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医学离我们并不遥远(1 / 1)

日本人对心理咨询的关注度普遍较低

日本人对精神科及心理诊疗内科并不陌生,心理咨询也不再是什么新鲜事物,然而很多人对它的关注度却不高。

当你听到心理咨询一词时,是否认为它所针对的人群就是心理疾病患者?

很多日本人对自身的心理问题都抱着或侥幸或忍耐的态度,而欧美人对待心理咨询却轻松得多。

“嗨!医生,我又来喽!”

“大夫,你听我说啊!”

欧美人常用这种轻松的口吻来向医生倾吐他们在生活中的各种不如意。

之前我阐述了“朋友”对减轻心理压力的重要作用,欧美人则更愿意借助心理师的力量。日本人在面对问题和烦恼时,倾向于自我化解,很多人认为接受心理疏导就是无能的表现。然而,欧美人的看法正好相反。他们认为“心理疏导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甚至有人认为:“没有心理疏导,自我管理也无从谈起。”

在日本似乎有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即只要不患上心理疾病就绝对不去接受心理咨询。因此,很多患者都是在心理承受力已达极限时才想到心理咨询。然而,这种事后诸葛亮的做法究竟能有多少效果呢?所以,当你对自身心理的异常变化稍有察觉时,就应及时接受心理咨询,我们应像爱护身体那样去关爱心灵。

“自我管理”就是——通过规律化的生活及行为来保持健康从而不断提升自己。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事都要自己扛。我认为夜总会的陪酒女和来路不明的算命先生并无益于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求助专业心理师才是明智之举。

为数不少的咨询平台

在日本,除心理咨询师外还有很多专家能帮助我们解决各类问题。

· 想调整心情时可求助临床心理师;

· 因老人的看护问题而苦恼时可求助专业护工;

· 因痛失亲人而备感痛苦时可求助心灵治愈顾问;

· 受到上司的性骚扰时可求助公司的劳务负责人或律师;

· 因职场的人际关系而苦恼时可求助商务顾问;

· 因夫妻关系而苦恼时可求助婚姻生活顾问;

· 出现各种家庭问题时可求助家庭协调员。

为能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我们也可在必要时求助各类咨询机构。专业人士能帮我们逐渐打开心结,不再郁闷、压抑,让我们摆脱受害者式的思维方式。

当现实生活中发生倚强凌弱的事情时,受害者式思维是一种促进问题解决的必要情感,同时也是旁观者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然而,过度沉浸在受害者式思维中,会让人情绪压抑,错过真正的幸福。世上的任何问题都有解决方法,而惯于受害者思维方式的人却容易在处理事情时走入极端。

因此,各类专家或阅历丰富的人能帮我们进行客观而理性的分析,让我们充分认清自身处境。唯有如此,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