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多到做不完,深深陷入“风险疲劳” 01(1 / 1)

2017年的圣诞夜,一出悲剧发生了,就读于西安某大学的药理学博士杨宝德投河自尽,一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陨落了。令人咋舌的是,这位原本有着光明前途的在读博士之所以选择自杀,竟是因为不堪忍受其博导周教授的奴役。

在这出悲剧发生之后,《中国青年报》对此事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报道,为大众勾勒出了这个年轻人在生命最后的时光中所经历的那些痛苦与绝望。

众所周知,很多导师其实都会让自己的学生帮忙做一些杂活,这种现象简直是司空见惯。但杨宝德的导师周教授显然要更过分得多。据了解,他对杨宝德有一个要求:必须24小时待命,接电话晚了都会挨骂。

每个周末,杨宝德都要去周教授家帮他打扫卫生,平日里更是连打扫办公室、拎包、拿水、开车接送、陪逛超市、洗车擦车、以极低价格给导师熟人家的孩子做家教等等事情都是杨宝德必须做的。此外,在周教授有应酬的时候,杨宝德还得负责陪他去挡酒。虽说是在读博士,但实际上杨宝德的大部分时间其实都耗费在了为导师服务上,简直就像是周教授的全能管家。因此,在读博士的一年半时间里,杨宝德的科研成果少得可怜,他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来踏踏实实地做科学研究。

最终,因不堪忍受巨大的压力和精神折磨,杨宝德选择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而这其实已经是他第二次自杀了。

在杨宝德死后,他的女友发了一条长微博,严厉谴责了那位奴役学生的导师,并表示,对于男友的死,他那位导师应该负70%的责任。

对于这出悲剧的发生,导师和学校都有难以推脱的责任。如果周教授不曾奴役自己的学生,把他当作廉价劳动力来压榨;或者如果学校的管理能够再规范一些,而不是放任导师肆无忌惮地欺压学生,那么这出悲剧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但最重要的是,我们或许更该好好反思一下这位博士生,为什么从不拒绝,从不反抗,让自己陷入“风险疲劳”而不可自拔?当你连死亡都不再畏惧的时候,难道还连反抗的勇气也没有吗?

02

从小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就在告诉我们,要尊师重道,要乐于助人,要有奉献精神。但很少有人教育我们,要学会拒绝,要懂得为自己设定原则和底线。

杨宝德的悲剧归根结底在于他自身性格的软弱。很显然,对于他这样的孩子,无论长辈还是老师必然都会十分喜欢,因为他几乎不会拒绝长辈或老师,甚至可能是同学所提出的任何要求。但这种喜欢同时也是极为廉价的,说到底也不过是对一个好用的“工具”的喜爱罢了。

如果杨宝德不能改变自己的软弱和不懂拒绝,那么即便今天他没有遇到奴役他的周教授,明天他也可能会遇到比如王教授、李教授、陈教授等等。

所以,做人一定要懂得拒绝。在尊师重道的同时,要懂得分辨是非,不能因对方身份辈分比你高就事事顺从,凡事得讲一个理;除了乐于助人之外,更要懂得划定底线,不能为了不得罪就无底线地去讨好对方,透支自己的时间与精力;要有奉献精神,但更要学会保护自己,并不是所有事情都值得你去牺牲自我的。

03

人这一生所拥有的时间与精力都是有限的,你把时间与精力浪费在一些事情上,就不可避免地要放弃另一些事情。但悲哀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会因各种抹不开的面子情而将宝贵的时间与精力浪费在一些无关紧要,甚至是对自己毫无好处的事情上。

朋友大伟某天突发奇想,把自己一整天的行程记录了下来:

早晨起床后,到早餐店买完早餐,又花了大约二十分钟绕路、排队,帮同事“顺便”带了一杯咖啡;抵达公司,外出送文件时被同事拜托“顺路”帮忙寄信,多走了两条街;午休时接到失恋的表妹的电话,听她号啕大哭,喋喋不休,一个小时;下午被公司的前辈拜托帮忙做事,无法拒绝,导致自己的工作没能按时完成,只得选择加班;比平时晚下班两小时,接到大姑电话,让“顺道”带点消夜回去,无法拒绝长辈,于是绕路、排队、买消夜,浪费一个半小时……

大伟说,一天下来,感觉非常疲惫,事情多到做不完,但仔细想想,却有至少30%的事情都是别人的事情,和自己是毫无关系的,只是无法拒绝,无法说“不”,于是只能将原本就紧巴巴的时间和精力不断透支。

瞧,很多时候,你的疲劳实际上都是可以避免的,但没法子,谁让你抹不开面子,谁让你无法拒绝,谁让你习惯牺牲自己去讨好别人呢?最终,只能让自己深陷“风险疲劳”,把自己一步步逼入绝境。

其实,既然他都好意思来麻烦你了,你又何必不好意思拒绝他呢?若是自己都不懂得心疼自己,又哪能指望别人来心疼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