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箭穿心,也要活得光芒万丈(1 / 1)

气场 博峰 808 字 2个月前

我国有些地方民间有一个习俗:孩子刚刚生下来时,喂养的不是纯净水,也不是母乳,而是大黄!然后,逐渐喂以甘草汁,最后才进入正常喂食的哺乳过程。要想尝到甜,就要先知道苦的滋味,苦吃惯了,味蕾才更敏感于甜。人生也是这样的道理。

面对苦难,不愿吃苦、不能吃苦、不敢吃苦的人会陷入紧张、惶恐甚至愤怒的状态,他的气场是虚浮而残缺不全。相反,能坦然自若吃苦的人,他的气场永远是向外扩张的,靠近他的人会明显感受到那种具有强大传染性的气场。

王永庆小时候家里十分贫穷,由于在兄妹中排行老大,他从小就担负着繁重的家务。每天一大早就起床,赤脚担着水桶,一步步翻过屋后两百多级台阶的小山坡,到山下的水潭里去汲水,然后再从原路挑回家,一天要往返五六趟,十分辛苦。

小学毕业后,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王永庆没有继续去上初中,而是来到嘉义一家米店当学徒。干了大概一年的时间,父亲见王永庆有独立创业的潜能,就向亲戚朋友借了两百块钱,帮他开了一家米店。

米店虽小,但对于王永庆而言,这是他人生中第一家自己的“产业”,所以他经营起来特别用心。为了建立客户关系,他用心盘算每家用米的消耗量。当他估计某家的米差不多快吃完的时候,就主动将米送到顾客家里,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寒冬。

为了增加利润,王永庆减少了从碾米厂进货这一中间环节,添置了碾米设备,自己碾米卖。在王永庆经营米店的同时,他的隔壁有一家日本人经营的碾米厂,一般到了下午五点钟就要停工休息,但王永庆则一直工作到晚上十点半。结果可想而知,日本人的业绩总落后于王永庆。

正是由于从小培养的吃苦耐劳精神,后来在经营台塑企业时,王永庆得心应手。即使遭遇挫折,也能坦然面对。如今的王永庆深有体会地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成功的秘诀就是四个字——吃苦耐劳。”

海明威曾说:“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正在经历的苦难,或许正孕育着未来的希望,或许正是未来我们应对生存危机的力量。

也许有人会反驳,难道非要吃苦才能有气场吗?安逸舒适又有什么不好? 对于这一观点,应该辩证地看。

日子过得舒服不是坏事,过于安逸舒适可能使人缺乏斗志,如此一来气场自然收缩。而忍受一般人忍不了的痛,吃一般人吃不了的苦,一再磨炼自己的意志力,气场和能力也就随之提升和强化了,这正是一个人担负重大责任时的必要条件。

乔瑟夫在纽约首屈一指的毛纺织品厂做实习推销员。有一年,一场罕见的大风雪袭击了全纽约。将近中午时,大多数推销员都赶到了弗兰克林街的办公室,争先恐后地集拢到火炉旁,尽兴地聊着天。

而那天下午相当晚了,几乎冻僵了的乔瑟夫,像一个醉汉似的打开办公室的大门,带着一股寒冷刺骨的北风蹒跚着走了进来。

那些聊天的推销员们纷纷讥笑乔瑟夫的“傻气”:“乔瑟夫,外面这么冷,你怎么不早点回办公室呢?瞧!办公室多暖和啊!”

乔瑟夫笑了笑,淡淡地回答,“像这样的大雪,几乎所有人都习惯窝在暖和的屋子里面,不仅竞争对手少,而且很多客户都有空闲时间,我应该更加奋发。我今天拜访了将近70家客户,得到了43件货的订单。”

由于出色的工作表现,乔瑟夫被老板杰姆斯调升为正式的推销员,薪水也加倍了。乔瑟夫吃苦耐劳的精神感染了很多同事,很快公司的订单接连不断,这家公司从众多的毛纺织品厂中脱颖而出,乔瑟夫也被提拔为市场部经理。

苦与乐相互矛盾,又相互联系。苦是乐的源头,乐是苦的归宿。学会了苦中作乐、苦中得乐、苦中享乐,你不需要伸张自己所受的任何苦难,只是安静地站在那里,就可以发出一种耀眼的、炫目的气场,让人拜服或崇敬。

因此,行走于人生丛林中的每个人都应该记住:如果你正在遭受困苦,这并不完全是件坏事,只要你用积极的精神面对,它就会变成积累经验,伺机而起的好时机,甚至还能转化为成功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