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青年沈复:没有大富大贵,只有雅趣至上(1 / 1)

沈复这个名字,总是和《浮生六记》一起出现在中学语文课本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一份童趣成了大家共同的回忆——每个人都记得有这么一个孩子,视力好得出奇,能张目对日,还能明察秋毫。

当然,沈复并不是一生下来,就被告知要完成写作大任的。虽然《浮生六记》是个不凡的成就,但这并没有为他的青春添上什么不一样的色彩。他走过普通又平凡的一生,在青春时期,尝过落魄和失败的滋味,走着普通人必经的道路,也和妻子陈芸度过了十分美妙的时光。他和现在许多想要岁月静好的青年们一样,在好与坏的种种经历里,怀着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努力过好每一天。

01

沈复从小就是一个有趣的人。

在儿童时期,他对着蚊子发起了呆。他想,空中乱飞的蚊子就像鹤一样,细腿是鹤立于云端的根基,薄翅是鹤舞动的羽。再配上青烟,仙境油然而生,正是《浮生六记》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童趣》片段:“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他别样的审美情趣由此可见一斑。《浮生六记·闲情记趣》继续读下去,会发现长大后的沈复喜欢上了花艺,对修剪花枝、插花都颇有研究。他常常自己动手,也渐渐总结出了些许心得。

单单是看沈复的闲情意趣,大概要以为这少年是个高门公子,毕竟只有衣食无忧才有心思琢磨这些风雅精致的东西。但翻开沈复的生平介绍我们会发现,他不过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而且除了《浮生六记》,甚至找不到关于他的其他资料,可见他在那个时代,只是个默默无闻的书生。

在人人都追求功名利禄的古代,沈复是一股“清流”。

他的同龄人中,有个叫王宗诚的,早早参加科举,27岁进士及第,成为翰林院编修,端起金饭碗,走上人生的星光大道。而沈复呢,虽是个读书人,但并未参加科举考试。

余自绩溪之游,见热闹场中卑鄙之状不堪入目,因易儒为贾。

——〔清〕沈复《浮生六记·浪游记快》

这一句,也是沈复25岁时(1)的真实想法。

别人家的孩子27岁当公务员,而沈复却在相仿的年纪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仅用几个形容词,透露出浓浓的不喜欢。还因为这一句略带吐槽的描写,“卑鄙”这个词,此后又多了一层“低级”“恶劣”的意思。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其实在沈复这个时代,虽然八股盛行,但就如同今天依然有部分青年不愿参加高考和研究生考试一样,当时也有很多读书人表示志不在科举。一部分读书人会选择像沈复的爸爸那样,跟随老师实习,做幕僚工作,游走于官场。人生志向呢,是不求光耀门楣,只求养家糊口,这倒与今天不少人的佛系心态非常相似。

在家庭普通、本人默默无闻的情况下,为什么沈复的审美水平这么高?大概是因为自小生活在苏州,耳濡目染的缘故。

沈复的家在苏州城的沧浪亭边上,生态环境良好,人文环境一流。说起沧浪亭,这是个十分有古意的园林,沈复所在的年代再往前推七百多年,欧阳修还在那里喝过酒、作过诗。那个时候,沧浪亭属于苏舜钦,他建了这个园林,因为一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而将其命名为沧浪亭。

02

沈复13岁这一年,大清在乾隆皇帝的统治下国情稳定,比起动**战乱的年代,这个时期的人民生活水平还算不错。而对于沈复来说,这一年他的幸福指数最高。这是因为他喜欢上了一个审美情趣超凡的女子——他的小表姐陈芸,两人顺利订婚。

之所以是小表姐,是因为这个女子只比沈复大了十个月。也正因为是表姐的缘故,沈复小时候就见过她,她的聪明伶俐给沈复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再见面的时候,小表姐美丽聪明,两人依旧聊得很开心,于是沈复心动了。

沈复挑对象的眼光却很高。他喜欢的小表姐,颇有才情,更难得的是,虽然生活的重担压在她肩上,但她依旧心思灵巧,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不仅沈复爱她的性情,后来人在读过陈芸与丈夫的点滴后,均被她的魅力折服。

林语堂读过《浮生六记》后,在为此书所作的序言中开头就有写:“芸,我想,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陈芸的魅力无边,由此可见一斑。

沈复是个精致到骨子里的文人,所以他能读懂陈芸的才情,也能欣赏她生活里的巧思,后来一一记在心里,回忆成文。

在爱情里,一个喜爱文墨的人,如果遇到目不识丁的莽夫,是一场悲剧;而两个心思成诗的人相遇,则是妙缘。人们喜欢读两情相悦的小说,喜欢在所有故事里寻一个欢喜结局。

沈复和小表姐陈芸的爱情,就是这样讨喜的小说素材,《浮生六记·闺房记乐》的开头就让人读得口齿生香,大概是因为有情人早早就成了眷属,过上了相互陶冶的日子。

5年后,沈复结婚了。对象正是自己的初恋、人生里最喜欢的女孩子——陈芸。在今天,很多人毕业工作几年还在苦苦寻觅另一半,沈复却令人嫉妒地在13岁订婚,18岁结婚,根本不必为找对象操心。

