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习点评
现在的父母几乎都打着和孩子是朋友的旗号,探索孩子的内心,而父母一旦做什么决定却不和孩子商量,这会让孩子感觉不到被尊重。
教法随想
根据孩子的情况选择交流的话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发现交流的话题,除了学习之外,和孩子谈论新闻、娱乐、爱好等等,还可以和孩子谈论工作和生活,这会让孩子获得成就感,更能理解父母和了解生活,从而增强责任感。
最后就是在孩子面前不要总是摆出父母的架子,不要以为表现出严格的态度就能压制孩子,其实这只能把孩子越推越远,造成隔阂。父母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与孩子重新建立良好的沟通。
事例解读
有一位妈妈向她的同事抱怨,自己上初中二年级的儿子与自己有很深的隔阂,每天几乎都只有三句话,“好的”“明白了”“别说了”。除此之外,不愿意多说一个字。每天放学回家就关上房门,做作业、玩电脑。偶尔,妈妈也想尝试着与儿子沟通,在吃饭的时候询问他的学习情况,可儿子却说:“吃饭也不让人好好吃,不吃了!”说完,把碗往旁边一推,就进屋了。可是,儿子却能愉快地与同学在电话里聊上很久很久,她不知与儿子如何沟通。
也许,这位妈妈的苦恼也是很多家长所共有的。造成孩子不愿与家长沟通的根本原因,也许并不完全是青春期的叛逆,归根结底,排除某些先天原因,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是否尝试真诚地向孩子敞开心扉过?就像上文所说的,父母要有意识地与孩子推心置腹,让孩子真正把你当成“同龄人”。不管父母采用什么办法,最终的结果都是为了与孩子保持友善、和谐的关系。因而,哪怕所采用的是“善意谎言”式的真诚,也是无可厚非的。
当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要改变这种方式,代之以真正的真诚,也就是说,要真的与孩子分享自己的心事,真的把孩子不全当孩子看。这样一来,等孩子长大了,就算再离经叛道,也许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也不会太生疏。