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的道家思想底梗概,既略如上述,现在我们当研究道教与它有什么关系。“道家”具说当作“道德家”,因为他主张弃绝仁义返到自然的道德生活。老庄底思想只代表道德家底思想,本与后来的道教没有直接的关系。道教思想远源于术数和巫觋底宗教,到后来才采用了道德家底玄学。
道教底成分非常复杂,我们从宗教与思想方面可以明白地回溯到它底许多根源。今将道教底源流先列出一个简表,再依次略说一下。
在先秦时代,最初与道家思想结合,成为道教底宗教教义底便是阴阳家。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前汉·艺文志》)
这就是历来传说底阴阳家底来历。阴阳家底首创者据说是邹衍。他约生于公元前四世纪,稍后于孟子底时代。司马迁记孟子之前后,齐有三邹,邹忌在孟子前,其次为邹衍,在孟子后。“邹衍睹有国益**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次)并世盛衰,因载其 祥度制,推而远之,至于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史记》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
阴阳底说法是邹衍时代底流行思想。《易》“十翼”与《庄子》书中说阴阳底地方很多,邹衍所用来立一个学派,所增底是他底推尊黄帝,笃信 祥和五德转移等等主张。阴阳家推尊黄帝,后来与道家对于事物消长顺逆之理参合,而成为秦汉间最流行的“黄老道”底要素。“牵于禁忌,泥于小数”,信于 祥,是黄老道底特点。阴阳思想是道家成为道教之枢纽。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旨说:“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道家使人精神专,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夫神大用则竭,形太劳则蔽,形神**,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1]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则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杇,时变是守’。”从司马谈底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出道家与阴阳家同主“大顺”之道而以“因循”为用底。阴阳底教义在道教里头极其重要,几乎没有一样宗教行为不与它有关系。
占道教思想与中国的人生观底大部分,次于阴阳,就是五行说。五行或者也是阴阳家采用旧说或从当时一般的“五德转移,治各有宜”底见解加以符应底说法而来。“五德转移”即五行相生相克底说法。在《庄子·外物》《说剑》,《鹖冠子·夜行》,《墨子·经下》《贵义》等章都有阴阳五行之说,而《贵义》所记很足以代表邹衍以前民间对于五行与实际生活底关系底见解。
子墨子北至齐,遇日者。日者曰:“帝以今日杀黑龙于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子墨子不听,遂北至淄水,不遂而反焉。日者曰:“我谓先生不可以北。”子墨子曰:“南之人不得北,北之人不得南,其色有黑者,有白者,何故皆不遂也?且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杀赤龙于南方,以庚辛杀白龙于西方,以壬癸杀黑龙于北方,以戊己杀黄龙于中方,若用子之言,则是禁天下之行者也。是围心而虚天下也。子之言不可用也。”
从这一段看来,五行说已为当时底日者所应用,《荀子·非十二子篇》说子思“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可以见得这种见解底渊源很长。阴阳五行,有些学者以为中国古代从波斯底星学传来底,用五色来分星次和方向也是西方诸古国所有,故这种说法我们虽不能准说是外来的,然而为天文家所主张是无可怀疑底。因为东方苍龙,南方朱鸟,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各星宿底颜色不同,以致各方对于颜色底好尚也不同了,所谓夏尚黑,殷尚白,周尚赤,都是从分野而来底。
天文家所主张底五行,讲《易》底人将他与《河图》《洛书》底“数论”参合起来,便成为后来中国人一般的见解。“数”底理论,依《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三”推到无尽,变化随其数之增减交互而起。《系辞传上》所谓“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即是此义。从“三”回溯到“一”为一切现象界底原状,《老子》所谓“圣人抱一”(二十二)即是此“一”,故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为天下贞。”(三十九)“道”是无形的宇宙本体,数是宇宙底现象,但不是物质。物质是从“数”再行综合而起底。物质底起源,照后来的五行家及谶纬家底说法是由于天地底数互相配合而成。《易纬·乾凿度》有天一地六生水,天七地二生火,天三地八生木,天九地四生金,天五地十生土之说,这五种就是万物底最根本的原质,就是叫做五行。五行因相生相克之故便产出宇宙一切的事物。《大禹谟》虽载“水、火、金、木、土、谷”六府,《甘誓》和《洪范》虽有五行底名字,究竟是后人附会底,故不尽与阴阳的“数论”相符合。五行相生相克底说法,《春秋纬·文耀钩》和《春秋繁露》都记载着。董子解五行底意义说:“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谓之五行。五行者,五官也;比相生,而间相胜也(五行相生)。”他解“比相生”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照他所说,五行底次序是木、火、土、金、水。“间相胜”即五行相胜底情形,就是“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白虎通·五行》所载底也差不多。五行相生相克之理,不但是邹衍一派底人喜欢说,就是先秦诸子也都很喜欢说。《庄子·外物》也载:“木与木相摩则然。金与火相守则流。阴阳错行,则天地大统于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这也是不完备的五行相生相克底见解。《管子·五行篇》说:“作立五行,以正天时;五官,以正人位。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这也是五行说成立底本谊。
