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听说你在股市上亏钱了,我也有点痛惜。当然,你明白我的意思,我的痛惜不是因为钱,而是因为你的态度。你是怎么看待这次失败的?你说你是被一个名叫詹姆斯·基恩的著名股票交易商骗了。或许确有其事,但你却没有意识到,这只是一个借口。当然,我不会因此而指责你,或者对你大发雷霆,更不会喋喋不休地教导你,这不是我做事的习惯。你应该了解你的父亲。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这才是真正的教训。这才是我典型的作风。
不知道你是否意识到,你总会找到一些借口,以应对一些细节上的错误。你习惯用借口来掩饰自己的错误,甚至常常为一次借口的成功而洋洋自得。这让我很不高兴。洛克菲勒家族的观念是不要带着借口去工作,一直以来,我接受的一个观念就是:优秀的人从没有借口。一个男子汉在失败时应勇敢地承担责任,努力找到完成任务的方法,而不是去找借口。
因此,你对自己要诚实。只有找出使你犯错的真正根源,你才能够想办法将其消除或减少。即使你真的有了过失,也应该找出真正的原因并且坦白,然后加以弥补。那些所谓的借口,真的能让人相信吗?不!借口只是在自欺欺人,结果会让你很尴尬。
约翰,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在某件事上,他明明已经犯了严重的错误,可是拒绝承认。为了推卸责任,将自己从责任圈中解脱出来,他往往要展示他那自以为是的口才,为自己的错误进行一番狡辩,然后把所有责任都归于他人或其他客观原因。也许他会有那么一两次成功,用借口为自己开脱了责任。可是,那真的是成功吗?在我看来,那不仅不是成功,反而是最危险的陷阱。因为那一两次的成功,他便错误地认为自己的能耐很大,做任何事都不会有危险。于是,他的胆子越来越大,错误也越来越多。最糟糕的是,他并不害怕错误,会一次又一次地寻找理由为自己开脱。直到有一天,他再也找不到任何理由为自己开脱。
安东尼是一个中年工人,他长期在公司底层挣扎,时刻面临着失业的危险。有一次,他在我的办公室里发起了牢骚。说话时他神情激昂,一直在抱怨他的上司不愿意给他机会。
等他发泄完,我问他:“你为什么不自己去争取呢?”
他义愤填膺地回答:“我曾经也争取过,但我不认为那是一种机会。”
“这样啊!”我说,“能告诉我那是为什么吗?”
“前些日子,公司派我去海外营业部。我觉得那不是一个机会,像我这样大的年纪,怎么能受得了如此折腾?”
“为什么你会认为这不是一种机会,而是一种折腾呢?”
他的火气又上来了,“难道你看不出来吗?公司本部有那么多职位,却让我去如此遥远的地方。公司所有人都知道我有心脏病!”
我无法确认,是不是公司所有人都知道这位先生有心脏病。我真希望他的肝火不要那么旺,如果有的话,这会不利于病情。姑且不论有没有心脏病,在我看来,他其实是犯了一个最严重的错误——寻找借口。
那些认为自己缺少机会的人,往往是在为自己的失败寻找借口。一个成功者,不善于也不需要寻找任何借口。他的目标是获得成功,他能够为自己的目标负责,也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更能享受自己努力的成果。在很多时候,借口总是在耳朵旁悄悄告诉我们:我做不好某件事是因为某个原因。久而久之,我们在潜意识里会彻底接纳这个声音,并认为它是“理智的声音”。于是,借口就变得“合情合理”了。如果你也有此类情况,那么可以做一个实验:每当你使用“理由”一词时,请用“借口”来替代,也许不久之后你就会发现,自己再也无法心安理得了。
当然,你也可以想办法为自己开脱,而开脱的最好办法就是尽可能不犯错误。我只能说“尽可能”,因为谁也无法保证自己不犯错误。万一犯了错误,千万记得不要想方设法地掩饰,要老实地承认自己的错误。你知道欲盖弥彰吗?这就是说,你越是去掩饰自己的错误,错误就会越发彰显。承认错误没有什么大不了!当你老实承认错误的时候,你会发现没有谁会因你犯了错误而轻视你。你的诚实,甚至会让大家刮目相看。
我认为,寻找借口为自己开脱,是一种耍小聪明的行为。我们都知道,小聪明不是真正的聪明,这种行为不可能长久。因此我建议你,还是诚实一些的好,无论在什么情况下。
一个人生理上有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理上的毛病。如果这种毛病在你的身上潜伏,那将会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你可能一生都无法获得解脱,你会不自觉地受它控制,永远成为它的奴隶。想想看,如果到了这种程度,你不觉得可怕吗?
所以我要劝你,做任何事都不要寻找借口。如果你想得到假期以便好好休息,那最好照实说,不需要用生病作为借口。一个人就算非常健康,如果他老说自己生病,那么最终也会损害自己的健康,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病人。当然,如果你真希望自己是一个病人,那就另当别论了。
我劝你最好还是自我反省一番,不要经常为没有做某些事而制造借口,或者想出千百个借口为未能实施计划而辩解,那样只会适得其反。改掉找借口的恶习,赶快开始努力工作吧!我一直认为,要有一个诚实的工作态度,不要带着借口去工作。除了借口,你给予什么就得到什么;除了借口,你送出什么就收回什么;除了借口,你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我们付出的越多,得到的回报也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