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宫之叹(1 / 1)

大秦之道(下) 阿莹 1294 字 2个月前

大概很多人都知道九成宫是隋文帝在麟游建造的一座恢宏的夏宫,最终毁于唐朝末年的一次山洪暴发。所以九成宫总能给那些对文化遗产倾注感情的朋友带来温馨的幻想,于是在城里住得乏味了,就渴望能到九成宫遗址去看看,以搜寻历史的痕迹与记忆。

九成宫醴泉铭碑

离开福银高速公路,我们拐上一条还算坦**的朝南的公路。一会儿跃到高处就远远看到一片被绿树簇拥的凹地,似乎上面还弥漫着一层淡淡的薄雾,把那稀疏的农舍和垄田笼罩得若隐若现,路上还不时有精灵的鸟儿冲你唧喳逗你减速。尽管是酷暑时节却凉爽宜人,真有如迈入了桃花源般的超然。终于驶到一条曲曲折折的小路尽头,有一片颇为讲究的青砖古院正在大兴土木,来到门前方知这就是闻名遐迩的“九成宫醴泉铭碑”所在地。有位对当地历史颇有研究的朋友指着那已被玻璃封裹起来的石碑侃侃而述,仿佛是在述说他经历过的少年轶事。这醴泉铭碑在中国书法史上真是了得啊,文由唐代谏官魏征所拟,字由书法大家欧阳询所书,稍有遗憾碑由何人所刻却没能留下记载。由此可见,唐代的人们还没有把雕刻提到应有的艺术地位。虽说碑文记述唐太宗在麟游发现清泉的神话至今已引不起人们的感叹,但此碑当时一立就引来万众欢呼,文人墨客呼朋唤友争睹尊容,达官显贵多以卧榻旁能藏有此碑拓片为荣。可恶的是,竟有神迷此碑的政要贵胄,为使自己的收藏成为稀世珍品,揭下拓片后便要毁掉石碑上的一个字,使得后人再拓便有了缺憾。所以在当朝便有醴泉碑一字一金之说,说的就是购买此碑拓片缺字越少越贵。如此一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国宝,已经人为地缺损十一字了,不由得令人扼腕喟叹。而且这通石碑由于经年累月拓打敲磨,字口均显圆润,刀口浅薄的字形便模糊起来,有些字迹更被拓得瘦了形骨,于是便有珍爱醴泉碑者收集原拓,企图模仿原形将那字口深凿几许,以恢复曾经的风采。想那后来的雕刻者面对盛名之下的宝物也是心有余悸的,所以只能战战兢兢地轻凿几下了事,生怕坏了原刻原碑的神韵。尽管如此,我站在石碑前小心翼翼地默读起来,尽管老套的故事已无魅力可言,但我感觉那石碑就像是一位饱学的老者在与自己进行时空对话,不时被那飞扬的潇洒所倾倒,也被那沉稳的笔风所折服。以至我拜别那通大碑几年了,还常常会回味起石碑所透出的神韵,总喜欢在万籁无声夜深人静时,洗手展拓一睹芳容呢。

从那碑亭出来,我们驱车前往四五里外的慈善寺。想来这些佛龛大概是当年为皇室礼佛服务的。盛唐时代唐太宗与武则天都把佛事看得比天高,那时候皇亲国戚们在这里享受清爽与适意之时,更期望佛祖能够护佑朝堂事遂人意。围绕九成宫的四周,隋唐两朝就整整修建了四处颇具规模的皇家寺院,以期待慈悲的菩萨施以恩泽,所以这里的香火旺盛不衰,鼎盛之时僧侣多达万人。然而遗憾的是,今天的慈善寺隐匿在一处山丘的后面,汽车拐进去才恍然发觉到了佛家净地。但环顾四周你会发现这处寺院仅剩下二三个石窟了,石窟外面修建了浅浅的佛堂,略略透出宝殿昔日的繁荣。但由于没有僧人打理便少了些许禅味,只有门口一通孤零零的石碑昭示着这里还是国家级的文物古迹。不过这里的风水确实清静得可以,本来这石崖之上是丰茂的庄稼地,下面是一泓清冽的流水,由北而南地在寺前形成回路又转到东边岩畔深处了。不知何朝何人似乎想在对面山壁上留下痕迹,却又不知为什么只磨出几个平面,没能凿出笔锋的犀利与浪漫,有如百里之外高昂的无字碑,在娓娓地述说先朝在这里曾经发生的丑陋的善良的故事。待走上石窟门外的小坡,远远近近的景物便都落入眼底了,似乎也是有了佛祖的佑护。这里的麦穗都长得沉甸甸的,忍不住拔下几穗来,搓掉麦壳倒进嘴里慢慢嚼着,只一会儿便香得满口流涎了。