在一般中国人底哲学里,阴阳五行永远占着很大的势力,凡人生日用等等事物都呈现相消相长相生相克底现象。一言以蔽之,凡历史上的进程,无非是从阴阳五行所生底“运气”底流转。时令、历史或“天运”,在中国人底感觉中是很容易领受底。“运气”底吉凶可以应用到一切天时、地理、人事上头。但运气是什么呢?“运”是从阳底性产出底,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气”是从阴底质构成底,所谓初、二、三、四、五、终六气。五运六气底说法,依《内经素问》(卷十九)、《五运行大论》及《六微旨大论》说,甲己为土运,乙庚为金运,丙辛为水运,丁壬为木运,戊癸为火运;六气应五行之变,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则初、二、三、四、五、终六气可以知道。看来,“运气”或者是历谱家底旧说也不一定。
我们底历法是用干支底互配而成。干支底由来,依旧说,也是从《河图》《洛书》来,[2]前者生十干,后者生十二支。时令底运转是根于干支底相配。干支含有阴阳动静、五行生克底性质在内。“性”属阳,是五行底本体;“质”属阴,是阴阳五行综错所生底六气。六气在时令上自“初气”至“终气”循环周流,终而复始。阳性底五行随着阴质底六气运行,因其高下相合,升降相因之度而有变化,而有吉凶。故五运六气底流转,就是宇宙里万有底现象。运气底流转是有法则的,自一时、一日、一月、一年、一纪运(六十年),乃至一元(十二万九千六百年),都有一定的运气。时间上运气底吉凶,并不是人力所能改移,因为那是宇宙进行中除旧布新必要的历程。
六气到后来,由初气、二气等,变为胎、生、壮、老、死、化六个宇宙进行底时期。[3]宇宙在一“元”底时间中都具有这六种运气。现在的“元”底运气,照王圻《三才图会》底算法,今年是第六万八千九百四十四年。元是天地终始消息底运气,其计法以三十年为一世,十二世为一运(三百六十年),三十运为一会(一万零八百年),十二会为一元。这与《春秋纬·无命苞》所记自开辟至春秋获麟凡二百二十六万七千岁,共分为十纪底说法不同。要了解我们现在的元底历史进程,可以看下列底图表。
图表中,镞形表示时间进行底方向。菱形上表本元六气,下表十二会。开即子会,闭为丑会,建为寅会,除为卯会,满为辰会,平为巳会,定为午会,执为未会,破为申会,危为酉会,成为戌会,收为亥会。菱形者,表示宇宙万物从过去元入于虚无,从虚无进化直到壮为广延极盛时期,过此则渐次收缩复至于虚无。为是涨缩,周流无尽。
今表中,表示天地底运气自虚无入于子会,至“甲”而天成;入丑会,至“乙”而地立;至黄会第六千年“丙”,而人始生,那时人得天地之气未足,形状性情只与禽兽略异。到了巳会第六千年“丁”,而黄帝出。现在是午会,“戊”是今年,民国十六年,天地底运气已渐渐入到衰老底时期了。过此以后,入未会第三千年至“己”,就到了地老天荒之运。到了酉会第六千年“庚”,而人与神仙俱灭。到了戌会第三千年“辛”,日月星辰不行,第五千年天大昏,六千年天阖,一万年“壬”而天坏尽。亥会第六千年“癸”而地坏。过此,则天地人俱灭坏,复归于无,循环到未来的子会,再纪新元。这样的见解很合于天文家对于日星生灭底推测,虽然所计底年数不对,但在非科学的时代,我们底古人能够这样想,就算了不得。
一元底始终就是三才底“大生死”。生死就是造化,故说“造化以日新为德,正须迭用生死”(《快书·秋涛》)。拉丁谚“死是生之门”(Mors?janua?Vitae),正是道教底生死观。在每年、每月、每日、每时底运气中也各有各底生死,阴阳家和建除家因此立“月建十二神”配十二辰于十二日,周而复始,观其所值以定吉凶。他们以为在这十二日底运行中,各日都和宇宙万有日月星辰等有关,故每日都有值日底星辰。十二神即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建除”之说,依《淮南子·天文训》说,“寅为建,卯为除,辰为满,巳为平,主生;午为定,未为执,主陷;申为破,主衡;酉为危,主杓;戌为成,主少德;亥为收,主大德;子为开,主太岁;丑为闭,主太阴”。又《六韬》有“主开牙门背建向破”之说,《越绝书》(七,外传记范伯)有“黄帝之元执辰破巳”之文,其起源虽托于黄帝,其实是秦汉间阴阳家底成说。《王莽传》载“以戊辰直定,御王冠,即真天子位”,师古注“于建除之次,其日当‘定’也”。可见建除底应用,[4]在汉时已经是很普遍了。十二神有吉凶,吉是除、危、定、执、成、开;凶是建、破、平、收、满、闭。故诀说:“建、满、平、收,黑(黑道);除、危、定、执,黄(黄道);成、开,大吉立;破、闭,不相当。”
建除之意:建为一月之始,故从建立起义。建次为除,为除旧布新之意。“一生二,二生三”,三为数之极,故名满。过满则溢,故必使之平。平则定。定则可执,故继之以执。执所以守其成,故继之以成。物无成不毁,故继之以破。既破而后知危,故继之以危。心能知危,事乃有成,故继之以成。既成必收效,故继之以收。自建至收而数全,但数无终极,当以理开,故以第十一底“开”为首。开即开始,一始,自此数到三,复为建。故建实生于开。开即是生气。气始萌芽,不闭则发泄净尽,而物不能生,故受之以闭。惟其能闭,故能建立,于是第十三复为建日。自建到闭底历程便是一切万物进行底公式,故每日做事底宜忌都要照着值日底建除而行。[5]这于《易》理,应用得何等精密!最流行的《玉匣记通书》《诹吉便览》等,都把这星占底式例列得很详细。他如属于太乙、[6]六壬、[7]遁甲、[8]禽演[9]等书,都是一般星相家底宝典。坊间所刻通书为各家所必备,虽然不识字,也得买一本搁着,干支对于我们日常的生活是何等的大!
