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1 / 1)

文天祥 余德予 308 字 11天前

选定本书的题材来写是自找麻烦,因为它涉及太多的文艺的、史学的、社会学的理论。其中任何一个理论都没有定论。而对这些理论缺乏足够的理解就不可能对书中人物作褒贬的塑造。

有人说文天祥不是民族英雄。我同意。我想,如果文天祥公听到封他是民族英雄也会一头雾水。即使是饱学之士,他也会问民族是什么。因为他那个时候没有民族这个词。这个概念是十九世纪从西方传来的。为了写此书,我使劲钻研也没有完全懂。我说这话并不觉得难为情。我相信就是学者教授也不完全明白这概念,不然为什么学术杂志上有那么多论文进行讨论。我居然写了文天祥。我是实事求是地按史实来写,抛开戴在文天祥公头上的帽子,身上贴的标签,把他作为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人来写。

写此书,为求知识正确,事无巨细都要查证落实。这方面极大得益于互联网上的纪念文天祥公的文章所提供的资料。翻阅那些文章我不由得感慨,文天祥就义已经过去近八百年了,人民还对他念念不忘。这证明义烈千秋实非虚言。

写这部历史小说的数年来,我生活在宋代。与当时的人共度城市的花朝月夕,一起逃难到山里,漂流在海上。我看到那些人的眼泪,听到他们的叹息。完稿后我感觉自己还没有回到现实中来。我也没有觉得文天祥那些人已经离我而去。仰望苍穹,我胸充满沛乎塞苍冥的浩然之气。希望本书读者也有这感觉。正是:

痛史书成十年功,心香一瓣祭文公。

沦肌浃髓是正气,但愿品读感受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