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辑 治愈力驱除社交恐惧,告别人际孤寂 怕生是天性,但别让它变成病(1 / 1)

前几日,课堂上来了一批新学员,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令我印象深刻,他叫浩明。在我的印象中,如今的“90后”朝气蓬勃,个性自我,身上带着满满的正能量,但浩明却是一个例外。他非常腼腆害羞,总是一个人安静地坐在教室后排,不会主动和人说话,也不会举手回答问题。

“让每一位学员在我的课堂上都有所收获”,是我事业追求的方向,于是我主动和浩明攀谈起来,但很快就发现,他说话时眼神总是躲闪,不敢和别人对视,经常采用搓手、挠头、抿嘴等小动作掩饰自己的内心。

“你这人很怕生。”我直指问题所在。

浩明的眼睛亮了一下,犹豫了几秒,才小声地说道:“老师,我是一个腼腆害羞的人,很怕生,又敏感,见到不熟悉的人不知道该说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相处。就算对方主动和我交往,我也会特意疏远,宁愿自己一个人待着。这让我的生活和社交一团糟,我很苦恼,该怎么办呢?”

其实,有这类困扰的人不在少数,同时这种情况也是一种常态。

怕生的人一般属于内向性格,大多腼腆,不爱说话,不善于和人打交道,更喜欢独处,看上去会有一种“冷冷的矜持”。而这类人其实在人群中占到1/3~1/2,也就是说,每两三个人中间就会有一个人是腼腆并敏感的。之所以我们平时看不出来,是因为很多人有意装出一副十分健谈的样子。

进一步说,怕生一部分与我们的个性有关,但说到底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天性。面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我们的防备心理会明显提高,也不会轻易地表现自己。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或多或少地有些怕生,也不需要太过担心,毕竟有那么多人陪着你“怕生”。可是这仍会让人苦恼,毕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每个人也需要借助交际的力量达到理想的生活状态。

据我观察,有些人的“怕生”已经变成一种病,你有没有听说过“社交恐惧症”?这类患者主要表现为对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的过分担心、紧张和害怕。其实,这不是他们的本意,他们也知道害怕是过分、不应该或不合理的,但仍然有一种无法自处的窘迫,极少有战胜胆怯的时候。与这类人交际,常常会陷入沉默和隔阂之中,你能显而易见地感受到他的不自在,浩明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是这种情况,你就不能掉以轻心了,有必要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治愈”措施。

其实,正值青春期的时候,我一度也很怕生,但凡到了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人,我的手脚就不知道往哪里放,就连说话都会结结巴巴。结果我发现,别人都不怎么喜欢我,甚至对我不怎么耐烦。是啊,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宝贵的,为什么要和讲话都讲不利索的人一起共事?但现在,我可以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在公众场合进行演讲,还会经常在几千人的会场讲授我的课程。

那么,我是如何做到的呢?改变,源自我的高中时期。

我曾经作为赴美高中交换生在美国学习交流过一年。

刚到美国时,我感到非常不适应,因为美国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提前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针对某一话题发表演讲,课堂一开始就会请学生上台发言,而其他学生随时准备质疑与发难。小组讨论,轮流发言,这都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而习惯了认真听讲、被动记录的我,完全不能适应。

小组讨论时,我总是默默地坐在一边倾听,从不敢主动举手发言。

生活中,同学们经常组织各种社交活动,而我只想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后来,莉娜老师告诉我:“没有人会主动发现你,除非你主动表现自己。”

于是,我开始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改变自己的状态。每天早晨,我都会对着镜子练习说话,把自己当成一个陌生人;要求自己每月参加一次社交聚会,并与陌生人主动攀谈;业余时间,我开始阅读相关书籍,参加培训班,努力学习并刻意练习社交和沟通技巧。不到半年的时间,我已经成为小组讨论中最活跃的一员,成为那个在人群中侃侃而谈的人,即便再多陌生人,也不畏惧。

一名高中生的自我拯救,对你是否有触动呢?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夫人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大部分人都像茶包,不在热水里,我们都不知道原来自己这么有能力。”

想要自己不再“怕生”,就要全力以赴地锻炼自己的能力。当你真的全心贯注于此,你想要的一切终究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