干支影响于历史人事既如上述,它与人身底关系最显著的是“十二辰肖”底说法。这是秦汉间方士所倡。[10]其立说宗旨,大概是因各支底性质选立一禽以为标识。这个阴阳家叫做“求象”。求象底事实最初因于时令,说如《鹖冠子·天权》“四时求象,春用苍龙,夏用赤乌,秋用白虎,冬用玄武”。《月令》“季冬出土牛”也是以牛为“丑”底表识。《说文》以“巳”为蛇底形象。求象底事实在汉时已大行,故王充于《论衡·物势篇》辩论五行相用相害之气底荒谬兼反驳十二辰肖和星辰与人生感应之理。但那时这种信仰已很普遍,甚至有人说人底身体各官也和星辰有关,《内经素问》专阐明这个道理。《汉书·翼奉传》说奉治历律阴阳之学,曾上封事与元帝,论历律与性情底关系,有“观性以历,观情以律”底话。性有五而情有六。五性即五行干支在身体里底性,其说为:“肝性静,静行仁,甲己主之。心性躁,躁行礼,丙辛主之。脾性力,力行信,戊癸主之。肺性坚,坚行义,乙庚主之。肾性智,智行敬,丁壬主之。”六情即廉贞、宽大、公正、奸邪、阴贼、贪狼是。
五行干支底运气不但影响于人身,即如地底形状也与它有关。讲求这种知识便是“风水”,或堪舆学、形学。“堪舆”二字,人多解为“天地”,孟康说是造图宅书底神名。《汉书·艺文志》载有《堪舆金匮》十四卷,列入五行家底典籍里头,足见风水之学也是从五行家倡出来底。所谓“堪舆”,是说人生于土,归于土,故卜居、卜葬,当合乎五行底运气。堪舆家以为地是方的。这方是翕于天中一个六面体的方形,故四维能上应列宿之位。列宿底布列,古今有异:现在以星、张、翼、轸、角、亢、氐为东方七宿;房、心、尾、箕、斗、牛、女为北方七宿;虚、危、室、壁、奎、娄、胃为西方七宿;昴、毕、觜、参、井、鬼、柳为南方七宿。因为天运底差移,所以吉凶底遭际也就古今不同了。这样的差移也影响到“龙脉”上头,故地理底灾祥,今与古亦不同。甚至一年一日底运气也可以影响到地理上头。一岁之运为春生、夏荣、秋枯、冬死;一日之运为晨温、昼暖、暮凉、夜冷;故堪舆之兴替当因枢斗旋转而异,地理不能离开天象。
堪舆与形法也有关系。《汉书·艺文志》载:“形法者,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数器物之形容,以求其声气贵贱吉凶,犹律有长短,而各征其声,非有鬼神,数自然也。然形与气相首尾,亦有有其形而无其气,有其气而无其形,此精微之独异也。”所述相宫宅地形就是现在堪舆家所做底事。他们以山底形状附会五行,如以直形为木(),尖形为火(),横形为土(),圆形为金(),曲形为水()是。他们说人所居处底宫室也与五行有关,以为各宅都有其阴阳八卦,干支底方位。乾将三男(震、坎、艮)属于阳位,坤将三女(巽、离、兑)属于阴位。以东面为辰南,西面为戌北之位,从此斜分为阴阳之界;因宅底坐位而有阳宅阴宅之别。凡有所建筑,当以该宅底阴阳与本年星宫底运转对勘,如有冲犯就避免或用法祈禳。相地时当视察金、木、水、火、土五星和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左辅、右弼九曜与卦气相值时吉凶底现象为趋吉避凶之计。王充于《论衡·四讳篇》辩“西益宅不祥”之误,于《诘术篇》驳图宅术之非,足见相宅之法,在汉时已很盛行了。至于卜葬乃始于古时相土之法,本不求与天运相孚,但自汉魏人盛倡风水,[11]这种信仰于是大行。有名青乌先生者,作《葬经》,相传他是汉朝人,精于地理阴阳之术。在他之前,还有秦朝底樗里子、朱仙桃。樗里子有传,载入《史记》;朱生平不详,《地理正宗》载他作《搜山记》。晋郭璞也著一部《葬经》,阐风水之理,说:“所谓葬者,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盖生者,气一聚,凝结而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内骨,以荫所生之道也。……《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阴阳之生气运于地中而生万物,子孙底身体与祖宗底遗骸是一气所贯,所以祸福也能互相影响。这就是风水信仰底根本。
