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处处繁花(代后记)(1 / 1)

终于写完了,耗尽我一年的积累。如何来架构,很难,一旦思路定型,写起来倒是很快的。

我想了许久,杨俊的生命轨迹,也就是安徽与湖北,于是我直接把她的人生经历切分为安徽和湖北两大段。安徽篇有现成的诗“杨家有女初长成”可命名,湖北篇一时找不到合适的题目,有一天,写到她的故乡当涂长眠着李白,翻李白之诗时忽然看到一句“江城五月落梅花”。呀,我的心跳了一下,江城武汉是她的落脚地,“梅花”是她的艺术褒奖,至于是不是五月,倒不必深究了。就是它了。湖北篇也有了名字。

分成安徽和湖北的时候,因为地域文化的探寻,竟然发现一个城市的文化气质与一个艺术家的内在气质那么相似,不由得相信,文化遗泽对后世的文化创造的孕育,由此,探索城市文化和精神气质也成了本书的一个个小部分。这真比只谈论杨俊本身更有意义。

两个人生部分定下,记起康志刚先生说到的,应该有她的艺术展现,她舞台的光彩从何而来,又有多么让人喜爱。于是,我再专辟一卷谈艺术,想到她的一剧一格,我便用“横看成岭侧成峰”来命名。

长江文艺出版社的编辑李艳十分认真,我们一直在交流,她想出了好多主意,比如说,应该有一个主题贯穿始终,我就在想什么才是杨俊一生最主要的那根线呢?是艺,那就用艺串起它,这便是现在这一版每一卷的大标题。

既然是传记,更多与她人生有关的记录是不是也不能丢掉?想到她以后也许不会再专门出书了,我又增加《戏里戏外》一节,她的人生品质,她为这个世界树立的榜样,她的朋友,她的家人,都在我的记录中,而这些戏外的表述丰富着她的人生。

想到我写作过程中用到的一些资料,我择优作为附录,那是她人生和艺术的另一个侧面,是我的写作内容的反证。

这便是现在大家看到的架构和内容。丰富则是丰富了,与其他传记相比,体例好像不太一致,却能完整地记录一个艺术家的一切。看艺术时,只为艺术,读人生时,一口气读故事。我把黄梅戏的历史放置其中,一是这样的背景反衬,更能显现杨俊存在的意义,二是让故事不再那么单薄,三也是对戏曲史的科普。我在这样的历史中,寻找她的端点。

杨俊说,要感谢这个时代。她在这个时代里走向艺术舞台,也走向政治舞台。

她的人生有时代的轨迹在里面。20世纪80年代,我们戏曲还辉煌的时候,她在舞台上并没有大展长才,但她赶上了电影电视的初期扩展。到90年代,戏曲求新求变,与人民生活有距离之时,她主演了两部好戏,与时代生活密切相关的好戏,获得了她艺术上的高度。这是她艺术呈现最密集的时期。2000年之后,戏曲震**,她也进入震**期。之后,她的代表作就少了,除了她对艺术的严苛,还有时代的关系,我们的娱乐方式和人们的快节奏生活把戏曲冲击得七零八落。她艰难地出了两部代表作。她获得政治地位之后,多数只剩下了为戏曲呼吁和奔走了,戏曲的辉煌不再。

她也说,这个时代对戏曲来说也许不是最好的时代,但这个时代机会特别多,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只要付出,就会有机会。这个时代开掘出了她更多才能。

这个时代,戏曲不是最强音,但她的人生轨迹却对我们整个传统文化的思辨是有意义的,对时代的思考也是有意义的。她的传记但愿担负了这样的文化功能。

还得感谢章华荣先生,他的《黄梅戏回娘家》提供了太多信息,许多对话或场景不需复原,就活生生地存在于他的书中,而我只需要拎取那最生动的部分,对于我来说,这是一种捷径。但是有什么办法呢,除了杨俊的口述,章华荣先生记述太详细,想弃之不用都会觉得对不起老先生。作为见证杨俊成长的他来说,我这么走“捷径”,我自以为是地想他不会介意,所以又多了几分心安理得,但郑重地感谢是必须的。我在黄冈见到他的时候,他身体很好,思维敏捷,很可爱。我也正式向他表达过感谢,但书面的记录也是要有的,文以载道,有此珠玉在前,免去了我钻研考究之苦,我只需要拾他牙慧即可,惶恐至极,因此,要向他致敬!

感谢杨俊,丝毫没有犹豫就把她的笔记交给我,那是多大的信任啊,她是把隐秘的那部分自己都交了出来。写成此书的那刻起,这些飘飞的思绪也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我会记着这样一个她。在我的戏曲刻痕上,我不会轻置。对于我,她自从相识,便认定了朴素本质,肯定我的文字功底,把最深的信任交给我。怎一个“谢”字了得。

感谢潘焱,每次去武汉都是他接我,不厌其烦,我甚至无理地请他陪我去一趟湖北省博物馆,而他很忙,却没有拒绝。他在接送我的行程中,陆陆续续地讲述他心中的杨院长。他不夸张,也不轻忽,只是客观地讲述,用他一贯温和的态度。他带我走过他们的生存场所,一点点地解说,让我对他们的剧院有了完整的认识。谢谢。希望下次去,还是他来接我。

感谢白燕升先生,带我走进《伶人王中王》,带我走进《戏码头》,让我认识杨俊,让我认识武汉戏码头的重要历史,我才得以在生命的历程中与这些人和事一一相遇,才有了今日写作《杨俊传》的重要缘分。

感谢张曼君导演,我们应该是因为文字走近的,我看过她的现场解说,我就立志走进她的所有剧目,她也邀请我一点点去熟悉她的艺术及思想,我不知道今后我们还能创造什么样的缘分,但今天写作《妹娃要过河》的过程,以及她的导演阐述的分量,足够我今天真诚地表达我的感谢。

感谢徐志远先生,为我提供他音乐创作的小细节以及对杨俊的观感。

感谢张安岚女士为我在黄冈采访提供方便。

感谢杨俊的家人给我提供了许多细节。感谢杨俊的小迷妹纤纤,以及接送我采访的司机王师傅。

感谢山西的杜学文、黄风等先生,为我这本传记提供了文化体悟及写作技巧。

也要轻轻地感谢自己多年的坚持,可以在文学与戏曲之间遨游,即使背负着一些误解与伤害,也还是一天天走下去。在这两者之间,用文字作戏曲的帆,用戏曲作文学的桨,锦帆十里到天涯,这已经是人生最好的事了。

感谢长江文艺出版社,有了这样的合作机会。

感谢我的工作单位提供的绝对支持。

感谢一路同行的朋友们。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如果有缘,生命处处繁花。

2021年3月6日初稿完成

2021年3月10日第二次修改完成

2021年3月24日第三次修改完成

2021年4月24日第四次修改完成

2021年6月6日第五次修改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