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生(1 / 1)

葛生蒙①楚②,蔹③蔓于野。予美④亡此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⑥。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⑦粲⑧兮,锦衾烂⑨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⑩。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注 释

①蒙:覆盖。②楚:灌木名,即牡荆。③蔹: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可入药。④予美:我的好人。⑤亡此:死于此处,指死后安葬之地。⑥域:坟地。⑦角枕:牛角做的枕头,与下文的“锦衾”同为陪葬品。⑧粲:同“灿”。⑨烂:灿烂。⑩其居:这里指逝者的墓穴。与下文的“其室”同义。

译 诗

葛藤缠绕荆树,野葡萄遍生于野。

我的爱人已经故去,与谁相伴?唯有独处。

葛藤缠绕枣树,野葡萄遍生墓地。

我的爱人安葬于此,与谁相伴?独自止息。

陪葬的角枕依旧崭新,棺木中的锦被依旧灿烂。

我的爱人安眠于此,与谁相伴?独自到天亮。

夏日绵长如年,冬夜寒凉漫漫。待我百年之后,与你墓中相见。冬夜霜雪漫漫,夏天白昼如年。待我百年之后,与你同穴而眠。

延 伸

这是一首悼亡诗,也是《诗经》中的名篇,表达了一种“生则同衾,死则同穴”生死相依的夫妻感情。此诗先写亡人的葬地,把坟茔的荒凉与阴郁写得十分逼真,接着想象亡人的孤独。自己将在死后与之同葬,使先亡之人不至于孤独。

西晋潘岳《悼亡诗》有云:“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诗中的冬春季节之变,仍可看出受此诗“夏之日,冬之夜”的影响;南朝沈约《悼亡诗》有云:“屏筵空有设,帷席更驰张”,则可看作“予美亡此,谁与独处”之句的变体;元代小令《货郎担》有云:“生则同衾,死则同穴,在黄泉底下,做一对永远夫妻”,则是直接化用了此诗,只是更直白、更通俗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