在术数之外,汇流入于道教思想底有方技家底神仙说。《汉书·艺文志》对于神仙家底评论说:“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聊以**意平心,同生死者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然而或者专以为务,则诞欺怪迂之文,弥以益多,非圣王之所以教也。”方士底长生理想与原始的道教不同,因为前者偏重在寻求肉体不死底方法。传说自周穆王时,海上神山底存在,已为一般人所乐道,王于是遍行天下,为要找着那“不死底国”,卒在西方得遇西王母。穆王后四百年间,是灵王御宇底时代,求神仙底人日见其多。当时所谓东方三神山即是现在的日本,故出海向东去求仙底人很多。秦始皇二十八年乃从事于大规模的寻求,遣徐福领了几千童男女出海。日本栗田宽作《氏族考》称述蕃别[12]姓氏中底山田、御井、志我、长野、广野、三宅六氏为灵王后裔,章炳麟说是太子晋之胄,因“王子求仙”底史实,虽《列仙传》未明载其有无出海,但确有可靠之处。[13]
神仙思想底起源本出于燕齐方士。这两国为当时近海底开明国,海边底景象,如蜃楼云气等,给他们一种仙山底暗示。自方士底神仙思想盛行后,一般学“道”底人因为它底“不死说”与老氏底“长生论”名字上适合,顺着时势底趋向,遂将它与道家合而为一。故此后所谓“黄老”,[14]无不与神仙有关系。神仙家深信肉体不死之说,主张用药力来补充后天的缺陷。这与原始的道家底“真人”思想就不同了。《庄子·大宗师》说:“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謩士。若然者,过而弗侮,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也若此。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原始的道家以为在这“虚形”里头有个与大化同流底真我,能超然于物质之外,忘形于时间之中,加庄子《逍遥游》所说底姑射神人一样。故初期的道士只说“尸解”,“蜕化”,并没想到“白昼飞升”这一层。道家底“真人”思想,不但不是肉身永生说,并且主张身体底生死是必需的。《庄子·大宗师》说:“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明生死是理所常具,何能逃避得了?所以要注意寄寓在这虚形里底“真人”要使他(真我)回到自然底道里头。道是“有情有性,无为无形”底,所以它能超脱一切空间时间底牵制,而自由去来。
道家底长生思想,不是贪生逃死,乃是为知生而生,知死而死。宗教能够成立都是在乎对付生死。对付人生,有伦理学就够了。要有“人死观”加在人生观上头,才能说得上宗教。世人无一不死,却没有一个善于死底。这都是因为他们不善于养生底原故。道家底修养就是要预备死,故要“究理尽性而至于命”来理会生生死死底真际。求长生不过是我生底时间短,不能尽量享受罢了。但百年底寿命不为长,千万年底寿命亦何尝长得了多少?时间不过是真我因住在虚形中而生底主观感觉,在道里头,本无此事。造成时间底主因,是在我们底虚形中可以感得血脉底跳动,事情底繁简,光阴底更迭等等。凡我感得繁杂迅速底事物,便觉得时间短,而简慢的便觉得长。监里底囚犯,下床盼暗,上床盼明,在狱中度日如年,没有什么事情可做,故他们底时间比别人底长。市场里底商人,收幌子底时候,总觉得刚挂上不多时,因为他底生活忙,所以觉得光阴如箭。“黄粱梦”底经过只在瞬息间,而其经历已是几十年底工夫了。因为梦中情事纯是主观的,没有外界情境与它比较,故能于一瞬间周历几十年。这样看来,真时间便是无时间,因为时间是从虚形中造出来愚弄人底。“山中七日,世上千年”还不是真时间,要能“体道合变,忘心于寒暑”才可以。故庄子说“天时,非贤也”,明要把时间忘掉乃可以为真人,为贤者。一个人能够事无所事,心就虚静,而无忧虑;无忧虑,故没有年寿不永底恐慌,那么,日月就可以延长了。不能长生底原因就是犯了“时病”。进一步说,肉身底生死,本不碍于长生;就使肉身不死,也不过是“与天地同休”,[15]天地还有休灭的时候,何况肉体?“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况于人乎?”(《老子》)故《太玄经》说:“忘于目,则光溢无极;泯于耳,则心识常渊。两机俱忘,是谓太玄。”又说:“养其真火,身乃长存;固其真水,体乃长在。真真相济,故曰‘长生’。天得其真故长;地得其真故久;人得其真故寿。世人所以不得长久者,养其外,坏其内也。”[16]
自神仙辟谷服丹之说加入道教,于是所谓“真人”一变而为肉体飞升说。这样的思想无疑是受了佛教轮回论底影响,并且变本加厉。《钟吕传道集》里,钟离权对吕岩说:“人生欲免轮回,不入于异类躯壳,当使其身无病老死苦。顶天立地,负阴抱阳而为人,勿使为鬼。人中修取仙,仙中升取天。”《传道集》以阴阳定人鬼仙三途,说鬼是纯阴无阳,人是阴阳相杂,仙是纯阳无阴。故人可以为仙,也可以为鬼。仙有五等,所谓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是。[17]修到鬼仙还不为功,到人仙乃为小成,地仙为中成,神仙为大成。鬼仙不免轮回,人仙与地仙只可免死,要到神仙方能身外有身,脱质超凡。天仙是得“道”后,传道人间,仙行圆满返到洞天底神仙。这个明明是采取佛教对于菩萨底见解。
