人眼中,他们的软弱与退让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就好像每天吃饭喝水那样平常。反而如果哪天这种“常态”没有了,或许还会引起人们的抱怨和反感—毕竟你是那么好欺负啊!
比如我的一位亲戚,自身经济条件不算好,可他的朋友们却特别喜欢向他借钱,因为他这人好面子,脸皮薄,哪怕心里再不愿意也都不会拒绝别人的请求。更重要的是,借出了钱之后,他还不好意思去追债,自己日子都过得紧巴巴了,口头上却还要故作慷慨。
其实,但凡是认识他的人,哪有不清楚他的状况的,可即便如此,大家依然还是毫无愧疚之心地去占他的便宜。当着他的面,人人都夸他仗义、慷慨、够朋友;私底下却人人都笑他打肿脸充胖子。
可见,你的不拒绝,不过是助长了别人对你的欺负和压榨;你脸薄心软怕得罪,不过是增添了别人得寸进尺的筹码。不想让自己活受罪去养一群“白眼狼”,你就必须学会拒绝,学会坚守底线,不要轻易就被别人所掌控,把日子过得卑贱又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