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找到问题的实质,一切都可以变得轻松。
最近看《商界》杂志,读到这样一篇小文章,很有意思。
传教士赫伯·杰克逊被派到一个小镇任职,当地人给他配了一辆旧车。这辆车子有点毛病——停车后很难再次启动起来。杰克逊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一个妙招。头一次启动这辆车时,他到家附近的一所学校求助。经过校长的同意,他领了一大帮学生帮他推车以启动车子。车子开动后,每当停车时他就尽量把它停在斜坡上,以便重新发动,或干脆不熄火。整整两年时间,杰克逊始终用这套土办法来启动车子。
后来由于健康原因,杰克逊要离开此地,他把那辆旧车转交给了新来的传教士。杰克逊自豪地向后者传授启动车子的独家办法。新来的传教士边听他说边打开车盖,仔细察看起来。他用力拧了拧一根发动机连线,随后坐到驾驶座上。让杰克逊感到惊讶的是,随着发动机的一声轰鸣,汽车竟然在平地缓缓开动起来。
新来的传教士解释说:“只是一根连线松了,稍微紧紧就好了。其实不必这样大动干戈,主要是你没找到问题所在。”
在工作和生活中,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在公司,我们经常会听到员工发出这样的抱怨声:工作太忙了,人手不够了,效率太低了,成本太高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问题呢?
原来我们当中的很多人都像赫伯·杰克逊一样,在出现问题之后,不是找根源,而是“贴膏药”,只是一味解决表面上的问题,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导致问题不断重复出现。所以,尽管自己忙得焦头烂额,却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收获。
每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必定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因素。所以,面对出现的问题,我们必须明白,启动车子固然重要,但唯有察明导致车子熄火的原因,才能一举彻底解决,永绝后患。
在美国鞋业大王罗宾·维勒的工厂里,有一次,由于他们设计的鞋子符合了当时的潮流,生意特别红火,订单纷至沓来,工厂生产顿时忙不过来。
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如果不能解决,效率不能提高,他们不但会失去这个赚钱的好机会,还要因为违约而赔一大笔钱给客户。
当时,罗宾·维勒想了很多办法,包括招聘一批生产鞋子的技工、提高奖金等等,但还是解决不了问题。无奈之下,罗宾只好召集大家开会研究对策。
这时,一位年轻的工人发言了:“我认为,我们的根本问题不是找更多的技工,也不是提高奖金。因为找更多的工人,把奖金再提高,也不能彻底解决我们的问题。要是以后遇到更大的订单,我们怎么办?如果以后生意不好了,我们还养着这么多技工,那不是浪费钱吗?所以,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我们现在的根本问题就是:必须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量。”
“那你认为我们该怎么做呢?”
他接着说:“要提高产量,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机器代替人工。我们是否也能用机器来做鞋子?”
他的话立即引起哄堂大笑,因为在当时从来没有谁能用机器做鞋子。
但是罗宾·维勒没有笑。他制止住大家的笑声问:“那你知道该用什么机器做鞋子吗?你能制作这样的机器吗?”
那个年轻的工人摇了摇头。
虽然这个工人不能制作这样的机器,但是,他的思路很重要,因为他把真正的问题——提高效率提出来了。
后来,工厂根据这位工人提出的新思路,立即组织专家研究生产鞋子的机器。四个月后,机器生产出来了,世界从此进入了用机器生产鞋子的时代,罗宾·维勒的工厂一举成为当时最大的制鞋厂之一。
这个故事同样告诉我们,解决任何问题,都要找到最根本的原因。盲目地去解决问题,不但不能达成目标,反而可能使自己离目标越来越远。
如果当时不是这个工人把实质性的问题——提高效率提出来,那罗宾·维勒一定会围绕着问题的外围——招聘技工、提高奖金等打转。这些措施虽然能解一时的燃眉之急,却不是长久之计。随着工厂的进一步发展,订单会越来越多,生产效率跟不上,请再多的技工也只是隔靴搔痒。
为什么我们会经常不知道问题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西班牙哲学家巴尔塔沙·葛拉西安曾说:“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太匆忙,忙乱中容易出差错;也不要太轻率大意,不要急于表态或发表意见。”由这句话可知,导致我们经常看不到问题实质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急于解决问题,没有时间和心思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
不要匆忙急促,有些事情(比如分析问题的实质、事先想好解决方案)不可不问清楚、不弄明白。只是一味心急地着手处理,只会忙乱而毫无效果,这是最大的浪费。中国古代就流传着一句话“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今后再遇到问题时,我们一定要问问自己:找到问题所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