人所以不能长生底原故,因为他犯了三种毛病,就是时病,年病,身病。时病是劳逸过度,冒寒涉暑,其结果为“患”。年病是恣情纵意,散失元阳,其结果是“老”。身病是精神消散,其结果是“死”。人要解脱患、老、死,就当修养。最先当要绝了时病底根源;要免身病,先要使年病不生。所以修养的工夫要贯注在年病上,使身体不老,然后不死可求。这个就产生了“炼丹”底方法。
六国和秦时的方士早已讲求“不死之药”底制法。《盐铁论·散不足》载秦始皇好神仙,信 祥,于是“燕齐之士释锄耒,争言神仙。方士于是趣咸阳者以千数;言仙人食金余珠,然后寿与天地相保”。“金余珠”即是从金中所得底“丹”。初时底丹不过是从石类中底
砂取汞(后来名为砂子、阳龙),从金类中底黑铅取银(所谓银母、阴虎),使银汞相合,取其精为“金余珠”。后来更附会以阴阳五行之说,以龙虎居坎离之位,离上坎下为水火未济,坎上离下为水火既济,水火交和则丹成。方士以为人身底构造本应天机,一身之中乃是一个小天地,故当依着阴阳升降之理炼就纯阳,使之脱质升仙。他们有外丹、内丹,或炼形、炼气两样丹法。
外丹所以炼形。照道士们底讲究,采药后,精选入炉,用从日取得底真火,从月取得底真水煅炼。丹炉三层,外方内圆,一切都依卦气而造,共高二十七寸。药放在炉里炼过三年为小成,服之可绝百病;六年为中成,服之可以延年;九年为大成,服之可升举。炼到第九年底丹名“白雪”,又名“玉液”;第十二年名为“神符”。《铜符铁券诀》:“一粒一服三期后,周身九窍自光明。白雪入口身生羽,神符吞下足生云。”言服了第十二年底丹便能得驾起云头上九天底本领。又有所谓“紫金丹”,[18]乃得自扶桑,服之能使聋者聪,者明,枯骨生肉,顽石成金,河化乳,华不落,等等功能。自古以来,炼丹服丹底那么多,现在应当有无数神仙驾着云头游来游去才对,但实际上,我们只见云而不见仙!这是什么原故?道士又给我们一个解释,从煅炼上说,丹本没炼成,修者仓卒服了。丹所以不成底原故,第一是药材不好,第二是火候不足或不对,第三是时机不合。从修炼底人身上说,他还短了炼气底工夫,因为单炼形是不够底。《灵飞经》《铜符铁券》《灵宝毕法》《火莲经》诸书不过是教人炼形,并没注重到炼气那层。修者过于注重炼形,虽专用许多“旁门小法”如斋戒、休粮、采气、漱咽、离妻、断味、禅定、不语、存想、采阴、服气、持净、息心、绝累、开顶、缩龟、绝迹、看读、烧炼、定息、导引、吐纳、采补、布施、供养、救济、入山、识性、不动、授持等,终不能飞升;必须形气并炼,用内观法,先使身心达于清静虚无之境,然后煅炼内丹,使外内调和才可以。内观者,先于“无中立象,以定神识”,继则“一念不起”,以保其“清”,使“灵台无物”,以保其“净”。能够这样,才可以讲内丹底修炼。《性命圭旨》专讲炼形炼气之法,但已融通三教,不尽是道教玄理。
人身是个小天地,所以万物皆备于其中,无须再向外求。身体里有三个区域,所谓三丹田,是神、气、精寄寓底地方。上丹田为神舍,中丹田为气府,下丹田为精区。三丹田中自有妙药,能够自炼自还。所以内丹底讲究在“还丹”,即将丹田炼成底药(龙虎)还到丹田。这丹药是要降伏心肾底龙虎,即制色欲忿怒使心火下降,肾水上润。制色止怒即是降伏龙虎。身中底水火,乃从肾生真水,心生真火。水为乾父,生姹女;火为坤母,生婴儿;二者**而生黄芽,即具龙真虎是。由此存想内观,以应阳升阴降之象,乃至绝念无想。目凝神息虑,历过小还丹、大还丹、七返、九转、金液、玉液,诸还丹后乃得真念与真空,然后可以入到超脱底境界。还丹是还吾身中底日月去和天地造化同途底意思。内丹之法,归根是要“炼精合气,炼气合神,炼神合虚”。一到虚无,生死自了,而仙境可得。这比配金精石液为夫妇,得“河车”而飞行天外底丹法就强多了。看来,内丹也和禅定或定息底方法没甚分别,大概是采用佛法底结果。
炼内丹不成是因为道士身心中有九难十魔底阻碍。九难者:一是衣食迫逼,二是尊长拦阻,三是恩爱牵挂,四是名利萦绊,五是灾祸横生,六是师长约束,七是议论差别,八是志意懈怠,九是岁月蹉跎。十魔是:贼、富、贵、情、恩爱、患难、圣贤、刀兵、女乐、女色。能避掉这九难十魔,方能修仙炼丹。
讲还丹底书最好读《参同契》,现在将其注释中引一句来做结语。“人之一身,法天象地,与天地同一阴阳也。人知此身与天地同一阴阳,则可与论还丹之道矣。”(元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
