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一个冬月,我拜读了作家蔡崇达的《皮囊》,脑子里有句话一直挥之不去:“写作不仅仅是种技能,是表达,而更是让自己和他人‘看见’更多人、‘看见’世界的更多可能,让每个人的人生体验尽可能完整的路径。”
在此书中,我通过作者温情而又残酷的讲述,“看见”了性格倔强刚强的裹脚阿太、对命运执着勇敢却无助的母亲、历经多种变化的坚毅的父亲、被世俗排挤的张美丽……这些人表面看起来不被常人理解,但了解到他们背后的故事后,我恍然大悟,任何行为都是基于心理而产生的。
这也启迪了我,如果想要了解一个人,先要透视对方的心理。
人和人的接触,是心和心的接触。这不禁让我想起心理课上学到的一则小故事,可以说是非常形象地说明这个道理了。
机房重地的大门上有一把坚固的门锁,钢锯和铁棒比赛,看谁能将这把门锁打开。
钢锯仗着自己牙齿锋利,心想我一定可以打开这把锁。可是,它卖力地左锯右拉,门锁不动如山,自己却气喘如牛,累得半死。
粗大的铁棒看不过去,要钢锯稍事休息,换它上场,它使劲地撬,没命地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门锁还是没有被打开,自己却遍体鳞伤。
正在这时,一把毫不起眼的钥匙悄悄地出现了,它说:“我可以试一试将这把门锁打开。”
钢锯、铁棒气喘吁吁地看着这把钥匙,不禁大笑道:“哈哈,我俩这么威武有力都打不开,你那么小的身躯更不能打开了,你不要自不量力了。”
谁知,钥匙不听嘲笑,径直地走了过去,把扁平而弯曲的身子深入锁孔,一会儿工夫,那副坚固的门锁应声打开了。
“这怎么可能呢?你怎么做到的?”铁棒和钢锯既惊讶又不服气地问道。
“我是没有你们有力量,但是我最懂它的心。”钥匙温柔地回答。
读心,谁都希望,每个人都想了解别人。
但我们常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在人际场合,为了保护自我,每个人的心上都安装有一把牢固的大锁,如果对方不愿意打开这把锁,任你用再锋利的钢锯、再粗的铁棍也撬不开,这也是人际的障碍。要想去除这一障碍,唯有把自己变成一把细腻的钥匙,真正地走进对方的内心深处去。
在我的朋友圈,有一个非常特殊的人—刘昌。他是一个很沉闷的人,平时不喜欢与人交流,总爱一个人抽闷烟。然而,在外人眼里,刘昌的人生简直就是顺风顺水。大学毕业之后,他接替了父亲的公司,直接当上了经理,年薪上百万元。而且,妻子貌美,孩子懂事,一家人全都健健康康的。
“你遇到什么难题了吗?”大家总是不解地问。
而刘昌都会用同一句话回复:“什么问题都没有!”
“可不是嘛,你都这么好了,还愁什么?”
听到这种话,刘昌总是勉强一笑。
刘昌为什么总是看起来烦闷无比?对此,有人解释为“身在福中不知福”“太如意了,没事找事”,这些都不是好词。
说实话,一开始我也认为刘昌有些故作深沉,但后来通过他人得知,从小到大,刘昌几乎每一个重要决定,都是父母替他拿主意。
没人喜欢自己的人生被安排,随即我明白了刘昌内心苦闷的原因。在一次闲聊时,我有意地提及美国电影《楚门的世界》里的故事,并由衷地发表了一番感叹:“被人安排的人生不能说不好,至少不用考虑太多,只要按部就班地进行,也不会有太大风险和挫折,可是每个人终究还是走自己的路才痛快。”
当时,我清楚地看到刘昌的眼睛里有亮晶晶的东西滑过,“是啊,不能按着自己的意愿而活,那活着又有什么意思?”
随后,刘昌对着我有了一番畅谈:“大学填报志愿时,我很想报考喜欢的金融系,可父母却觉得,金融类就业形势严峻,不如学管理,将来工作了,既高薪又风光。我虽不太情愿,可还是听了父母的建议。总算熬到了毕业,我想和其他同学一样去大城市闯一闯,父亲听闻却坚决不同意,而是坚持让我进入自家企业。我本有一位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女伴,两个人互相了解,在一起有很多话说,但父亲却觉得女孩家境普通。抵抗不过父亲的百般阻挠,我最终也妥协了。大家都羡慕我过得不错,但没有人愿意理解我,也不明白这些其实不是我所喜欢的,我只想挣脱。”
“我懂你的感受,”我强调说,并鼓励道,“每个人都有专属自己的人生路,周围的人只能给你意见。你只需有好的辨别能力,做出最利于自己的选择即可。”
刘昌感激地望着我,从此以后,我成了他可以倾吐心事的那种朋友。
让别人主动打开心门,这才是读心的最高境界。
观察身边的人,父母、朋友、同事……观察他们的表情、言行,关心对方的心理感受……试着从“我心情不好”变成“你心情好吗?”要牢记,每件事都有起因、经过、结果,多去问个为什么,想明白对方心里的苦楚、难处,你一定会豁然开朗,明白该怎么做,最终轻松俘获对方的“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