婚后的沈复享受着爱情的甜蜜,也甜蜜得很高级。

现在人们在与爱人过情人节时,想到的表达浪漫的招数就是送些鲜花、首饰之类的礼物,但这些与沈复相比,就显得缺些意境了。

是年七夕,芸设香烛瓜果,同拜天孙于我取轩中。余镌“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图章二方,余执朱文,芸执白文,以为往来书信之用。

——〔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这是两人婚后的第一个七夕佳节,考虑到今后工作需要长期在外出差,沈复准备的礼物别具一格,实用性极强,也有着鲜花首饰这类礼物所不能比拟的珍贵。

情路顺风顺水,没有找对象烦恼的沈复,并没有因无后顾之忧,而在事业上取得什么可喜的成就。他一直跟随父亲的脚步,过着实习幕僚的生活,时时怀着对妻子的爱意和思念。

情路顺当,但其他方面尚需努力。沈复不是皇亲贵胄,也不是富可敌国的富二代,家里没有百万家产供他继承,家境普通的他需要老老实实出去打工,才能保证今后的经济独立。

是的,沈复虽然已经成家,但还没有实现经济独立。成长为青年的沈复渐渐明白,每天需要操心的事越来越多,生活不只是和老婆琴瑟和谐,还有为了打拼事业而不得不面对的分离。

在沈复接下来的人生里,立业成了重头戏。

03

经历使人成长。

毕业不久的沈复,经历了对他影响重大的一件事:父亲与妻子相继病倒。年轻的他此时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理解,但还不算透彻。直到21岁,在跟他关系好到已经结拜的兄长顾金鉴殒命后,他才对生死有了刻骨铭心的感受。可能沈复就在此时心中埋下了重视养生保健的种子,以后才写了《浮生六记·养生记道》。

无论是思考还是悲痛占据了内心,生活还是要继续。

可是,沈复不是那种有明确职业规划的年轻人。知子莫若父,早在他19岁那年,沈复的父亲在那一场大病中自以为命不久矣,就愁起了孩子的就业问题。

病中,父亲将儿子托付给好兄弟蒋襄当学生,想着让儿子跟着蒋老师好好学一学,将来继承自己的事业,做一名能养家的幕僚。

这个职业规划是父亲提出的,沈复也没什么其他想法。然后,幕僚沈复先生的职业生涯正式开始,在官场的你来我往中,沈复体会着长大成人的责任和酸甜苦辣。

除了早婚外,沈复的人生轨迹跟现代大学生很相似:恋爱,毕业,工作。接下来等待他的问题就是如何平衡好工作和家庭。生活虽然处处有这样或那样的小小不如意,但沈复与妻子创造美的心一直都在。两人游玩谈诗,赏花啜茶,围炉夜话,享受人间的诗情画意。

沈复的爱好很烧钱,偏偏在职业上又随遇而安。虽然早早组建了幸福美满的小家,但两人经济状况持续堪忧。在这种情形下,沈复有幸拥有一个人人羡慕的好妻子。精致如他,在资金不充裕的条件下,因家有仙妻而依旧得以享受文人的雅致。

那么,家庭和工作的天平,沈复究竟平衡得如何?

平时什么都好商量,热爱生活、性格温和的沈复,此时唯一的执着就是确定以及肯定自己根本不喜欢官场。所以,26岁这一年,他终于告别官场,开始下海经商。沈复做的是小本生意,和亲戚朋友合伙卖酒。

余有姑丈袁万九,在盘溪之仙人塘作酿酒生涯。余与施心耕附资合伙。

——〔清〕沈复《浮生六记·浪游记快》

然而流年不利,生在太平盛世的沈复,居然碰上了林爽文起义。

因战事等种种原因,沈复的海上贸易之路,必然是行不通的了。

把本钱都投在这里,准备以此摆脱官场的沈复,此时心里也许在呐喊:这位来自宝岛台湾的林爽文先生,你起义就不能换个时间吗?你这一起义,好了,海运停了。我刚投资的货全压在这儿赔了。请问林爽文先生,我与你有仇吗?