在神仙家之外,还有两派属于方技底医家,与房中也与道教有关系。从中国医书中所立阴阳底理论可以看出其中底道家思想。医药一科在道士底功课上也是很重要的。**,《汉书·艺文志》虽列八家,但其书已不传,小说中载道士擅于此术底不少。[19]
上头所说只在道教对于修养之方法及宇宙人生底见解,现在当略述其对于神灵底信仰。这是使黄老道成为今日的道教底关键。原始的道德家并没有明白地说这世界有没有主宰它底神。天地在他们底心目中只是一副大机械,也可名之为“玄机”,作善作恶底果报乃是自然的机械性使它如此,并非由于大神底赏罚。汉初底道家还有些依照旧说底,如淮南子说:“祸之来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祸与福同门;利与害为邻。”又说:“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阴行者必有昭名。”(《人间训》)这还是《易·坤》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同一语气。邹衍虽谈五德终始之运,却也没有说到天志。《鹖冠子·学问》所记底“九道”,似为秦朝前后底道士所必学,其存到今日底还可以找出“道德”“阴阳”“天官”“神征”四道来。神征是讲天人感应底,这与道家底思想是很晚出,也不是固有的。
天人感应在先秦时代主张得最热烈的便是墨子。墨家思想在汉时为儒家所压制。当时能与儒家抗衡底便是黄老道,许多派别都在它底荫下得以保存,故墨者也就归附在里头。道教和墨教底关系在它底感应论。我们将《太上感应篇》来和《墨子》底《法仪》《天志》《明鬼》诸篇比较一下,就觉得其中相同的观念很多。《墨子·非攻》文里列举许多 祥,《天志》明告以“知天鬼之所福,而避天鬼之所憎,比求兴天下之利而除天下之害”。《明鬼》说:“今吾为祭祀也,非直注之于污壑而弃之也,上以交鬼之福,下以合欢聚众,取亲乎乡里。”《感应篇》开首一句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这与《法仪》“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日杀不辜者,得不祥焉”是一样的意思。又祈福底事,亦为墨者所不禁,这在《天志篇》里说得很明白。祈禳本为宋国所重,墨子生于宋,故他底门徒多习祝史之事。道德家本不主祈禳,因为这是巫祝底事,不是学清静无为底人所当为。但自墨道参入后,祈禳几乎占领道家实行方面底全部!秦汉间底方士都能祈禳,《淮南》有土龙求雨之文,董子甚且以儒家实行这事。祈禳之法到后来越盛,依《神仙传·王远传》所记,则汉桓帝时,学神仙底已教人用符法禳灾治病了。汉魏道教徒所知底神仙不过如《神仙传》所载九十二人,[20]著者把墨子也入仙班,是一件很可注意的事。到五代时候,道士中还有会“墨子术”底,我们在史乘中找出底下一段话。
是时魏州妖人杨千郎用事,自言有“墨子术”。能役使鬼神,化丹砂水银。庄宗颇神之,拜千郎为检校尚书郎,赐紫。其妻出入宫禁,承恩宪,而士或因之以求官爵。(《新五代史》卷十四,太祖子)
墨子曾否能使役鬼神,化丹砂水银,我们不知道,但从传说中,我们知道他底技术很好,能做木 和军用的器具。宋道书中还有《太上墨子枕中记》一卷,言慝形幻化之术,可见墨子也被道教徒当做神仙看待。
黄老道家既和墨家信 祥祈禳和感应说,于是后来底道教做出满天神灵来。道教今日所奉诸神,一方面是从古代的神话流衍下来,一方面是从阴阳五行底禳星礼斗发展出来。中国古人底崇拜对象说是天地,其实是以日为主,故《祭义》说“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日是天底代表形象,是生生之本,故为祭祀底主体。所以天子封禅每祭日,盟会诸侯时亦指日为誓。古时祭日应在东方,时间在春,因为东方是“震”地,为《说卦》所说万物出生之向。拜日星底礼,由来是很早的。古时致祭之地多在高处,《史记·封禅书》说:“自古以雍州积高,神明之隩,故立畤郊上帝,诸神祠皆聚云。盖黄帝时尝用事,虽晚周亦郊焉。其语不经见,搢绅者不道。”那时所祭底帝是“东君”“东后”“东皇”,即后来五行说流行时底“青帝”。自秦襄公为诸侯(周平王元年),始因雍州旧畤作西畤,祠白帝;秦宣公时,国基已固,始僭礼祭青帝于密畤?;灵公三年(周威烈王四年)作吴阳上畤、下畤以祭黄帝、炎帝:于是雍东四畤具备。
