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的崛起(1 / 1)

弗洛伊德的尾巴 肖戈 765 字 2个月前

—始于弗洛伊德、终于弗洛伊德

与弗洛伊德决裂后,荣格的日子过得并不太好。此时的他,39岁,犹如走入一条死胡同。在荣格的自传中,他说自己“开始感到若有所失……这种感觉可以毫不夸大地被认为是……一种心境的茫然和困惑”。荣格承认自己仿佛被悬挂在半空中,失去了立足点,荣格的精神受到了极大冲击,使他甚至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有条理地讲一次课。

在学术界,荣格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同弗洛伊德决裂以后,我所有的朋友和熟人纷纷同我疏远。我的著作被指责为胡说八道而一文不值。我成了人们难以理解的神秘主义者……”在整整三年时间里,荣格陷入“精神的低谷”,甚至到了不能工作的地步。

那段时间里,荣格异常消沉,甚至对科学书籍也失去了兴趣。1914年,荣格辞掉了工作,开始旅行,在旅途中他开始研究潜意识。

相较于荣格,弗洛伊德的状况就好多了。在这些令人不快的日子里,他还跟以前一样高产。虽然由于战争的缘故(当时“一战”刚刚开始),弗洛伊德的经济情况非常不好,但这对他的学术研究影响不大。他继续通过与病人进行的临床工作来发展自己的心理分析理论,并通过信函和国际会议与同行们交流思想,并不断地通过文章、病案史和著述来丰富自己的心理分析理论。

如果当时的情况继续发展下去的话,结果可能是这样:弗洛伊德还是弗洛伊德,而荣格,则成了一个背叛弗洛伊德的“负面典型”,在弗洛伊德传记中充当一个无关紧要的配角,一言带过……

但是荣格控制住了情况向更坏的地步发展,他又重新振作起来。就像当年依靠自己的意志力从焦虑症中走出来一样,像荣格这样的人,似乎永远不会被彻底击倒。

从1916年开始,荣格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他为自己的研究结果出版著作或是应邀演讲,在巴黎就自我和潜意识的关系进行了一次讲座。

1921年,荣格又出版了《心理类型》一书,此书主要的目的在于探讨个人与世界、他人和事物的关系,并讨论了五花八门的意识层面,亦即意识头脑对于世界可能产生的态度。

这本书的出版意味着他已经完全脱离了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自成一派了。

此后,他又出版了《基督教时代》一书,这本书讨论的主题是宗教和心理学的关系。

到了晚年,荣格隐居于苏黎世湖旁,在大自然中冥想,试图解释人在自然界中所处的位置。他将神话、宗教、哲学与灵魂等弗洛伊德忽略的问题,引入了分析心理学派中。而他自己,也成了现代思潮中重要的变革者和推动者之一。此时的荣格,已经超出了心理学家的范畴,成了一个哲学家。

1961年6月5日,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他饮下最后一瓶葡萄酒,这位当代思潮中最重要的变革者和推动者,安然地病逝于湖畔的家中。

有人说:历史上,唯有极少数的灵魂拥有宁静的心灵,可以洞悉自己的黑暗。而开创分析心理学的大师荣格,便是这少数之一。这是人们对荣格的褒扬。

不过,无论人们怎样推崇荣格,都会不可避免地拿他与弗洛伊德对比。心理学史家墨菲的评论最具代表性,他说:“弗洛伊德与荣格都是负有非常使命的先知。弗洛伊德看到的是浩瀚的力量横扫一切,人世也不免罹难,只能略做些敷衍塞责的抗议;然而在荣格看来,有不断扩大的领域容许同那庄严和那神圣的东西进行直接的接触,有一种患者和医生都甘愿接受的鼓励,自由无阻地朝着神秘追求的方向运行。人们或许会这样设想,前者是一位坚定的人物,勇敢地对抗着一个异于宇宙的虽然宏大却凄凉萧瑟的力量,对于这个宇宙,人类只可能提出局部而有限度的防御;而后者却是一位通往极富挑战性的世界的向导,在他看来,对于这个世界,人类是真正与之协调一致的。”

无论是“归附”还是“背叛”,荣格的一生都未能摆脱弗洛伊德这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