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习点评
作为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少犯错,但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会犯错,父母能做的,是让孩子为自己所犯的错误付出一定的代价,从而认清自己错在哪里,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成长为一个敢于承认错误,并能主动承担责任的人。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呢?
教法随想
1.父母替孩子承担责任
许多父母不愿让孩子去承担自己的责任,偏偏喜欢替孩子包办一切。父母爱自己的孩子无可厚非,但不能事事都替孩子做。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不拒绝,从而,孩子就更依赖父母,自然就不知道如何去承担责任。
2.没有给孩子独立做事的机会
当孩子有了“我愿意做、我会做”的意愿时,正是孩子独立意识和自信态度表现的萌芽,如果家长在这时拒绝孩子,凡事都代替孩子,等同于扼杀了孩子独立做事的机会,这就好像是孩子掉进了父母设置的“温柔陷阱”里,让孩子连动手试错的机会都没有,如何谈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事例解读
安姐的孩子,一个学期弄丢了8顶小黄帽。安姐对此很伤脑筋,于是求助了一位研究青少年问题的专家。
专家问:“是不是孩子弄丢一顶你就给他买一顶?”
安姐说:“是这样的。”
专家说:“这就是问题的关键,丢了马上就会有新的,他没有一点压力,下次怎么能不丢呢?”
专家给安姐出招:“如果孩子再弄丢小黄帽,就让他自己去找。如果找不到,就让他光着脑袋去学校,老师因此批评他也是他自己的事情。要买新的,也让他自己用零用钱去买。没有零用钱,就取消他一个最喜欢的项目。这样孩子才知道犯错要自己承担后果。”
安姐按照专家的话去做,结果孩子再也没有丢过小黄帽。
专家的方法实际上是一种自然惩罚法。自然惩罚法是指在孩子犯错后,不用语言批评,只需让孩子为自己的错误买单就可以了。
北京有一个初中生,在一次“我有什么责任”的主题班会活动后,他开始思考这个以前很少去想的问题。是啊,以前上学迟到我总是责怪父母,怪妈妈没有叫我起床;作业出现错误,怪爸爸没有给我检查,实际上,最应该怪的人是自己啊!从此之后,这个孩子经常用“我有什么责任”来提醒自己,当他考试失利时,他不再责怪父亲没有辅导自己,不再责怪老师偏心,不再责怪妈妈没有让他吃饱早饭,只会责怪自己没有好好复习,考试时过于粗心等。从此,这个孩子的学习成绩慢慢提高了,做事的意志力也得到了加强。
事实正是如此,孩子只有学会了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才能逐步发展为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