秦最先祀白帝,大概是秦底世系出于少皞,再溯源而祭太皞、轩辕、神农,初不过是本着旧时祖先崇拜底形式,所谓严父配天之老例,本没有什么以木德王或以士德王等说,到齐宣威之世,五德终始为五行家所倡之后才有五行配五色帝底说法。秦始皇因为五行家与神仙家底说法,也就采用了“阴阳主运五行相次”底理论。五行相次自然引起天上五行星底敬仰。道教底成立,从秦汉间拜星底礼仪得了许多帮助。汉人也是笃于祭祀求福底,桓宽在昭帝时亟论其过于注重,说:
古者庶人鱼菽之祭,春秋修其祖祠,士一庙,大夫三,以时有事于五祀,盖无出门之祭。今富者祈名岳,望山川,椎牛击鼓,戏倡舞像;中者南居当路,水上云台,屠羊杀狗,鼓瑟吹笙;贫者鸡豕五芳,卫保散腊,倾盖社场。
古者德行求福,故祭祀而宽;仁义求吉,故卜筮而希。今士俗宽于行而求于鬼;怠于礼而笃于祭;嫚亲而贵势,至妄而信日,听驰言而幸得,出实物而享虚福。
古者君子夙夜孳孳思其德,小人晨昏孜孜思其力,故君子不素飡,小人不空食。世俗饰伪行诈,为民巫祝,以取厘谢,坚 健舌,或以成业致富,故惮事之人,释本相学,是以街巷有巫,闾里有祝。(《盐铁论·散不足》)
重祭重巫就是促成道教成为一个有组织的团体底原因。当时底巫祠很多,都是与五行有关系底。
汉高帝二年因秦未立畤祀黑帝,乃立北畤以凑足五帝底数目。刘氏,据《左传》所记世系出自高辛,并非高阳,依五行论,他是以火德王,应当祀炎帝,依祖先崇拜,应当祀帝喾,故知立北畤只为凑足五帝之数而已。我们因此可以知道用青、黄、赤、白、黑诸名加于古帝名上是出于五行论盛行之后。由祖先而附丽于方位,由方位而上同于五星,故汉代祭祀底对象几乎全是星辰。高祖四年所立底祠,除河巫祠祠河,南山巫祠祠秦二世外,其余如蚩尤祠、梁巫祠、晋巫祠、秦巫祠、荆巫祠、九天巫祠乃至各郡国县所立之灵星祠都是以祭星为主底。武帝时方士又奏祠太一,说:“天神贵者太一,佐曰五帝。”太一依《春秋合诚图》和《乐汁征图》,是紫微垣底一星,因其居北极天枢,为众星所拱,大有君臣之象,所以说五帝为太一佐。
汉朝拜星与现在道教所奉诸神有关系。群星底人格实现,是汉人最普遍的信仰。《拾遗记》载刘向校书天禄阁,有黄衣老人自言是“太一之精天帝”;《搜神记》载董永取织女,[21]诸如此类,不能细述。张角作乱,亦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辞。苍天、黄天即九天巫祠所祠,实际也是祭星底。祭星礼斗为汉人一般的宗教,道教凑巧成立于这时候,因此用来号召百姓。现在所谓“玉皇上帝”“文昌”“斗姆”“司命”“福德”等等,无一不是从那时候底拜星礼节留下来底。关于道教底神圣,名号无数,尤其是在佛教密宗传入后,道士们为要与佛争雄,随意造了许多难知难解的天尊与元君底名字。《诸师真诰》《上清众经诸真圣秘》《三洞赞颂灵章》等书满填了他们底名字,有工夫底人可以一读。
方士讲长生用药方和祈禳是开道士用符咒底先河,道教有今日的组织也是在此。《后汉书》(一百一)皇甫嵩传》载钜鹿张角奉事黄老道,自称“大贤良师”,畜养弟子,跪拜首过(忏悔)。他用符水咒说疗疾,因百姓底信服,乃遣弟子于四方传“善道”数十年。又《刘焉传》(《后汉书》一百五)载张陵之孙张鲁于顺帝时客于蜀,学道于鹤鸣山中,造作符书,受其道者出米五斗,故名“五斗米道”。此道传自张陵(第一代天师)。陵传子衡,衡传于鲁,遂自号“师君”。学者初名“鬼卒”后号“祭酒”,领部众多者曰“理头”,皆教以诚信,不听欺妄,有病但令首过而已。诸祭酒各起义舍于路边,专悬米肉以给行旅,以为食者当量腹取足,过多,鬼就能使他生病。熹平中,妖贼大起,其中以汉中有张修持五斗米道,张角持太平道是最著。太平道师持九节杖为符祝,令病人叩首思过,因以符水给病人喝,若病好了就是信道,若是不好,便是不信底征验。张修则施静室使病人思过,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人都习,号“奸令”。又立“鬼吏”,使主为病人祈祷,书写病人名字,说服罪之意,使病家出米五斗为公用。这两派底道教才是现在道教底正祖。道教底天师世居江西龙虎山,传到六十三代张锡龄,于民国十六年,为政府驱逐,去天师号,天师底流传从此可算断绝了。
道教思想和道教底形成我们已在上头略知一二,我们从所知底看来,道教底成分,虽然非常地复杂,可是教中一切礼仪与思想都可以找出他们底来源。好像北京底磨刀匠,同是一种职业,而他们当中有摇惊闺叶底,有吹喇叭底,从他们底幌子可以知道前者是从前为闺秀磨镜或绣剪底,后者是从前为军营磨军刀底,现在两样职都变一样了;道教底形成也是如此。中国一般的思想就是道教底晶体,一切都可以从其中找出来。
十六年五月改旧稿于海淀
[1] 八位谓八卦之位。十二度即十二次,谓日月交会所在底星次。《书·尧典传》:“寅日析木,卯日大火,辰日寿星,巳日鹑尾,午日鹑火,未日鹑首,申日实沈,酉日大梁,戌日降娄,亥日娵訾,子日元枵,丑日星纪。”
