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付出—收获”的良性循环中成功(1 / 1)

人们常说,付出总有回报。有的时候,我们无偿地做了很多事情,当时并没有得到任何的好处,这时会有人说你是傻子,没有一点经济头脑;也有人说这是没事儿找事儿,还不如睡一觉。实际上,这往往成为我们以后发展的基础。

在付出的当时不一定有回报,但是在以后你总能有相应的收获。这一点,哈佛人麦哈德有着更深的体会。

麦哈德哈佛大学毕业后,成为网络公司的一名技术员。在工作中,很多人来找他帮忙,他们是抱着一种崇敬的心理来寻求帮助的。每次有人寻求帮助,麦哈德都毫不犹豫地帮助他们,虽然没有人付费,但麦哈德还是有求必应,他觉得人家求助于他就是需要他,得到别人的赏识就是最大的价值,何必斤斤计较那一点眼前的利益呢?

有一次,麦哈德受公司委派去外地参加一个项目的研发,这个项目需要与合作公司共同完成。麦哈德毫不犹豫地接受了,甚至都没有问公司给不给奖金、出差费等事宜,因为他对这些不感兴趣,麦哈德觉得这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好机会,一定尽最大努力去完成。

当麦哈德走进研发中心的时候,他立刻被那里的工作氛围所感染,很快便进入了工作状态。他和工作伙伴们一起讨论、计算、测试……其间还不断地加班。经过三个多月的不懈努力,他们终于顺利地完成了研发项目。同时,麦哈德也和这些一起工作的人成了朋友,他们之中有的是工程师,有的是教授,他们都给了麦哈德很大的帮助。

麦哈德一回到公司就被经理请进了办公室,“干得不错,”经理说,“自从进入公司以来,你一直努力工作,帮助别人也不计较得失,这些大家都有目共睹,所以这就是你的回报。”说着经理在抽屉里拿出来一个大大的信封,递给了麦哈德。

麦哈德将信封打开,看到里面有厚厚的一沓钞票,另外还有一封信,他拿起了这封信,原来这是一张委任函,其主要内容是,委任麦哈德为分公司的经理,主持分公司的工作。看到这里麦哈德十分惊讶,这时候经理站起身来,拍了拍麦哈德的肩膀说:“接受吧,这是你应得的。”

麦哈德获得了丰厚的报酬,他不但得到了一笔数目不菲的奖金,而且还升了职。有的同事问他为什么能有这样好的运气,麦哈德说:“我只是认真把每一件事情做好,没想要求回报,这并不是运气,应该是对我工作能力的一种肯定,哈佛曾经告诉过我‘只要我们总是抱着一种感激的心理,急他人之所急,想他人之所想,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朋友,也会有更多的机会’,这句话我一直铭记在心,我想它也会让我受益终生。”

这就是哈佛教育的成果,也可以说是哈佛人在职场中能够胜出的撒手锏。心理学认为:有的时候,在付出的当时,不一定马上会得到回报,关键是你是否真心地付出,上天是公平的,不要在具体的事情上过于计较得失。有时我们付出了,并没有想过付出能得到什么,只是想这样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了,这就是收获。所以,学会付出就会有所得。

如果一个人的选择进入的是良性循环的轨道,他会变得越来越成功;但如果他顺着原来错误的路径往下滑,只能处在“自我设限”中打转转。生物学家做过这么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们往一个玻璃杯里放进一些跳蚤,不过跳蚤立即轻易地跳了出来。重复几遍,结果都是一样。根据测试,跳蚤跳的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跳蚤称得上是动物界的跳高冠军了。

接下来,实验者把这些跳蚤再次放进杯子里,同时在杯口加上一个玻璃罩,“嘣”的一声,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罩上。跳蚤十分困惑,但是它不会停下来,因为跳蚤的生活方式就是“跳”。一次次地被撞,跳蚤开始变得聪明起来,它们开始根据玻璃罩的高度来调整自己所跳的高度。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这些跳蚤再也没有撞击到这个玻璃罩,而是在罩下自由地跳动。

几天后,实验者悄悄地拿掉了玻璃罩。跳蚤不知道玻璃罩已经去掉了,还是按原来的高度继续跳跃。一周后,那些可怜的跳蚤还在这个玻璃杯里不停地跳动——其实它们已经无法跳出这个玻璃杯了。它们已从一个跳蚤变成了一个可悲的爬蚤!

后来,生物学家在玻璃杯下放了一个点燃的酒精灯。不到五分钟,玻璃杯烧热了,所有的跳蚤自然发挥求生的本能,再也不管头是否会被撞痛(因为它们都以为还有玻璃罩),全部都跳出玻璃杯以外。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也在过着这样的跳蚤人生。年轻时意气风发,屡屡尝试成功,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屡屡失败。几次失败以后,他们便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把过去的失败牢牢地刻在记忆中。他们一再降低成功的标准,看不到形势的变化,以为过去办不到的事情,今天同样也办不到。他们不敢努力向前,不敢冲破自我限制,常常是在距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放弃了。

另外,当一个人在遭遇失败或受到挫折后,还会产生绝望、抑郁、意志消沉的情绪,从而错失下一次机会。这样,他们就永远生活在失败的阴影中,找不到成功的道路。

跳蚤变成“爬蚤”并不是本身已失去跳跃的能力,而是由于一次次受挫后学乖了,习惯了,麻木了。社会学家把这种失败暗示的心理现象称为“自我设限”。

“自我设限”是很多人无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他们不敢追求成功,不是追求不到成功,而是因为他们的心里面已经默认了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常常使他们受限:这件事是没有办法做到的。其实成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高度”并非无法超越,只是我们无法超越自己的思想限制。

实际上,许多障碍刚开始在我们眼里是那么沉重和无奈,等到我们鼓足勇气克服掉以后,才发现它不过是一层窗户纸而已,克服它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你需要的只是调整心态,走出失败暗示的心理阴影,在没有结束前,不要轻易放弃任何一个机会。

林肯在给马维尔的信的末尾也说:“有些事情一些人之所以不去做,只是因为他们认为不可能。其实,有许多不可能,只存在于人的想象之中。”只要你走出自我限制,相信自己,想着成功,成功的景象就会在内心形成。你还别不信,舒乐博士建成水晶大教堂的故事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让我们看看身无分文的舒乐博士是如何建成造价2000万美元的水晶大教堂的。

1968年的春天,罗伯·舒乐博士立志在加州用玻璃建造一座水晶大教堂。他向著名的设计师菲力普·强生表达了自己的构想:

“我要的不是一座普通的教堂,我要在人间建造一座伊甸园。”

强生问他准备用多少钱来造这座伊甸园。舒乐博士坚定而明快地说:“我现在一分钱也没有,所以100万美元与400万美元的预算对我来说没有区别,重要的是,这座教堂本身要具有足够的魅力来吸引捐款。”

教堂最终的预算为700万美元。700万美元对当时的舒乐博士来说是一个不仅超出了其能力范围甚至超出了理解范围的数字。

1980年9月,历时12年,可容纳一万多人的水晶大教堂竣工,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与经典,也成为世界各地前往加州的人必去瞻仰的胜景。

水晶大教堂最终的造价为2000万美元,全部是由舒乐博士一点一滴筹集而来的。

不是每个人都要建一座水晶大教堂,但是每个人都可以设计自己的梦想,每个人都可以摊开一张白纸,敞开心扉,写下10条甚至100条实现梦想的途径。

有一位哈佛心理学教授分析:一个人在个人生活经历和社会遭遇中,如何认识自我,在心里如何描绘自我形象,也就是你认为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成功或是失败,勇敢或是懦弱,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