没有风险评估意识,投资运气又实在是差的沈复,就这样被迫毫无准备地接受生意亏本的事实。经商之路走不通,只能继续回去做幕僚。可是沈复不喜欢官场,官场哪有雅致美好的生活?对他来说,官场只能是生存压迫下的权宜之计。

不出几年,沈复就又受不了,辞职了。

单论职业生涯,按今天的眼光说,沈复就是个反复无常,做啥啥失败的人。自己唯一会的工作,偏偏还看不上,做不顺心。

事业一侧的天平摇摇欲坠,家庭方面也不让人省心。

沈复上有老,下有小不说,还有弟弟、弟媳。自己虽然是哥哥,却早早就被过继给了堂伯家。再加上一大家子人口多,矛盾就多,本来就对沈复夫妻颇为不满的沈爸爸,在沈复三十而立的这一年,将沈复夫妻赶了出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出现这样的局面,沈复也很无奈。到现在都有人在问:“为什么沈爸爸要把儿子一家赶出家门呢?”其实从《浮生六记》里的零星描述就可以看出来,这都是矛盾和不满日积月累的结果。生意砸了,家里也不要自己了,为了生存做着不喜欢的工作,文艺青年沈复在自己青春将尽的这几年里,过得很是落魄。

当时像他这个年纪的人,有的做官了,有的发迹了,唯有他活成了不得不“从头再来”的境地——他纵然审美情趣高,也解决不了现实中的温饱问题。

还能咋办啊,继续过日子呗。

04

没有体面的工作,没有自己的住所,但他依旧想要活得洒脱率真、优雅精致。被赶出家门的沈复,住进了好朋友鲁璋的家,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

做幕僚不愿,做生意不行,只能凭本事写字、卖画。沈复虽籍籍无名,书画卖出去倒不难,难的是那点钱根本不足以养家糊口。在沈复不擅长生财之道下一家人的经济收入年年呈下降趋势,他们只得在温饱的基线艰难徘徊。为了维持基本生活,妻子陈芸开始卖自己的绣品换钱。

这样的遭遇,让人不由想起一句话:“光是活着,已经花光了所有的力气。”挣扎在生存和诗意间的生活好像是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而沈复夫妇在清贫落魄中,依旧活得意趣纷呈。

鲁璋的府宅名叫萧爽楼,沈复夫妇二人住进去,觉得光线不佳,于是妻子陈芸用白纸贴墙,使整个房间亮堂了起来,可见两人有对生活坚决不凑合的决心。

沈复对生活的美学期待值很高,从他谈恋爱找的是陈芸这样的奇女子也能看出一二。在《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沈复提到自己在萧爽楼内和朋友偶尔搞搞小聚会,与他保持往来的这三位都是作品流传至今的知名画家。

时有杨补凡名昌绪,善人物写真;袁少迂名沛,工山水;王星澜名岩,工花卉翎毛,爱萧爽楼幽雅,皆携画具来。

——〔清〕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审美情趣高的沈复面临的现实就是——审美能力有了,赚钱能力却没跟上。

万幸,他的妻子善于“用最小的代价,创造最大的美学价值”。比如,陈芸会用竹帘代替缺失的栏杆,实现住所的完整性。又趁着荷花开的时候,把茶叶放在荷花里,第二天再取出来用泉水泡茶,完成生活品质的加成。

在沈复的记忆里,落魄是事实,生活依旧有滋有味也是事实。

夏月楼下去窗,无阑干,觉空洞无遮拦。芸曰:“有旧竹帘在,何不以帘代栏?”……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

——〔清〕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就这样,沈复的青春时光在落魄与诗意的奇妙组合中度过了。这位对事业没有野心的文艺小青年,后来也没有取得什么可喜的成绩。人生浮沉,生活不易,却也在青春时光里洒脱自由,平淡温馨。

再后来,继续经历坎坷、颠沛的沈复回忆过往,觉得时光倏忽而过,记忆里最鲜妍快乐的就是这段青春往事。在人生的这一段时光里,他遇见了妻子,尝过相思离别的滋味,顺从心意放弃幕僚工作,也经历了令人头疼的家庭矛盾……他在普通又艰难的生活里,努力保留着心中最率真的部分。虽然理想中布衣蔬食的生活没有全然实现,却也随性快乐,处处皆是诗情画意。

不惑之年的某一天,沈复想起了一首诗,可是与他品诗论古的妻子早已离他而去。

诗是苏轼的那首《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他反复看那句“事如春梦了无痕”,摊开了纸笔。

李白的骈文中有一句:“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沈复将他这一梦浮生,无限意趣,记在纸上,开篇便从他的青春开始。这个生于苏州的普通读书人,少年时代清贫却美好,为人们留下最具生活质感又意趣不俗的描述。

(1) 书中在提及人物年龄的时候,采用人物出生年份减去事件记载年份的方法。但在一些史料中,有可能是将出生的那年就算作1岁,因此人物年龄可能存在1岁的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