[2] 道教对于《河图》《洛书》底见解,见《文昌大洞仙经》(《道藏》,冬上)。
[3] 见《性理会通·洪范皇极内篇》。“胎、生、长、成、老、化”,或者是道士假借印度僧伽瑜伽学派所持宇宙六段“有变易”(Bh va-Vikāras)底说法而来。六者:一、生(Jāyatē);二、有(Asti);三、长(Vardhati);四、变(Parinamate);五、衰(Apakshiyate);六、化(Vinashyati)。ˉ
[4] 建除之法,以年统时,以时统月,以月统日。如民国十六年,阴历为丁卯年,正月大,建壬寅,以戊寅日(十二日)起建,顺行至庚寅日(二十四日)复值建日。每月交节,则叠两值日,如正月初四立春,为定日,此定是叠初三底定,又如二月己亥日为惊蛰则初三与初二同为成日,余类推。坊间通行底历书可检阅。
[5] 古时又有“丛辰说”。星命及选择家以二十辰所随底众辰有善神恶煞之别,如兵福、小时为建;吉期、兵宝为除;福德、天巫为满等等。详见《协纪辨方书》。丛辰家对于吉凶宜忌与建除家言互有出入,但通俗都不用前者底说法。现在的通书都用建除说。道书中,《神枢经》《洞源经》专讲此义。
[6] 太乙,星名。取太乙数以行九宫,故名“太乙数”。《史记·日者传》记术数九家,太乙居其一。《汉书·艺文志》,五行家典籍中有《泰一阴阳》二十三卷。大概此术在战国时己经有了。现在通行的书有唐王希明底《太乙金镜式经》十卷。太乙数法以“一”为太极,因而生“二目”,二目生“四辅”,又有计神与太乙合成“八将”。以岁、月、日、时为纲,以八将为纬,三基、五福、十精为经,占内外灾福。九宫者:天蓬星,太乙,坎水白;天芮星,摄提,坤天黑;天衡星,轩辕,震木碧;天辅星,招摇,巽木绿;天禽星,天符,中土黄;天心星,青龙,乾金白;天柱星,咸池,兑金赤;天任星,太阴,艮土白;天英星,天一,离火紫。
[7] 六壬:五行始于水,故称“壬”;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故称“六”。此法本《易》六十四卦列为六十四课。《隋书·经籍志》已载其书,现在最通行的为明人撰《六壬大全》十二卷。
[8] 遁甲又作“循甲”。此法起于《乾凿度》太乙行九宫法,盛行于南北朝。法以十干中底乙、丙、丁为“三奇”,以戊、己、庚、辛、壬、癸为“六像”,以甲统领它们配于九宫而视察其加临之吉凶,使人知道趋避,故名“遁甲”。因乙丙丁在九宫中为三奇门,故此法又名“奇门遁甲”。
[9] 禽演者;以星禽推知人事底吉凶及其嗜好情性。唐宋以来,此术极为盛行。其书多列入《道藏》。普通所见,有《演禽通纂》二卷。
[10] 十二生肖或者不是中国旧说。赵翼《陔余丛考》(三十四)说:“此本于北俗,至汉时呼韩邪款塞,入居五原,与齐民相杂,遂流传入中国。”看来此说乃从西北胡人介绍入来底。西域及天竺、缅甸诸国都有十二生肖之说,肖兽虽不同,而大意不异。印度人对于此说,可参看《十二缘生祥瑞经》,又中国原有“困敦”“赤奋若”“焉逢”“端蒙”等干支名,都不像中国话,想是突厥的方言,他日学力稍足,当再从事探究。
[11] 汉魏六朝人信堪舆家言者,见《后汉书·郭镇传》《袁安传》《魏志·管辂传》,《晋书·徐邈传》等。
[12] 日本姓氏,彼邦人士向分三别,一为神别,二为皇别,三为蕃别。蕃别为外国人在彼落户者之子孙。
[13] 参看《太炎文录》一,《太子晋神仙辨》,日本蕃别姓氏中今日还有些少周秦汉底姓,如林、周、田、宋、秦、吴、南、梅等是。但他们底初祖是否很早就到东国就很难说了。
[14] 黄老之名当起于汉初,依夏曾佑说当以窦太后为本派之初祖,汉时民间凡壬、禽、占验之术皆目为黄帝书,见《中国历史》。
[15] 《神异经》载“九天玉童玉女与天地同休息”,道教徒都信神仙底寿命是如此。
[16] 《道藏·洞真玉诀》,收下。
[17] 这样说法,也许与印度思想有关。印度人对于Rishi(仙人)底见解也是神通过人,且其数常以七为率。《楞严经》(八)所举底十种仙也许不是纯粹印度思想,但自六朝以后,佛道相互底关系却很显然。
[18] 《石函记·圣石指玄篇》说求仙向东,东为扶桑,出金乌之精,生得紫金丹。
[19] **附于道教,但后来炼丹者有些不主张此法能得长生,故“采阴”“御女术”等为修内丹者所排斥。参看《石函记·太阳元精论》《修真十书》等。
[20] 葛洪底自序中提到秦时阮仓所记有数百人,刘向所撰又七十余人。
[21] 董永传说是董仲舒之父。《录异记》说蔡州西北百里平舆县界有仙女墓,为仲舒为母追葬衣冠处;又说或是仲舒藏神符灵药及阴阳秘诀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