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受别人的坏情绪,不敢表达自己的情绪 01(1 / 1)

前一阵聚会的时候,朋友喝多了,突然对我说很想放飞自我,一个人跑到没人认识他的地方待几天。我问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他说,和人待在一起,感觉真的很累。朋友的话让我感到很吃惊,但更令人意外的,是他说这话时语气里所透出的浓浓的疲倦。

在所有人眼中,朋友都是个积极向上、性格开朗的乐天派,就像个小太阳一样,身上仿佛没有丝毫阴霾。但那天晚上的谈话却彻底打破了这一印象,相交多年,我竟是第一次发现,原来在朋友灿烂的笑容底下,居然埋藏着这样多的负面情绪。

朋友的母亲以前是个大家闺秀,后来家道中落,嫁给了朋友的父亲,日子过得其实还算富裕,但和从前自然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母亲就对朋友的礼仪有着十分严苛的要求,绝不容许他在别人面前有任何失礼的举动。

朋友说他还记得,在很小的时候,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母亲让他出来和客人打招呼。可那天朋友心情非常糟糕,他和最好的朋友因为一些误会而绝交了。那时候的他不过只是个五六岁的孩子,根本不懂得掩藏自己的情绪。朋友的失礼触怒了母亲,客人离开之后,朋友被母亲关到了门外,不论他怎样哭喊道歉,母亲都不肯给他开门。那天他在家门口足足站了快两个小时,每一分每一秒都沉浸在被抛弃的恐惧之中,直到父亲下班回家,他才终于被容许进门。

在朋友的成长经历中,这样的“教训”并不少,于是他渐渐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绪,戴上最容易讨人喜欢的面具。事实上他做得很成功,他成功扮演了一个最容易赢得别人欢心的角色,然而面具下压抑的痛苦和疲惫,却也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

第二天再见到朋友的时候,他的脸上又挂上了那如同阳光般灿烂的笑容,和从前一样,他依旧是那样开朗活泼,积极向上,昨晚的脆弱与疲惫仿佛从来不曾存在过一般。说实话,我都替他压抑得慌!

02

情绪就像水流,只能疏不能堵。那些能够表达出自己内心情绪和感受的人,内心往往要比那些习惯压抑自己情绪和想法的人更强大。

人们之所以习惯压抑情绪,不敢表达想法,并不是因为懂事或体贴,而是因为他们畏惧。他们害怕将负面情绪表露出来之后,会招致别人的反感,会被指责和批评。因为太过在乎他人的眼光和想法,所以他们可以逼迫自己去忍受别人的坏情绪,却丝毫也不敢表露自己的坏情绪。长久来看,这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都是极为不利的。

一位朋友曾说过他五岁女儿的事。

朋友的妻子在一家贸易公司工作,负责市场销售,常常会遇到一些奇葩的客户,有时憋着一肚子气,回家脸色自然不会好看。对此,朋友已经司空见惯,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当。

一天,妻子下班回家,一看那黑气沉沉的脸色就知道肯定又受气了。朋友很“识时务”地降低自己的存在感,小心翼翼地避免去“触雷”。

这时候,五岁的女儿却像往常一样,朝着妻子扑了过去,笑嘻嘻地求抱抱。妻子烦躁地呵斥道:“都多大的人了,整天要抱,烦不烦人!”

莫名被训斥的女儿愣了一下,接着便爆发出了惊天动地的哭声,一边哭还一边教训她妈妈说:“叫……叫你抱抱怎么了?平时……平时不让抱非要抱,现在心情不好就骂我……你……你……你以后别想抱我,不让你抱了……自己不开心,就冲我发火……”

听着女儿抽抽噎噎、断断续续的指责,妻子原本烦恼的表情渐渐舒展开来,眼底盛满了内疚,然后郑重向女儿道了歉。

这件事让朋友非常触动,他说,一直以来,他都已经习惯了妻子偶尔的喜怒无常,觉得这是件很正常的事,只要小心避开就行了,以至于有时明明心里颇有微词,却连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都忘记了。这件事情让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不该为了避免争执就去忍受妻子的坏情绪,以及压抑自己心中的情绪。否则妻子不会意识到自己的坏情绪对家庭造成的伤害,而自己对妻子的不满也会在一次次的压抑中越积越多。夫妻相处,贵在交流啊!

03

语言是上帝赐予人类的瑰宝,因为有了语言,所以人与人之间能够建立沟通,表达彼此的想法,并在协商中找到共赢。

我们都是普通人,没有神奇的心电感应,如果不能将喜怒哀乐表达出来,那么对方或许永远都不会知道你在想什么。

人们退让、容忍,往往是为了避免麻烦和争执,然而,人与人交往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不是退让和容忍就能解决的,我们需要的是交流,是协商,是告诉彼此自己的想法与感受,从而找到对双方更为有利的相处方式。

要知道,毫无原则地为别人的坏情绪买单,这不是一种体贴,而是一种纵容。感情的长久发展是建立在双方的交流与理解上的,单方面的退让只会将自己逼到无路可走的境地。所以,别再用那自以为的“温柔”为借口,纵容对方嚣张跋扈的同时,也把彼此之间的感情逼上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