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透不说透,还是好朋友。”前些时候,我把自己的微信签名换成这句话。之所以提到这个,是因为我想向大家分享一下我近段时间的一点感受。
我有一个关系不错的朋友,平日里相处挺好的,他这人哪儿都好,就是有个毛病,喜欢占小便宜。当然,关系在这儿放着,很多时候大家也不会太计较,不过上个月,他网购时突然收到短信,告知商品降价,要退还给他差价。
当时他还跟我提起这事,我赶紧告诉他,这很可能是骗子的套路,千万不要轻信。然而,结果可能大家都想到了,他傻乎乎地按照对方要求提供验证码什么的,最终被骗了好几百块。
对此,我实在是忍无可忍,就历数了他因为贪小便宜而吃过的亏,希望他能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这个道理。没想到,这哥们儿竟然生气了,说我揭他的短,就如同打他的脸,让他丢了面子。
我就不服了,之后,我和他两个星期都没怎么联系,直到上星期才刚刚有所缓和,跟几个好友又小聚了一下。当然,我也汲取了教训,不再提那件事了。没想到,聚会结束回家的时候,他又被街边扫码领礼品的活动给吸引过去了,最后成功领到一包餐巾纸。
我当时强力忍住再次提醒他的冲动,嘻嘻哈哈地说领包纸也不错,刚好能用到。这个朋友听了就很开心,然后最近的这些天,我看着他每天被垃圾电话、短信骚扰时不厌其烦的样子,也只能在心里暗自发笑了。
我已经想通了,虽然没有尽到提醒朋友的义务,但是我们的关系维持好了呀,凡事有得必有失,我姑且认为这也是个正确的选择吧。所以,我特意换了微信的签名,就是想多提醒自己,很多事情,看透即可,何必说透呢?
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一位著名的作家冯骥才,他的文章写得好大家都知道,不过大家不知道的是,他也是一位沟通交流的高手。
有一次冯骥才在美国访问时,租住在一所宾馆里。一天,一个美国朋友带儿子前来做客。两人许久未见,相谈甚欢。
就在他们交谈的时候,那个精力旺盛的小孩,也就是大家口中的“熊孩子”,竟然不脱鞋子爬到冯骥才的**,蹦蹦跳跳的,还连翻带滚,把**弄得一团乱,然而他的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冯骥才有些看不下去了,想要阻止,但是他考虑到,如果直截了当地请他下来,势必会使朋友感到难堪,说不定一怒之下还会重重责罚小孩,如此势必影响彼此的感情。
怎么办呢?冯骥才想了一会儿,委婉地对朋友说了一句话:“好朋友,请您的孩子到地球上来吧。”
那位美国朋友这才注意到如此淘气的孩子,不过他也没有对孩子进行严厉的指责,而是同样不失幽默地回答道:“好,我和孩子商量商量!”
很快,在父亲的劝说下,孩子跳下了床,安静地坐在椅子上。
对于朋友小孩的调皮行为,冯骥才难以启齿批评,于是他用“回到地球上来”替代“下到地上来”,这样一来,话语委婉风趣,不“伤人”,立刻博得朋友的认同,顺利地解决了棘手的难题。
这种“看透不说透”的沟通技巧,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这有助于我们维持更好的人际关系。
不过遗憾的是,生活中我们不乏遇到这样一些人:他们只管自己说得痛快,该说的不该说的总是口无遮拦地一并倾出,也不管听的人是否乐意;当与别人发生争执时,他们会十分较真,直到让对方闭口不言才罢休,从不顾及他人的尊严与感受……
这样的人看似口才好,但在我看来,如此说话只会给人没有教养、为人轻浮之感,惹来他人反感不说,还容易遭到记恨,实在得不偿失。
我大学时学习过一段时间的国画,起初以为自己掌握那些勾线技巧是最要紧的,然而老师却说各种顿挫、转折、提按并不难学;学国画,难就难在掌握“留白”,而留白才是国画的精髓所在,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现在回忆起来,我联想到了“看透不说透”的沟通技巧,这和留白颇为相似,是人际沟通中的一种境界,需要我们仔细体会和品味。
一个真正高情商的人,说话时会仔细斟酌,理解别人的感受,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做到话留三分。因为他们明白:“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看透不说透,还是好朋友。”
所以,在与人交流的时候,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能说,什么话绝对不能说,都要在心里有个标准。我从不认为这是虚伪,相反,说话有分寸,做事有把握,这是一个人有修养、有智慧的体现。这样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欢迎,既愉悦了别人,也坦然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