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起写这些所谓的文化散文,也就是最近几年的偏好。
这几年分管的工作驱使我对文物考古关注起来,我认识到“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绝不是空泛的说辞,而是需要落实的黄钟大吕。那一处处风雨剥蚀的历史遗存,那一个个土坑里发掘出来的稀世珍宝,那一桩桩惊世发现背后的故事,都承载着厚重的人类文明,常常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尤其是参与和探寻文物发掘的过程,自己偶然的疑问获得了专家肯定,心里便激动难抑了。
我的认识角度与考古专家们是有些许差别的,这些差别扩充了对文化遗存的认识空间,也使得自己在观赏这些遗存的时候,会获得历史的滋养,实在是一种别样的享受。这里略举三四:
那年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发掘了长安天坛,我发现那土质坛体所以能够完美保存至今,是因了曾经覆盖其上的那层厚土,想想当年的覆土过程实在悲壮得难以平复,使人对长安人勠力保护遗迹的拳拳之心感慨不已;去年文物部门发掘开元宰相韩休墓,我在欣赏那些唐墓壁画时,想到这韩休乃是绝世珍宝《五牛图》的作者韩滉之父,如能在壁画上发现天才的笔意,那会是一个惊世发现。在分析石峁古城和统万城马面的间距变化后,发现了冷兵器时期投射装备威力的演进,其间隐藏着多少兵戈铁马的壮举;在参览法门寺地宫珍宝时,我感觉这么多的珍宝集中藏于地下,历史上怎么没有被盗掘,难道一千多年真没有被人发现过?沿疑问探寻下去,竟发现历史上曾多次被发现,却没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偷掘,其中蕴含的力量震撼至极;在收集三秦民歌的时候,我发现关中、陕北、陕南民歌饶有趣味的差异:那陕南民歌是歌颂生活之乐,陕北民歌是歌唱生命之韵,关中民歌是感叹命运之调,如此概括似可体会到这些民歌令人唏嘘的精髓。
当然,要深刻了解附着在这些遗存上的美,必须对其历史的沿革和背景有所认识,我几乎抛弃了所有爱好,翻书寻古,畅游史海,感受着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丰厚了我浅薄的积累,便想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收获。我以为古人热衷“文以载道”,散文是应给人以启迪的,哪怕有那么一点点思想触动,也是难能可贵的。那一处处古迹一个个文物,蕴含的历史信息和故事令人流连忘返,但考古人面对那些凝固的遗存,似乎习惯于就物论道,如果加以综合考量,常常会发现萦绕在文物上的缤纷色彩,糅合这些零零星星的内容,会有生动的人文价值在等待发掘。若就此细细梳理,当可滋润自己的个人素养,也可以提供治国理政的智慧,让人在阅读中享受历史,也消费历史馈赠的惬意。因此,这些感受便激励我不断地走近这些文化遗存,以抒发一个当代人对历史的思索。
我首先围绕工作内容梳理感受,写了石鼓山上的珍宝迭现,写了药王山上的千金要方,写了延安文艺家的生动往事,写了仙游寺承载的不朽传奇……想不到这些文字见诸报端,竟获得意想不到的反响。这的确是一种激励,我几乎成了习惯,每天晚上一坐到写字台前,脑海便开始朝这个方向游动。而且由于我的经历使然,当我把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工业的、军事的知识交融相错,总能捕获到意外的认识。一旦以文学的字符铺陈开来,便有了惊喜,让我不断地品尝到文字的魅力,如此说来这本小书也是自己工作的一个总结。
当然,我能把这些拙文汇集成册,实在是凝结着很多人心血的,感谢《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作家》《人民文学》《美文》《剧本》等报刊登载拙作,激励我笔耕不辍,使之形成了这么一种所谓的系列。也感谢文学家李敬泽、熊召政、周明在我创作路程中,给予的具体的有价值的指导评价。感谢评论家吴义勤过目拙文予以斧正,留下了令我感动的真情厚意。
也就是说,是工作让我收获了文学和友情。
2015年 11月 27日于宁静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