真真遗憾这些先知先觉们在唐代那场山洪袭来时,没能保住九成宫免遭灭顶之灾,这座被尊为隋唐离宫之冠的九成宫,大大小小的殿堂楼阁依山傍水铺排了方圆数十里。而且清康乾时期著名的画家袁耀绘就的《九成宫图》,江山平远气势宏伟,可见清代初叶这里还是留有些九成宫楼阁的。所以当地朋友想劝我们再看看其余的几处石窟,我却没有一点兴趣了,只问朋友九成宫有那么多宫殿楼阁怎么已看不到一点遗迹呢?那位朋友稍一沉吟便嚷叫起来,有处唐代水井在上世纪末基建时被发现,已被牢牢地保护起来了。我一听来了兴趣便催促朋友快去瞅瞅,期待能从水井里发现九成宫曾经的华章。

九成宫水井

我们的车居然开进了县城最繁华的街道,在一扇紧闭的黑漆大门前停下,径直来到一处维护起来的枯井边。啊,这口水井居然保护得如此完美,井面是石砌的八角葵花形,寓意着八方来水在这里汇集,井壁是用弧形板砖砌成的,隐约可见深深浅浅的青苔,探望井底可见人影**漾。如此精致的水井啊,想必是皇家御用之水了。朋友说当年旁边这家单位盖楼时发现了这处水井,想不到竟然还是目前最完整的隋唐水井实物,从此,所有描绘唐代水井的绘画和影视都依照这个样子了。然而,我感到奇怪既然这里有了这么重要的发现,周围怎么盖起密密匝匝的水泥板楼呢?

朋友告诉我,这要说来话还不长,是一九六九年,因老县城人多拥挤,就有“神仙”动议将县城从几里外的山梁上迁到这片宝地来。我一听顿感愤然,那他们不知道这儿是赫赫有名的九成宫遗址吗?朋友尴尬地说那时候人都吃不饱,谁还有心思保护历史遗迹啊。而我耿耿于怀的是,一九六九年动迁,一九八〇年就发现了古井,如果当时能建议停下来另找城址,会给后人留下多少震惊世界的惊奇啊!可以想象有多少宝贵的遗存被推土机和打桩机给摧毁了啊。望着县城里熙熙攘攘的人流,望着仍旧在紧张施工的一排排脚手架,我直感脚下被钢筋水泥重压下的九成宫遗址在

抽泣呻吟。的确,那场洪水固然令人憎恶,而视历史遗存为草芥的行为又怎能不引起后人仰天长叹啊。

我不由得拉住朋友说:走,要告诉他们,麟游县城建设愈少对国家对历史贡献愈大!君不见,隋唐年间多少国策在这里酝酿,多少曲折故事在这里演绎,这是一片真正掩埋在历史积埃里的土地啊。且看那大江南北,人家但凡有一个传说就会大兴土木,炒作得沸沸扬扬,唯恐天下人不晓,而我们的脚下是实实在在的九成宫遗址啊!所以,保护这片被现代建筑叠压下的九成宫遗址,是今天的人们不可推脱的使命啊!而朋友却一脸的尴尬喃喃自辩:这话我咋给人说嘛。

我闻言良久,怅然若失……

发表于 2012年第 10期《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