旄丘①之葛兮,何诞②之节③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何其处也?必有与④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⑤,匪⑥车不东⑦。叔兮伯兮,靡⑧所与⑨同⑩。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注 释
①旄丘:一说系卫国地名,在澶州临河东(今河南濮阳西南)。一说指前高后低的山。②诞:通“延”,延长。③节:指藤条上节。④与:指盟国;一说同“以”。⑤蒙戎:毛皮蓬松的样子。⑥匪:同“非”。⑦东:名词动用,此处指向东。⑧靡:没有。⑨所与:与自己在一起的人。⑩同:同心,同样的想法。?琐:细小。?尾:通“微”,低微,卑微。?流离:离散,流亡。一说系鸟名。?褎:耳聋,失聪。?充耳:冠冕两旁的玉制饰物,又称“耳瑱”。此处是说耳朵听不见,仿佛被耳瑱塞住了一样。
译 诗
小土山上的葛藤,已经蔓延得那样长。
叔伯长辈们啊,逝去的日子已经太多。
为什么停滞在这里?一定是等待盟友吧。
为何等待的日子这样久?背后必定有原委吧。穿着狐皮袍子上了战车,却不肯向东去救援。叔伯长辈们啊,没人同情我们的遭遇。
渺小而卑微啊,流亡他国的人儿。
叔伯长辈们啊,你们充耳不闻作何打算?
延 伸
诗中所说的“叔兮伯兮”指的是卫国的上层贵族,此诗与前篇《式微》一样,也是黎国臣子所作,不过所责的对象不同,此诗责备的是卫国的君臣。卫国虽非强国,但比起更小的诸侯,仍然有较强的军事力量。黎国的流亡之臣希望卫国能够尽“方伯”(诸侯领袖)的责任,驱逐潞国势力,帮助黎国复国。
傅斯年则认为这是在外服役的人所写之诗,行役辗转,怨叔伯不能帮助自己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